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力格巴特爾 薩出日拉
內蒙古民族大學蒙醫藥學院,內蒙古 通遼 028041
患者37歲,主因“經期便血一年,右下腹痛三個月”于2010年9月27日入院。患者于1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經期便血,為鮮紅色,時而便后滴血、時而與大便混合,月經干凈后,無任何癥狀。曾在當地醫院以“結腸炎”口服消炎藥物治療后癥狀未見好轉。因無腹痛、腹脹等癥狀未系統治療。三個月前無明顯誘因出現右下腹脹痛,疼痛以活動后加重。在當地診斷為“卵巢囊腫”經口服藥物治療后癥狀未見好轉來我院就診。平素月經規律,無痛經史,孕1產1。既往無特殊病史,13年前做過剖宮產手術。查體:T:36.6℃,P:70次/分,R:20次/分,BP:109/68mmHg,精神一般,偏瘦,心肺聽診無異常,腹軟。婦科檢查:外陰發育正常,陰道前后壁無膨出,宮頸無異常,子宮大小正常,活動欠佳。右附件區觸及雞蛋大小包塊,質偏軟、活動欠佳,壓痛明顯。左側附件區未見異常。入院擬診:(1)右側附件區囊腫 (2)便血原因待查。入院后做婦科彩色多普勒超聲示:子宮后位,大小形態正常,肌層回聲均勻,子宮內膜厚1.6cm,宮頸回聲均勻,右側卵巢內可見大小約3.2 cm*2.8 cm和3.0 cm*2.4 cm的無回聲團塊,內有密集的細小光點,邊界清晰,有包膜,CDFI彩色血流未見異常。超聲診斷:右側卵巢囊腫—巧克力囊腫的可能性大。結腸鏡檢查提示:距肛門20 cm處可見約3.0 cm*3.0 cm范圍粘膜增生,隆起,表面粗糙,散在出血點。結腸鏡診斷:乙狀結腸性質待定 (請結合病理及臨床)。結腸鏡下腫物取五塊做病理。病理報告:乙狀結腸粘膜慢性炎癥,間質內出血。更正診斷:(1)右側附件區囊腫 (2)乙狀結腸腫物。經外科會診后于2010年9月30日行開腹探查術。術中見:子宮大小形態正常,右側卵巢囊性增大,約6.5 cm*5.0 cm,左側卵巢、輸卵管與子宮后壁粘連,左側卵巢上見1.0 cm*0.5 cm和左側闊韌帶上見2.0 cm*2.0 cm的紫褐色子宮內膜異位結節。乙狀結腸見4.0 cm*3.5 cm腫物,形態不規則,質硬,切面可見紫藍色陳舊性出血灶,腸管狹窄。術中行右側卵巢囊腫剝除、左側卵巢及左側闊韌帶異位結節切除、部分乙狀結腸切除(包括腫物)、腸吻合手術。術后給予抗感染、補液治療,術后5d拔出腹腔內引流管,術后12d傷口II/甲愈合出院。病理報告:右側卵巢巧克力囊腫,左側卵巢及闊韌帶、乙狀結腸子宮內膜異位癥,伴出血。術后3個月及6個月隨訪,未出現過便血及腹痛癥狀。婦檢:子宮及雙附件未見異常。
子宮內膜異位癥屬婦科常見病及疑難病。子宮內膜絕大多數異位于盆腔內的卵巢、宮骶韌帶,直腸子宮陷凹、乙狀結腸腹膜層和陰道直腸隔等,其中侵犯卵巢者最多見。但是侵犯乙狀結腸粘膜的很少見。子宮異位內膜侵犯結腸早期有排便痛、腹部不適、腹瀉等癥狀。病灶侵及腸粘膜時出現便秘、血便,嚴重時可引起腸梗阻。臨床上尚無明顯婦科癥狀的病人往往以便血、腸梗阻就診與外科,是導致誤診為腸癌的原因之一。所以乙狀結腸粘膜內子宮內膜異位癥與腸癌鑒別時除患者典型的子宮內膜異位癥癥狀外應做結腸鏡檢查,取病理做進一步確診是非常重要的。
乙狀結腸粘膜子宮內膜異位癥的治療方法為手術治療。此異位病灶非常復雜,如果不及時清除病灶,可引起腸梗阻、腸粘連。手術中容易發生腸漏及出血等,手術需有經驗的外科與婦科醫師協作完成,而且加強術后管理,預防術后并發癥是非常重要的。本例手術為外科與婦科密切合作順利完成,無并發癥發生。并且術后給予藥物治療減少了此病的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