李 斌
(山西省武鄉縣洪水中心衛生院,046308)
功能鍛煉在骨折的治療中尤為重要,這往往是患者及家屬所不能理解的,也常常被忽視的問題。骨傷科的治療原則是“復位、固定、功能鍛煉”。無論整復固定還是手術治療,都只是完成了初步的治療工作,離骨折的愈合,受傷肢體最大可能盡快恢復功能還很遠,要想盡快達到這一目的,就必須在醫務人員的正確指導下進行功能鍛煉,要根據病人的傷病程度、身體素質、治療方法及傷病的不同階段,定出長期的科學鍛煉計劃。促進骨折愈合,減少并發癥的發生,盡快恢復正常的工作和生活能力。現將患者進行功能鍛煉在骨傷科中的應用探討如下。
1.功能鍛煉應自骨折復位固定后開始,直至骨折愈合、功能恢復到最大限度為止。在骨傷科治療及康復的過程中,功能鍛煉將貫穿始終,應該是一個連續的過程。因此病人要有長期堅持的思想準備,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功能鍛煉不是娛樂,它單調枯燥,有時還要忍受疼痛,如果沒有堅強的意志和堅韌的毅力,不會取得滿意的效果。
2.功能鍛煉以主動練習為主,被動練習為輔。適當被動練習可以增加關節的活動度,但只有主動鍛煉才可防止肢體肌肉萎縮,恢復肌肉的張力以及增加關節的活動度。鍛煉要循序漸進,運動強度、運動量、運動時間都要因病制宜,因人而異。嚴禁強力的被動關節活動,否則不但無益,反而使關節周圍骨化以至活動功能受限。
3.必須加強重點關節功能鍛煉,但又不能忽略相鄰的關節,如肱骨髁間骨折,雖然加強肘關節功能鍛煉是主要的,但也不能忽視肩關節、腕及手部關節的功能練習。
4.隨時注意觀察病人鍛煉活動后的各種反應,及時發現問題,隨時調整鍛煉計劃及運動量,以獲得最佳效果。
1.促進消腫,防止關節粘連和僵硬。骨折后骨折處的軟組織都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和水腫,使靜脈、淋巴回流受阻,因而會出現傷肢腫脹,導致相應的軟組織粘連甚至變硬,這種粘連可發生在肌肉與肌腱、肌腱與滑膜和關節內,從而影響肌肉的舒縮功能。功能鍛煉可促進靜脈和淋巴的回流,促進血腫吸收,腫脹消退,減少關節液的滲出,防止關節軟組織粘連造成關節僵硬。
2.促進骨折愈合。傷肢肌肉的反復舒縮活動,可使骨折縱向擠壓力加強,骨折縫隙變小,骨折部更為穩定,可以改善骨折部的營養,促進骨折愈合,功能鍛煉還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增加肌肉活力。
3.促進血液循環。長期臥床的骨折患者因治療被制動在床上,肌肉無自主活動,血流減慢,使組織的新陳代謝降低,易發生肌肉萎縮,關節僵硬,功能鍛煉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增加肌肉活力。
4.減少并發癥。經常功能鍛煉可以預防骨質疏松、骨質遲緩愈合、關節粘連、關節攣縮及肌肉萎縮等多種并發癥。
功能鍛煉應循序漸進,量力而行,不可操之過猛,活動范圍由小到大,次數由少到多。鍛煉應以不讓病人感到過度疼痛和疲勞為宜,并避免不利于骨斷端穩定的活動。不同部位或同一部位不同類型的手術,應采取不同的鍛煉方法。功能鍛煉應以主動鍛煉為主,被動活動為輔。應指導病人多進行主動訓練,而他人的幫助只能作為輔助。加強功能鍛煉的指導,使“以病人為中心”的原則得到充分體現,病人得到比以往更全面的護理,有效的鍛煉極大地減少和避免了各種并發癥的發生,如骨質疏松、關節僵直、肌肉萎縮及褥瘡等。醫護的指導體現了對病人的關心和重視,使病人的心理得到安撫,增強了病人戰勝疾病的信心,提高了病人的健康保護能力和配合治療的主觀能動性,使功能鍛煉在骨傷科得到很好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