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蓉 王 埮 蔡美華 趙振強 容瓊文 張 填 陳志斌 (海南醫學院附屬醫院,海南 海口 570102)
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病共同的發病機制是血流動力學的低灌注性,直接以低灌注性為主要發病機制的急性腦血管疾病稱為低灌注性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病〔1〕。急性腦缺血發生后,腦血流灌注下降引起腦組織功能代謝的異常,最終導致腦組織形態學的變化。腦組織功能代謝改變階段是缺血性腦血管病的可恢復期,因此應及時對腦組織缺血區進行再灌注,保護缺血腦組織,使缺血區域不再擴大〔2〕。本研究旨在探討引起低灌注性腦血管疾病的相關因素,為臨床防治提供參考資料。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08年2月至2011年4月于我院神經內科住院治療的低灌注性腦血管疾病患者83例,其中男47例(56.63%),女36例(43.37%),年齡 51~83〔平均(69.43±6.51)〕歲。其中腔隙性腦梗死23例(27.71%),交界區腦梗死48例(57.83%),腦梗死腦干病變7例(8.43%),復發性梗死4例(4.82%)。所有患者診斷標準參照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會議通過診斷標準〔3〕,并且均經顱腦CT或MRI證實確診。
1.2 治療方法 均給予擴容、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腦循環、保護腦組織等治療,并適時進行康復治療。
1.3 療效評價標準〔4〕①基本治愈: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減少>90%,并殘程度0級,臨床癥狀、體征基本消失,生活、工作能力恢復;②顯效: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減少45% ~90%,并殘程度1~3級,臨床癥狀、體征明顯好轉;③好轉: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減少18% ~45%,臨床癥狀、體征略改善;④無效: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減少<18%,臨床癥狀、體征無明顯變化或病情加重。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Excel表格對患者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分析,相對數用百分比表示。
2.1 臨床療效 經治療,83例患者基本治愈28例(33.73%),顯效35例(42.17%),好轉12例(14.46%),無效8例(9.64%),無死亡病例,總顯效63例,總顯效率75.90%。2.2 相關因素 83例患者導致低灌注性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疾病的相關因素分別為:腹瀉、嘔吐9例(10.84%),進食過少3例(3.61%),服用降壓藥過量7例(8.43%),手術失血過多5例(6.02%),相關治療導致顱內血流重新分配7例(8.43%),多種混合因素誘發47例(56.63%),無法確定5例(6.02%)。
急性缺血性腦病是最常見的神經內科疾病之一,是腦血管壁發生病理性改變或血流動力學發生障礙時發生的局限性或彌散性腦功能遭破壞性疾病,根據發病因素不同分為兩類:血栓形成和栓塞。正常情況下,人體腦血流量在正常狀態下約為50~55 ml/min(100 g/min),腦組織對機體腦灌注壓的變化能做出一定的自我調節以適應腦養供變化〔5〕。對低灌注性大鼠模型病理及灌注情況研究證明,大鼠腦組織持續低灌注狀態超過腦血氧儲備能力后,缺血部位由半暗帶發展為急性腦梗死。臨床治療過程中,人們發現低灌注性腦血管疾病的發病機制往往比較復雜,主要是:①血流動力學障礙:當腦灌注壓的突然出現下降并且下降幅度超出了機體腦組織的自我適應性調節能力,使腦組織處在低灌注狀態,對腦組織的血氧供給不足,血流速度出現明顯下降,造成血管阻塞。對心臟手術過程中出現意外死亡病例的尸檢報告分析研究,發現血壓下降超出腦組織的自我調節能力范圍可導致腦梗死;②誘發血栓形成:低灌注狀態的持續造成腦組織功能受到缺氧、缺血等因素的破壞,腦血管內膜出現病理性變化導致機體炎性因子激活出現炎癥反應,人體脂質代謝異常,血小板凝結,誘發腦血管血栓形成;③血液凈化功能受損:腦血流量的下降影響血液對栓子的沖刷、粉碎及清除作用,導致栓子增大從而阻塞血管,增大了腦血管疾病的發病概率;④無有效側支循環建立:腦組織急性低灌注持續狀態下,側支循環無法得到充分建立,從而導致腦組織急性缺血時無法對缺血組織進行有效的血氧供給,引起腦組織疾病的發生。有實驗表明〔6〕,腦梗死的發生取決于腦組織持續急性低灌注狀態下側支循環的建立情況。治療上,關鍵進行病因治療,及時對患者進行補充血容量、糾正低血壓、糾正貧血等誘因防止心腎功能出現損害的治療,提高疾病治療效果。對于不同誘因如高血壓病、糖尿病、冠心病等要考慮側支循環不良的原因,應避免治療過程中應用脫水藥物,根據不同病因,積極給予擴容、抗凝等治療方式,對血壓過高患者要適當把握降壓幅度,以免造成腦組織低灌注情況發生,同時注意對腦組織細胞的保護治療,避免腦神經元細胞不可逆損傷的發生。有研究表明,7.2%發生缺血性腦梗死患者的平均動脈壓維持在6.65~7.98 kPa,2.4%發生缺血性腦梗死患者的平均動脈壓維持在10.64~13.30 kPa〔7〕。根據對該病相關因素的研究,發現預防對該病的治療具有重要作用,與本病相關的因素最敏感的是血壓水平,所以臨床上要注意避免導致血壓下降的因素,如腹瀉、嘔吐、服用降壓藥過量、手術失血過多等因素。本研究發現,由于患者個體性差異及病因的復雜性,往往患者具有多種復雜的混合因素,臨床治療過程中要全面的對疾病相關因素進行分析,因人而異,制定不同的診療計劃,提高臨床治療效果。
1 王大鵬.60例低灌注性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病相關因素分析〔J〕.中國中醫藥咨訊,2010;2(9):162.
2 魏夢綺,宦 怡,趙海濤,等.急性腦缺血及再灌注的DWI與PWI實驗研究〔J〕.中國CT和MRI雜志,2003;1(1):23-6.
3 中華神經科學會.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379-83.
4 袁應雙.尿激酶溶栓治療腦血栓臨床效果評價〔J〕.吉林醫學,2010;31(14):1975-6.
5 杜福文,林 暉,黃麗華,等.急性低灌注性腦梗死18例臨床分析〔J〕.右江民族醫學院學報,2009;31(4):598-9.
6 劉 波,桑池學,葉泳松,等.低灌注兔模型腦血流動力學的多層螺旋CT灌注成像研究〔J〕.中國醫學影像技術,2007;23(8):1105-7.
7 宋 揚,高 山.低灌注和栓塞的共同作用在缺血性卒中中扮演的角色〔J〕.中國卒中雜志,2006;1(4):3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