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孟卿
河南中醫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0
髕骨軟化癥是髕骨面軟化,導致骨質增生,軟骨硬化的一種膝關節疾病,主要表現為膝前疼痛,上下樓梯痛,半蹲痛。筆者自2010~2011年間運用中藥熏洗結合玻璃酸鈉膝關節腔注射的方法治療髕骨軟化癥患者40例,取得滿意的療效。
本組病例40例,男性16例,女性24例,年齡21~62歲,平均年齡42.5歲,其中21~45歲33例。左側15例,右側22例,雙側3例;病程最長5年,最短2周,平均16個月。
活動后疼痛,上下樓梯痛及半蹲位時疼痛加重;髕骨內外緣壓痛陽性;髕骨研磨實驗陽性;X線攝片:髕骨關節面軟骨下骨質致密、硬化,表面不光滑,邊緣增生;MRI表現:軟骨面毛刷樣變或軟骨變薄甚至缺損。
采用我院制劑室熏洗驗方“外洗方”煎湯熏蒸患膝。“外洗方”由紅花、當歸、黃芪、川芎、細辛、桂枝、地龍、牛膝、乳香、沒藥等15味藥物按一定比例配制而成。將此方藥物1劑投入科室引進的特制恒溫熏蒸床煮沸,待水溫降至70℃時將溫度固定,患者取俯臥位,將膝部至于熏洗床熏洗窗口,在膝部覆蓋以治療巾,使藥力均勻作用于整個膝部。每日熏蒸2次,每次30分鐘。此藥也可讓病人帶回家治療,病人自行煎藥,藥煎好后將膝關節置于盆口,使水汽直接作用于整個膝部,同時用毛沾水熱敷患部,待水溫降至可承受范圍時用容器取水淋至患部,每日2次,每周定時門診復查1次,3周為1療程,共治療1療程。
患者仰臥位,伸膝,常規消毒后,鋪以無菌洞巾,取髕骨上緣后側 (上關節囊,此處血管神經少,且可避免取膝眼穿刺時對脂肪墊的損傷,使感染的幾率降至最低)進行穿刺,針頭垂直皮膚進入,刺破皮膚、皮下組織后可有落空感,此時再進針少許,使針尖置于髕骨正上后方,留置針頭,換接專用裝有玻璃玻璃酸鈉注射液的注射器緩慢推注,此時無阻力即證明穿刺成功。注射完成后囑患者輕度屈伸膝關節使藥物均勻布達整個關節腔。然后用無菌紗布牢固固定針孔,以防第2日患者熏蒸時污染針孔。另:如果關節腔內積液超過20ml則需先行抽取積液,抽取積液后再行玻璃酸鈉藥物注射。每周1次,連續注射3周為1療程,共治療1療程。
優:膝部疼痛消失,上下樓痛消失,膝部關節活動正常。良:膝部偶有疼痛,上下樓痛明顯減輕,膝關節活動基本正常。有效:膝部疼痛減輕,膝關節活動改善;無效:癥狀及體征無明顯改變。
本組40例,優26例,占65%;良8例,占20%;有效5例,占 12.5%;無效 1例,占 2.5%;總有效率97.5%。
髕骨軟化癥是指髕骨軟骨纖維的軟化和進行性破裂,系髕股關節痛的常見病因,現代醫學一般認為外傷、髕骨不穩為其主要致病因素。髕骨驟遇暴力可致軟骨表面或基底部受損、碎裂,當屈膝時髕骨與股骨摩擦可進一步導致髕骨軟骨的破壞,后期可發展至髕骨軟骨下骨質外露;而髕骨不穩可致髕股關節接觸面積減小,使局部壓力增加,當膝關節活動時使局部軟骨遭到破壞,長期發展可致局部軟骨完全脫落,從而使軟骨下骨質暴露。玻璃酸鈉為透明質酸,其成分相似于人體正常關節液,對軟骨面具有保護和滋養作用,可有效阻止、延緩病程的發展。
中醫認為本癥屬于“勞損”、“傷筋”“痹癥”等范疇,多因長期勞損或外傷導致膝部氣血瘀滯,以致風寒濕邪乘虛而入,使脈絡痹阻,軟骨、筋脈、肌肉失去氣血濡養而發病,“外洗方”中當歸、紅花、乳香、沒藥活血祛瘀;川芎、黃芪、地龍、牛膝行氣通絡、引藥歸經;細辛、桂枝祛風除痹,諸藥合用,共奏活血止痛、化瘀通絡、祛風除濕之效。
上述方法合用可濡養、保護膝關節各個關節面軟骨,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髕骨軟骨對營養的吸收,最終達到受損軟骨修復、功能改善的目的。
[1]胥少汀,葛寶豐,徐印坎.實用骨科學[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9:1854-1855.
[2]中國中醫藥協會.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