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玲 (新鄉職業技術學院公共體育教研室,河南 新鄉 453003)
老年人選擇養老院養老已成為一種普遍現象。近年來,豫北地區經濟發展處于一個上升的階段,養老院各種設施的建設也得到了相應的提升,但是由于不同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導致不同的養老院在管理上存在理念上和質量上的不同,尤其是對老年人體育鍛煉的重視和實施力度上存在很大差異。對老年人這一特殊群體,養老院尤其需要制定一套適合老年人的健身方案才能夠切實做到為老年人提供良好的服務。部分老年人文化水平較低,認為人老體弱不適宜參加體育鍛煉,因此參與體育鍛煉的積極性不高;還有一部分人雖然愿意參加體育鍛煉,但是由于資金限制等原因,大部分養老院缺乏活動場所和健身器材。另外,大部分老年人愿意選擇周邊的自然環境和公園進行身體鍛煉,選擇太極拳或氣功進行健身運動,但處于無人指導的現狀,使得這些老年人在鍛煉身體的時候存在很大誤區〔1〕。
1.1 研究對象 隨機抽取豫北地區(鄭州、洛陽、安陽、新鄉和濮陽)30所養老院為研究對象,具有真實性及可靠性。在豫北地區養老院居住的老年人主要集中在60~79歲年齡段,占總人數的84.4%,其中60~69歲420名(48.2%),70~79歲307名(36.2%);80歲以上的老年人只占人數的15.6%(100名)。在被調查的老年人中,男性占54.9%(454例),女性占45.1%(373例),說明男性老人更愿意去養老院居養。婚姻狀況:未婚266名(32.2%),離異或喪偶514名(62.1%),配偶健在47名(5.7%);受教育程度:受教育148名(17.9%),識字-無受教育237名(28.7%),文盲442名(53.4%)。
1.2 研究方法
1.2.1 問卷調查法 以新鄉職業技術學院2010級在校學生作為底層調查員,利用在校實習期間執行問卷調查工作。此次共發放調查問卷1 000份,回收問卷870份,回收率87%。在此部分問卷中有效可用問卷827份,有效率為95.1%。此次問卷調查結果均符合標準。
1.2.2 文獻資料法 通過圖書閱覽或者在中國期刊網和中國學術網等相關專業網站查閱豫北地區養老院在老年人健身方面相關的期刊和書籍,從而為本文提供足夠的理論依據。
1.2.3 專家訪談法 找相關領域的專家進行深入的訪談,了解豫北地區養老院老年人健身現狀及對策。
2.1 養老院對老年人參與體育健身的認識不足 伴隨社會化養老服務的快速發展,養老機構意外傷害事故發生的數量、造成的直接財產損失均呈逐年上升態勢。但是,養老機構承擔風險的能力卻十分有限。老年人在健身過程當中容易受傷,一旦出現這種情況,家屬會指責養老院對老人的運動方式指導不當并要求賠償。所以,老年人健身就成了養老院的一大禁忌,以致一些養老機構不敢讓老年人到室外活動。養老院的服務質量是老年人最關注的問題,如果不能舒心健身,很難使老人滿意,如果放手讓老年人健身鍛煉,出了意外怎么辦,老人的“生活滿意度”和養老院的“安全風險防范”發生了沖突,不少養老機構為此感到困惑。目前在豫北地區,大部分養老院是民辦非贏利組織或者福利機構,一旦老人發生意外,這些機構大多賠不起,最后的結果多數還是政府出資賠償,同時凸顯出意外傷害保險的空白,市場手段介入養老安全已成為迫切的需要。
2.2 老年人對參與體育健身的愿望迫切 在豫北地區,退休后選擇在養老院生活的老年人成為一個越來越大的群體,許多老年人退休之后不需要再擔心生計問題,主要考慮的是怎樣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質,所以很多老年人都愿意參加各種健身運動,以強身健體。很多老年人將健身當成了一項事業,除了每天學太極、打太極之外,即便是看電視都盡量站著看,有的還通過觀摩教學視頻進行學習,太極拳幾乎成了很多老年人新的事業。豫北地區進行健身運動的老年人占區內老年人的比重多在50%以上,有一些養老院定期舉辦健身比賽,吸引和鼓勵更多老年人參加健身活動,參加調查的多數老人表示,他們還將把參與健身運動當成與人交流的重要機會,健身滿足了他們的社交愿望和精神需求。
2.3 社會針對老年人提供的體育健身場所不足 老年人渴望進行健身活動,但是很多社區專門為老年人提供的健身場所越來越少,有些小區原本配套的門球場等設施都逐漸改建成了綠化帶和停車位,很多新建的小區也未考慮老年人健身問題,沒有可以用于健身的空地。在一些公園、廣場等空地上很少提供電源插座用于播放健身音樂,諸如開展柔力球、健身操等運動常常需要配著專門的音樂節拍進行,這給老年人自發進行健身鍛煉造成了很多不便。一些地區還出現了對老年人健身的抵觸,不少人認為在社區中播放的健身音樂擾亂了他們的正常生活。還有一些老年人表示,現在老年人向往健身的積極性很大,但推廣和普及健身運動的配套設施跟不上發展,說明社會對老年人健身的理解和支持還不夠。
