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貴華 全在元 陳 瑤 (吉林市腫瘤醫(yī)院乳腺腫瘤科,吉林 吉林 132002)
老年前期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新輔助化療的療效
任貴華 全在元 陳 瑤 (吉林市腫瘤醫(yī)院乳腺腫瘤科,吉林 吉林 132002)
局部晚期;乳腺癌;新輔助化療
局部晚期乳腺癌(LABC),一般是指乳房原發(fā)病灶較大、固定,腋窩淋巴結腫大融合固定,根治手術很困難,但沒有遠處轉移的臨床Ⅲ期乳腺癌,預后較差。新輔助化療是一種手術前進行的化療,不同于以往的術后化療,可根據患者的身體狀況、化療的療效,選擇不同的治療方案。本研究觀察紫杉類聯(lián)蒽環(huán)素(TE)、環(huán)磷酰胺+表阿霉素+氟尿嘧啶(CEF)方案對于乳腺癌的原發(fā)病灶和腋窩淋巴結標志的改變及臨床意義。
1.1 病例選擇 病理檢查確診為浸潤性癌,既往未經過治療的Ⅲ期乳腺癌患者,年齡45~59〔平均(49.2±4.1)〕歲,卡氏功能狀態(tài)評分標準(KPS)評分≥75分,常規(guī)行胸部X線或CT檢查,腹部超聲或CT檢查,除外遠處轉移。綜合血常規(guī)、肝、腎功能化驗及心電圖檢查的結果,所選患者對化療具有耐受能力及無化療禁忌證。本組入選患者42例,均為女性,中位年齡56.3歲。按照TNM臨床分期:Ⅱb期、Ⅲa期21例,Ⅲb期19例,炎性乳腺癌1例,哺乳期乳腺癌1例。腫瘤中位直徑6.4 cm。腋窩淋巴結臨床分期:N0期12例,N1期15例,N2期11例,N3期4例。
1.2 治療方法 根據患者臨床分期、經濟狀況及本人意愿,采用TE方案和 CEF方案,TE方案:表阿霉素80 mg/m2(第1天),紫杉醇150 mg/m2(第2天),3 w為1個周期;CEF方案:環(huán)磷酰胺0.8 g/m2(第1天),表阿霉素80 mg/m2(第2天),5-氟尿嘧啶500 mg/m2(第1,8天),3 w為1個周期。化療期間聯(lián)合應用止吐藥物,并預防性口服保肝、升白藥物治療。2個周期后對療效進行評價,若治療有效,再做1~2個周期治療,然后手術;若治療無效,則直接手術治療。
1.3 療效評價標準 根據國際抗癌聯(lián)盟(UICC)判定的療效評價標準〔1〕:化療后腫瘤完全消退,腋窩腫大淋巴結消失為完全緩解(CR);化療后腫瘤縮小50%以上,同時無新病灶出現(xiàn)為部分緩解(PR);化療后腫瘤無變化為疾病穩(wěn)定(SD);腫瘤增大25%以上為疾病進展(PD)。毒性反應按WHO制定的統(tǒng)一標準分為0、Ⅰ、Ⅱ、Ⅲ、Ⅳ度。
2.1 療效 本組42例均完成2~4(中位數為2.2)個周期的新輔助化療,在42例可評估療效的病例中,臨床CR 3例,PR29例,SD 9例,PD 1例,總有效率76.2%,未發(fā)生嚴重毒副反應。除1例哺乳期乳腺癌患者未接受手術治療外,其余41例在新輔助化療后均行乳腺癌根治術或改良根治術,手術切除率為97.6%。
2.2 不良反應 全組患者均未發(fā)生嚴重毒副反應,29例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骨髓抑制,發(fā)生率為69.0%,以白細胞減少為主,經重組人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及中西藥口服升白治療,白細胞恢復正常而繼續(xù)治療,未引起感染和發(fā)燒。胃腸道反應24例(57.1%),表現(xiàn)為Ⅰ、Ⅱ、Ⅲ、Ⅳ度惡心、嘔吐、厭食及便秘,化療間休期對癥處理后緩解。脫發(fā)發(fā)生率為(36/42)85.7%,多為Ⅲ、Ⅳ度。心、肝、腎功能未出現(xiàn)明顯損害。全組未出現(xiàn)嚴重的并發(fā)癥。
