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靈輝 王 井 郭 翔 朱立霞
(九江學院附屬醫院,江西 九江332000)
2010年10月~2011年10月,筆者將HCPT(高頻電容場痔瘡治療)聯合吸注套扎術對重度混合痔在手術時間、術后并發癥及術后愈合時間等方面與外剝內扎術進行比較觀察,評價其臨床應用價值,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所選病例均來自本院住院患者,其診斷標準均符合中華醫學會外科學會肛腸外科學組修訂的《修訂痔診治暫行標準會議紀要》[1],所選患者120例,按單雙日隨機分為治療組與觀察組,其中治療組行HCPT聯合吸注套扎術,共60例,男41例,女19例;平均年齡45.28歲;術前經過非手術治療22例,術前經手術治療9例。對照組行外剝內扎術,共60例,男36例,女24例;平均年齡44.32歲;術前經非手術治療26例,術前經手術治療8例。
器械:采用肛腸綜合治療儀(武漢藍寶石醫療器械公司),套扎器(江蘇常州醫療器械廠),注射液為消痔靈注射液。
治療前準備:①仔細詢問病史,做肛門常規檢查(直腸指診及肛門鏡檢),必要時電子腸鏡檢查,明確診斷;②術前檢查血常規、凝血功能、肝功能、血糖、心電圖、傳染病三項等;③局部備皮;④術前清晨應用藥物開塞露60ml納肛,排空大便;⑤根據確定的治療部位選擇左側或右側臥位,充分暴露肛門部位;⑥0.5%碘伏常規消毒,鋪無菌巾、單;⑦1%利多卡因10~20ml,采用兩點位或四點位局部浸潤麻醉;⑧麻醉成功后,0.25%碘伏消毒肛管及直腸下段,并手法擴肛至3~4指。
治療組:①內痔治療:插入涂有潤滑劑的一次性肛窺鏡,暴露痔核及痔上黏膜,再次使用0.25%碘伏直腸下段及肛管消毒。根據內痔脫出的痔核數目、具體位置及嚴重程度,設定套扎方案。將齒線上內痔按自然界限分為3~5個套扎區域,左手固定肛窺鏡,右手握住套扎吻合器,將套扎器的吸入口對準痔核上方約0.5cm處直腸黏膜,然后打開負壓吸引開關,將直腸黏膜、黏膜下組織及部分痔核吸入套扎器內,持續吸引約30~60s,當負壓達到或超過0.08MPa時,將消痔靈注射液2ml(含消痔靈注射液1ml,利多卡因1ml)藥液注入痔塊內,扣動扳機,把彈性膠圈套入所吸入組織的基底部,再釋放負壓開關,完成一次套扎。同法對其他部位進行套扎,每次在同一水平面上套扎點不超過3個,以防術后肛管及直腸下端狹窄,每2個套扎點距離至少相距0.5cm以上,以免套扎點膠圈內組織滑脫,而導致出血及影響療效。②外痔治療:外痔幾個痔核之間若界限清楚、基底較小,可用電容式電鉗直接夾后,電刀切除;若范圍較廣、皮瓣較多、較大,痔核之間界限不楚,可按照1、5、9點母痔區,或內痔脫出的狀況,用電鉗分離,人工分為3~6個區域,以齒線為界,在不同的平面上下互相交錯應用電鉗鉗夾,每個痔間保留一定的皮橋,盡可能保留肛管皮膚,以防肛管狹窄。完成后檢查是否有出血點,發現后可電凝止血,然后以馬應龍栓內塞,并用馬應龍龍珠軟膏油紗條引流,最后膠布繃帶固定,囑24h內禁止排便。一般所套扎組織5~8天后可自行脫落。
對照組:采用傳統外剝內扎手術。
療效標準[2]:治愈:癥狀及體征消失,創口愈合;好轉:癥狀及體征改善,創口愈合;未愈:癥狀及體征無變化。
兩組治療結果:治療組60例,治愈58例,好轉2例,無效0例,總有效率100%;對照組60例,治愈55例,好轉5例,無效0例,總有效率100%。兩組總有效率經檢驗,P>0.05,治療效果差異無顯著性意義。
兩組治療后并發癥比較:治療組60例,水腫5例,疼痛4例,5日內便血1例,手術時間3.8±3.6min,愈合時間17.4±3.2天;對照組60例,水腫14例,疼痛20例,5日內便血14例,手術時間19.5±6.3min,愈合時間17.8±3.5天。經檢驗,兩組術后水腫、疼痛、5日內便血及手術時間相比,P均<0.05,具有顯著性意義,治療組明顯優于對照組。而兩組愈合時間比較,P>0.05,兩組無顯著性差異。
