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青
山西省汾陽醫院,山西 汾陽 032200
護理干預定義是為達到某種診療、護理結果,由護士負責進行診療活動過程中的單一行為[1]。功能鍛煉可促進新陳代謝和血液循環,避免肌肉萎縮和軟組織粘連;減輕創傷或疾病的病理后果,盡可能保持和恢復關節的正常活動范圍,使功能獲得最大限度的恢復[2]。通過護理干預使病人更易于接受鍛煉,現將經驗總結如下。
選擇2009年1月~2009年3月在我院骨科住院病人50例,年齡25歲~65歲,平均30.8歲;四肢骨折45例,鎖骨骨折2例,脊柱疾病1例,關節損傷2例。干預50例,其中男45例,女5例。對病人給予常規治療和護理基礎上進行綜合護理干預。病人及其家屬均知情同意,并簽署了知情同意書。排除嚴重的臟器疾病、精神疾病和有認知功能障礙者,均能配合調查工作。
2.1 心理干預,使其做好自我調節 將病人安排在同一病房,使病人與病人、家屬與家屬易于交流經驗,病人及家屬建立良好的關系,消除其陌生感和病人對疼痛的恐懼,受傷肢體功能是否能恢復的疑慮。護士傾聽病人訴說,并通過說服勸慰、激勵鼓舞等方式使其消除疑慮,積極配合功能鍛煉,通過講解有關疾病的知識,發放健康宣教資料,教會病人通過希望、自我暗示、放松與周圍人交流等積極有效的應對方式,勇敢面對現實,樹立樂觀、豁達、自信的精神,以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在日常護理操作過程中隨時觀察病人心理動態[3],有情緒波動、對功能鍛煉信心不足時,及時給予鼓勵、肯定,使其最大限度地做好自我調節。
2.2 行為干預,促進功能恢復
2.2.1 加強特殊人群的護理 年齡大于60歲的老年人出現各種并發癥的比率高,應全面細致地觀察;出現血腫者易損傷橈神經,應注意手的感覺及活動情況;伴有高血壓的病人由于血管受壓大、脆性高,易發生滲血,故應加強觀察護理。
2.2.2 生活護理 手術后急于活動,易造成手術部位切口出血,因此囑病人逐漸增加活動量,起床、下蹲動作應緩慢,不要突然用力。必須以保持骨折對位、促進骨折愈合、功能恢復為前提,以早期恢復肢體負重為目的,充分發揮病人的主觀能動性,讓病人掌握正確的鍛煉方法:由簡到繁,循序漸進,逐步發展,順勢增強,可收到骨折愈合與肢體功能恢復同時并進的效果[4]。臥床期間加強生活護理,滿足病人生活需要。
2.2.3 行為療法,功能鍛煉必須得法和適度 護士在與醫生溝通后遵照醫囑對病人進行指導與支持,還應記錄每次鍛煉完成的情況及有無疲勞、疼痛腫脹等反應。早期抬高患肢20°~30°,有利于靜脈血回流,消除腫脹。指導做靜力收縮,促進血液循環,防止肌肉萎縮,骨折固定牢固后配合醫生輔助病人進行功能鍛煉,由護士陪同防止方法不當造成二次骨折。主動鍛煉與被動鍛煉相結合,主動鍛煉以鼓勵病人自主完成為主,被動鍛煉以機器輔助和護士輔助為主。鍛煉過程隨時觀察病人情況,適度疲勞無礙,明顯的疼痛腫脹則是必須避免或應減少鍛煉強度。
2.3 出院隨訪鞏固療效 病人出院后每周電話聯系病人一次對其功能恢復進行評估,發現問題隨時指導。家屬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我們在指導病人康復訓練的同時,要教會家屬并發癥預防和康復訓練的方法[5]。與家屬聯系鼓勵家屬對病人的支持,加強對病人的功能鍛煉的督促。
對骨折病人進行綜合護理干預后生活質量明顯提高,心理健康、功能鍛煉適度,功能恢復好。
骨科病人中大部分由于意外創傷而入院,往往毫無思想準備,難以適應[6],病人在較長時間內難以接受現實,嚴重影響了病人的生活質量。通過護理干預后,干預病人組生活質量、心理需求、功能恢復均有改善。我們應在每次操作時隨時觀察加強溝通以了解病人的個性特征、生活習慣及對疾病的認識和態度,以掌握其心理變化及時給予支持。骨折愈合一般不成問題,而患肢功能的完全恢復卻較為困難,因骨折所致病人功能障礙,給病人帶來了很大痛苦,病人在渴望骨折早日愈合的同時,更渴望患肢功能的早日恢復。這就需要醫務人員在重視骨折病人的復位、固定、愈合的同時,加強對功能鍛煉的干預,通過合理的功能鍛煉,不僅可以糾正骨折的殘余移位,起到促進骨折愈合等作用;更重要的是功能鍛煉,可以加速患肢功能的恢復,使病人早日回歸社會,恢復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1]葛建一,金艷.護理安全干預機制的構建[J].中華護理雜志,2010,45(1):53.
[2]王玉偉,曲洪萍,杜云飛.四肢骨折后功能鍛煉的護理體會[J].臨床醫學,2009,14:195.
[3]姚蘊伍,吳之明.護理學基礎 [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8:62.
[4]姚傳玲,唐瑩河.脛腓骨骨折手術治療后功能鍛煉的指導[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05,2(1):63-64.
[5]韓根生.長期臥床者的床上康復方案[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00,5:290.
[6]宋金蘭,高小雁.實用骨科護理及技術[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