從豫北地區養老院老年人體育健身的現狀得出:一些養老院對老人參與體育健身的認識不足,主要原因是怕承擔風險;其次,由于受教育程度的影響,有些老年人對參與體育健身的認識程度不夠,多數都以讀書、看報、下棋和閑聊等為日常活動;再者,政府部門對養老院的支持力度和資金投入不夠,養老院由于占地面積有限,不能對老年人提供良好的體育健身場所和健身器械。目前的現狀是大部分養老院的老人都是到附近的公共體育健身場所參與體育健身,而社會上參與體育鍛煉的人較多,大多數為中年和青年人,他們占用器械較多,老年人只好等到人少了才能鍛煉,有些就產生了消極思想。另外,還有一些老人自己心理上有抵觸,覺得養老院的老人好像是被世人遺棄的人群,會受到世人的排斥,導致很多老人不愿意到社會上參與體育健身,這說明需要社會各方面的宣傳來提高老年人的健身意識。
場地和經費不足是各養老院影響老年人健身的最大困難,各級政府應該加大對養老院的投資力度,修建健身房以及戶外健身小區、門球場等多項健身設施,為老年人常年開展體育鍛煉提供適當的場所,設置室內棋牌、臺球、乒乓球活動場所,組織各種豐富多彩的文化、體育活動等。聘請體育界相關專家結合老年人自身的身體狀況和運動能力指導他們參與動作幅度小、運動量小的體育健身項目,為他們設計好運動量和強度,如跑的次數、距離、速度等,還要監控整個運動過程使之量力而行,避免老年人進行自己力所不及的活動和對出現的問題進行及時的處理。為養老院配置老年人測試心肺等各項身體機能的監測儀器,從科學的角度為老年人健身提供可靠的依據〔2〕。聘請具有豐富管理養老院經驗的專家,加強對社會養老院的管理和培訓,提高從業人員的服務水平。
根據老年人的生理特點(肌肉力量減小、心血管功能衰退、反應慢、免疫功能下降、關節靈活性減小等),建議老年人進行一些動作幅度小,運動量小的鍛煉,如快走、慢跑、太極拳等,建議養老機構推廣這種易行的健身方法〔3~5〕。從現代醫學的觀點來看,堅持走步可以通過腳掌不斷與地面的機械接觸來刺激腳底反射區,而良好的運動刺激可使對應器官加快運營和分泌,從而達到強身健體的作用。健身走的基本要求是:兩腳應走直行步,一腳后蹬時膝關節伸直,另一腳前擺時膝關節彎曲,在全腳掌著地瞬間再伸直;同時上體自然正直,挺胸抬頭,兩眼平視,兩臂自然前后擺動,以協同腿部動作;此外,走步時要注意呼吸與走步節奏的配合。散步也是一種最為流行的健身方法,對老年人來說既安全又有效,散步的特點是輕快自然,隨心所欲,運動量的大小可以通過步速的快慢進行調節,若想加大運動量,只要加快步伐就能達到目的。近些年在城市中興起的上下樓梯是一種有效的鍛煉方法,據有關研究顯示,每周堅持上下樓梯800~1 049級臺階鍛煉效果最佳,是最適合的運動量,能有效的發展人的腿部力量,改善心血管系統的功能。上樓時要求上體微前傾,有意識的屈膝抬腿,年老或體力較差的人開始鍛煉時,可扶著樓梯的扶手進行;下樓時,上體微后仰,肌肉放松,要注意安全??觳阶呤且环N步頻和步速較快(130~250 m/min)、運動量稍大的走法,它適合有一定鍛煉基礎的健康老年人。倒步走即倒退著走步,有關研究表明,倒步走比正步走的氧氣消耗高31%,心率快15%,血液中的乳酸含量也較高。因此,倒步走是減肥運動中最經濟、收效最大的方法之一,且適合于各種年齡。倒步走由于可以增強大腿后部肌群和腰背部肌群的力量,因此還可以預防腰痛癥。倒步走還具有保健小腦的作用,有利于提高人體靈活性和協調性等良好的健身功能,是對老年人非常有效、有益的方法。健身跑是大眾最為喜愛的運動項目,不受條件限制,經常進行健身跑鍛煉,可以有效增強和提高心血管系統、呼吸系統、消化系統、神經系統的功能,可以使人延緩衰老,延年益壽。
體育健身是老年人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老年人的身體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實施中,要根據老年人自身的身體狀況和運動能力安排好運動量和強度,比如跑的次數、距離、速度等要量力而行,要注意鍛煉的循序漸進,不可進行自己力所不及的活動。健身跑對人的機體具有一定的生理負荷刺激,當身體對某一負荷適應后,可以適當加大運動量,但要由小到大逐漸進行,不可操之過急,否則會適得其反。健身跑鍛煉的目的,是使人體多系統的機能都得到增強,但不是短時間內可以達到的,機體只有在長期的適應與提高的相互作用下才能得以提高。因此健身跑應該堅持不懈,持之以恒才可以達到一定的效果。
1 廖八根.養老院老年人鍛煉行為及心理變化階段與生活質量的關系〔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2007;11(39):7764-6.
2 周 波,魏 毅.中老年人健身運動前后安靜心電圖的分析研究〔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02):63-5.
3 馬鴻韜,劉 柏,張曉瑩,等.大眾健美操鍛煉對肢體協調性及心功能的影響〔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1998;327.
4 王忠山,蘇振萍.習太極拳老人血液流變學、血脂、血清鈣磷等指標的追蹤研究〔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1994;9(3):1-6.
5 郭靜如,洪友廉.太極拳運動對改善老年人運動功能作用初探〔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1996;11(4):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