痔是最常見的直腸肛管良性疾病,在我國肛門直腸疾病中,痔發病率占80.6%[3]。目前外科手術仍被認為是治療痔最經典的方法之一,但由于其切除痔墊,損傷了齒狀線,導致術后疼痛和肛門狹窄等并發癥。1975年Thomson首次提出:痔是人人皆有的正常解剖結構,在直腸下端的唇狀肉贅或稱肛墊(anal cushions)的病理性肥大即為“痔病”。肛墊組織是人體正常的解剖組織,維持人體15%~20%肛門靜息壓的作用,協助括約肌維持肛門正常的閉合,同時存在著豐富的感覺神經末梢,形成多種肛管內壁感受器,具有精細的辨別覺功能[4]。由于痔病患者肛墊組織動靜脈吻合發生調節障礙,靜脈回流阻滯,而引起肛墊組織水腫[5]。手術過程如切除過多組織易造成局部的解剖結構損傷,引起直腸順應性下降,使肛門自制能力減弱?;谏鲜隼碚摚壳皩χ痰闹委熡蛇^去的以消除痔塊為目的改為消除癥狀作為首要目的。在方法上以過去的盡可能地在解剖學上將痔完整切除,改為通過手術或其他治療方法將脫垂的肛墊復位,并在治療的過程中盡可能保留肛墊的結構,以達到術后不影響或盡可能少地影響肛門功能為目的。PPH、套扎術等均是建立在肛墊學說的基礎上能夠有效地保護肛墊的手術方法。其機理能夠上提痔組織,并使其重新恢復和固定于原來的位置,恢復肛管區正常的解剖層次與結構。由于其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肛墊組織、肛管區域解剖組織的完整性,使其不僅較好地解決了術后疼痛,而且對術后肛門功能的影響也十分輕微。同時,在對病灶實施套扎時,膠圈能準確地套扎在藥液上方,即痔根部,數日后脫落,其基底部已被藥液硬化粘連固定,這時血管閉塞,有效避免病灶脫落引起的血管擴張、大出血,提高了套扎的安全性。但此方法卻不能直接消除外痔及其他肛周疾病。肛腸治療儀是傳統手術與現代科技結合的一種新技術,HCPT是應用高頻電容場封閉式電極鉗產生一種內源性熱,這種熱發生在HCPT鉗的兩極間,局限性強,定向性好,與鄰近組織可達到干結,且不會出現炭化現象,干結的創面黏合牢固,同時該熱可使治療部分組織內纖維蛋白、凝血酶原等凝血因子增加,血管閉塞黏合,且鉗夾部分呈線形,張力小,故脫落后繼發性出血的可能性大大減少,治療后局部出血、水腫、感染機會明顯減少[6],能免除手術后出血、水腫、疼痛、尿潴留等不良反應及并發癥,但是卻無法避免重度混合痔術后肛門狹窄問題。本科室聯合這三種技術優點,通過吸注套扎術既保留肛墊,消除脫出癥狀,又電鉗外切,消除外痔癥狀,術后并發癥少,痛苦小,簡便易操作,費用低廉,更容易為患者所接受,易于推廣。
[1]楊新慶.修訂痔診治暫行標準會議紀要.中華外科雜志,2003,41(9):698-699.
[2]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32.
[3]李春雨,張有生.實用肛門手術學.沈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95-96.
[4]黃乃健.中國肛腸病學.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179.
[5]張東銘.痔的現代概念及其解剖生理學基礎.中國肛腸病雜志,2001,21(11):26-29.
[6]壽張根.痔瘡的最新治療技術.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1999:116,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