研究證明,乳腺癌的遠處轉移與乳腺癌的生存率關系密切〔2〕,通過乳腺癌患者骨髓穿刺活檢及外周血中癌細胞檢測的研究發(fā)現(xiàn),對于腫瘤病灶大于2.0 cm,腫瘤組織學分級高的浸潤性乳腺癌來說,其淋巴結轉移和遠處微轉移的機會將達到50%以上。LABC患者不僅原發(fā)灶大、侵及廣,而且多數患者體內存在微小轉移灶,手術切除困難或不能根治性切除,有些以往歸類為手術禁忌證范疇,說明已非單靠外科手術治療所能控制〔3〕。乳腺癌的新輔助化療是乳腺癌綜合治療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已得到廣泛的重視和應用,其療效與疾病長期生存密切相關。
新輔助化療方案的藥物選擇和劑量強度也與療效密切相關,目的是通過化療最大限度地減少腫瘤實體。化療藥物的強度應該掌握適當,過低劑量不僅收不到療效,反而增加了耐藥性的產生,為術后治療增加了困難,直到最終影響患者的預后。過高的劑量強度則會對病人身體造成嚴重損害,影響進一步的手術及其他治療。本研究采用的TE方案和CEF方案,均取得了滿意的療效,且未出現(xiàn)嚴重的毒副反應,說明TE方案和CEF方案是安全、有效的新輔助化療方案。新輔助化療恰當的化療周期有利于手術時機的選擇。多數學者認為術前化療以2~4個周期為宜,4個周期以后化療作用已減弱;同樣,太少的療程不能發(fā)揮最佳的效果。本研究表明術前2~4個周期的化療為宜。對于化療后腫瘤進展的病人,則應更改治療方案,否則會進一步增加手術及其他治療的風險。
新輔助化療應用于乳腺癌可降低腫瘤分期,增加腫瘤根治性手術的機會,增加一部分病人的保乳機會;可消滅全身微小轉移灶,減少遠處轉移的機會,提高預后;了解腫瘤對化療藥物的敏感性,指導術后化療;遏制腫瘤細胞的增殖,防止耐藥細胞株的產生;可提高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新輔助化療前后腫瘤標記物的變化與臨床資料的相關分析,促進生物學行為的研究〔4〕。但新輔助化療易形成局部纖維化,使機體機能狀態(tài)下降,影響術后創(chuàng)口愈合。無效化療會延誤治療。此外,浸潤性生長瘤體經新輔助化療,行保乳手術后可能有腫瘤成分殘留,而一些不需化療的導管原位癌患者接受了化療。
1 Buchholz TA,Honbt KK,Whitman GJ,et al.Neondjuvant chemotherapy for breast carcinoma:multidisciplinary considerations of benifits and risks〔J〕.Cancer,2003;98(6):1150-60.
2 林 奇,周士福.乳腺癌新輔助化療研究進展〔J〕.醫(yī)學綜述,2004;10(12):718-21.
3 李樹玲.乳腺腫瘤學〔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0:432-3.
4 江澤飛.乳腺癌新輔助化療若干問題的討論〔J〕.國外醫(yī)學·腫瘤學分冊,2003;30(2):116-8.
R737.9
A
1005-9202(2012)12-2613-02;
10.3969/j.issn.1005-9202.2012.12.082
任貴華(1966-),女,主治醫(yī)師,主要從事乳腺外科臨床研究。
〔2011-12-17收稿 2012-04-22修回〕
(編輯 袁左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