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廷超 李翼哲 秦爾奇 楊運寬
成都中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院,四川 成都 610072
頸椎病是推拿門診中的常見病種。隨著電腦的普及、學習工作的繁重,本屬于中老年人多患的疾病趨于年輕化,發病率逐年上升,成為嚴重影響人們生活質量的疾病,在我國非手術治療頸椎病的人群中,推拿以其效果好、副作用小,其明顯的臨床療效引起了許多學者的研究,但是多從現代醫學入手,從中醫出發的較少,從而影響了推拿治療頸椎病原理的深入。筆者認為,根植于祖國醫學的推拿,應在中醫理論的指導下,才有其發展,才能更好地指導臨床。
傳統醫學認為,頸椎病屬于中醫中的“痹證”、 “痿證”、“頸強”、“眩暈”等范疇,為本虛標實之證,多以肝腎不足為本,以風寒濕邪侵襲,痹阻經脈,氣血瘀滯為標。
《黃帝內經·六節藏象論》曰:“肝者,罷極之本,魂之居也,其華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氣,”歷代許多醫家對“罷極”認識不一,主要有三種:1.疲勞,《素問吳注》云:“動作勞甚,謂之罷極,肝主筋,筋主運動,故為罷極之本”;2.罷通熊羆的“羆”,如《素問直解》云“罷作羆。肝者,將軍之官,如熊羆之任勞,故為羆極之本”。3.現在學者李今庸認為罷極為“耐受疲勞”之意。這三家雖視角不同,但意思大概類同,即肝與疲勞有直接的因果關系。頸椎病多由長期慢性勞損,最終傷其肝。肝主筋,筋主活動,而頸椎病以頸部活動受限為表現特征,且病人頸項部常捫及病態的條索狀筋肉,臨床中以撥筋糾正,配以活動類手法,從而順應“筋”的特性。肝主藏血,主生血,主疏泄,肝以血為體,調暢氣機,喜條達,肝為剛藏,體陰而用陽,頸椎病常見頭暈頭昏、雙上肢無力、感覺異常,頸項部及肩部不適等癥狀,與肝的生理特性有直接關系。腎藏精,精能生髓,精髓可化為血,濡養全身,故《侶山堂類辨》云:“腎者水臟,主藏精而化血。”腎精也具有抵御外邪的作用,老年人對于邪氣的抵御普遍低于青年人,這個腎精的損耗有直接的關系,故《馮氏錦囊秘錄》云:“足于精者,百病不生,窮于精者,萬邪蜂起。”腎主骨,腎精虧虛而引起骨質疏松、結構異常等,進而造成局部氣血運行不暢,產生一系列癥狀。
風邪為百病之長,易挾其他邪氣傷人,而寒邪與濕邪為陰邪,最易傷下,而頸項為上,這是因為該處經脈眾多,若氣血壅滯,極易津液不行,長久而生濕;濕邪粘滯,且最易阻遏氣機,損傷陽氣,故有內寒,寒又凝滯,進一步遏制氣機運行。寒濕邪氣相互影響,頸項部榮衛之氣不足,風邪最易傷人。 《素問·痹論》中“黃帝問曰‘痹之安生?’岐伯對曰:‘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充分說明古人對于痹證由風寒濕三邪引起。頸椎病纏綿難治,極易復發,和其致病之邪氣關系密切。
推拿局部驅邪,遠端溫補,正筋活絡,理氣活血以治療頸椎病。
大致操作流程如下:1.局部驅邪氣,先是采取扌袞法、揉法等松解手法,以疏通經絡,促進局部氣血循行,待病人頸項部筋肉有所松弛,便于施術時,常以撥筋、點穴等局部重刺激手法促進經絡經氣運行;配以溫通法散其寒氣,鼓動陽經之氣而驅陰邪,同時以溫煦之力祛濕;叩擊法及掃散法作用于手三陽經及足太陽經的經筋走形之處及疼痛部位;掐法、捻法、抹法、刮法等針對皮部,最后,結合病人癥狀的特點,配以對癥手法緩解癥狀,在局部的手法,主要從經絡穴位、經筋、皮部順應經脈循行,針對于風寒濕三邪的病性特點,從而治其標,總的來說,手法以瀉法為主,以痛點、異常筋肉為主要施法對象。許多患者在治療后,效果明顯。2.周身補正氣,肝體陰而用陽,補肝常從補腎與補脾入手, 《金匱要略·臟腑經絡先后病脈證》云:“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當代醫家張家禮也曾提出治肝補脾法,因“乙癸同源”,故手法補肝氣常從補脾氣入手,配以手法調理氣機,合乎肝喜調達的特點,從而以推拿補其肝腎不足。
雖各流派推拿手法各有千秋,側重點有所不同,但大都遵循上述法則,所謂“法有千種,不離其宗”。
臨床中,一些醫生過分強調套路,有的只顧其標,而不顧其本,雖短期效佳,而疾病反復,無法根治;還有一些只強調手法,殊不知傳統醫學中“理、法、方、藥”的順序,單單去把手法作為目標,使推拿成為“技藝”,而非“醫術”,有買櫝還珠之嫌。回歸中醫理論,以中醫辨證指導手法的應用,不僅療效立竿見影,且能創造手法和套路,真正做到“機觸于外,巧生于內,手隨心轉,法從手出”,進而發展推拿,并使推拿這門古老的醫學更好地服務社會。
[1]王慶其.王慶其內經講稿[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111-119.
[2]程莘農.中國針灸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64:108-122.
[3]林偉萍.傳統中醫療法治療頸椎病療效觀察[J].現代診斷與治療,2009:150.
[4]曹維娜.頸椎病的中醫辨治與臨床分析[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05,5(9):1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