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楊明亮
隨著衛星傳播技術和網絡技術的發展,信息的傳播渠道和傳播范圍發生了很大變化。央視和省臺衛視由于普遍采用了這些技術,因而其傳播范圍具有向上擴張的特點。也就是說,中國中央電視臺的節目不但可以覆蓋全國,而且可以覆蓋全球大部分地區;各省臺的衛視節目不僅能夠覆蓋本省,也可以覆蓋全國甚至國外部分地區。作為信息的發現、采制和傳播方的媒體,就應該研究和應對這種新變化。例如,傳播范圍的向上擴張,必然導致收視對象的級數增長。這就意味著,央視和省臺衛視的節目,在采制時不但要考慮本國和本省觀眾的收視需求,也要考慮到收視范圍內的所有觀眾。
而地市縣電視臺則不具備這一特點,因為它的傳播范圍是向下收縮的。也就是說,它的節目只能覆蓋本地區甚至本地區內的部分區域。與傳播范圍的收縮性相對應的,是受眾群體的有限性。因此,地市縣電視臺應著力研究本區域內受眾的收視特點和收視需求,以提高節目的針對性,這樣才能達到喜聞樂見的宣傳效果。
我們知道,文化包括三個層面,即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在一個有限的區域內,人們的文化背景具有相似性的特點。比如,在一個有限的區域內,民風民俗是基本相似的,人們使用同一個語音體系,受到相同的規章制度和道德觀念的規范,有著相似的生活習慣和生活情趣,等等。
這種文化背景的相似性,是地市縣電視臺做好節目的一大優勢。雖然他們在設備、技術等方面趕不上央視和省臺衛視,但是他們在節目的貼近性上更容易把握。因此,地市縣電視臺應當對節目進行精準的定位和定向,使電視節目的文化建構和受眾的文化背景達成契合。
地市縣電視臺節目傳播范圍的局域性、收視群體文化背景的相似性必然導致受眾收視需求的一致性。一條河流的治污可能是一個縣民眾的關注焦點;一種傳染病的流行可能是一個市市民的共同話題;一項地方性法規的出臺可能影響到一個地區人們的切身利益。電視記者只有深入到這種一致性當中,真切了解到受眾的收視需求,真心實意地和采訪對象交朋友,才能贏得他們的信賴,從而反映出采訪對象的真實心態,開掘出新聞的應有深度。
長期以來,人們約定俗成的觀念認為,電視記者應使用字正腔圓的普通話進行采訪。事實上,絕大多數電視記者也正是這樣做的。這個觀念無疑是正確的,因為具有導向功能的電視臺應當盡到提倡和推廣普通話的義務。
電視記者的采訪有別于電視播音員的播音。電視播音員的播音是一種公眾交流,這種交流要求播音員必須使用普通話(現在,許多地方電視臺都出現了方言新聞,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這說明,方言交流有它的優勢);記者的采訪則屬于個體(采訪者)與個體(采訪對象)之間的交流,這種交流是否有必要強求使用普通話呢?
筆者認為不能一概而論。記者采訪的首要任務是用簡明扼要的語言讓采訪對象迅速、準確地理解采訪意圖,給采訪對象創造良好的談話氛圍。對地市縣電視臺記者而言,他們的采訪對象多是當地人,受眾范圍可以說就是這個地域內的觀眾。這樣,它的收視群是相對狹小的,在這個地域內的觀眾對這個地域的文化有著一種潛在的文化認同的心理,而方言作為一種地域文化的載體,通過言說的方式傳遞著自身的文化潛質,影響著這個地域內的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在這種情況下,運用方言進行采訪,有可能會收到更好的效果。方言采訪具有如下優勢:
許多記者都有這樣的體會:一些采訪對象,尤其是文化層次較低的采訪對象在初次接受采訪時,往往有一種緊張感或鏡頭感,從而不能準確表達自己的觀點或心態。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有多個方面,除去采訪對象個人的性格、表達能力和思想負擔等因素外,采訪環境與采訪對象生活常態的錯位,從而導致采訪對象的陌生、拘謹心理,可能是一個主要原因。此時,如果記者再使用普通話進行提問,勢必增加談話的莊重氛圍,不利于放松采訪對象的心理壓力。反之,如改用采訪對象所熟悉的方言進行提問,則可釋放采訪對象的緊張情緒,拉近采訪對象與采訪者的心理距離,從而為采訪營造一個平等、親切的談話氛圍,使采訪易于進行。解放初期,許多外地干部到廣州任職,時任廣東省人民政府主席兼廣州市市長的葉劍英元帥,要求這些外地干部盡快學會當地方言,和群眾交流時盡量用當地話,其實就是為了拉近外地干部與當地群眾的心理距離。
普通話規范而嚴謹,但要論起生動性來,各地方言更有它的魅力和群眾基礎。
“忽悠”這個詞是一個方言中的詞匯,原指物體的晃動,后來小品演員趙本山對這個詞的含義進行了拓展,表示用花言巧語迷惑對方,讓其思維產生“晃動”,于是“忽悠”一詞立刻變成了流行詞匯,這其實體現了方言的長處。方言具有生動、形象、簡明等特點,它不像普通話那樣規范,但用方言描述一個事物時,往往更鮮活、更貼切,常常能“一步到位”,具有普通話無可比擬的優越性。
電視采訪時使用方言,能使記者的問題顯得生動和形象。而生動形象的提問,不但有助于讓采訪對象迅速、準確地理解采訪意圖,也更容易激發采訪對象的談話欲望,甚至能激起旁觀者的參與熱情,從而使采訪者獲得更多的信息。
地市縣電視臺的節目是否受本地觀眾的歡迎,關鍵在于節目本身是否具有地域特色。
筆者認為,電視節目的地域特色主要表現在它的地域文化特色,電視節目的接近性,實際上是它的文化接近性。如前所述,電視節目的文化建構應和受眾的文化背景達成契合。這種契合是多方位的,語言和語音上的契合就是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而使用方言進行采訪,就是在語音體系上與受眾進行貼近,是實現這種契合的有效途徑。
從受眾的角度分析,記者和采訪對象間你來我往的方言交流,給人一種“身邊人評身邊事”的親切感,不但使節目真實可信,也使整個節目變得生動起來,從而提高了節目的接近性。
綜上所述,筆者提倡地市縣電視記者在采訪時運用方言。但具體情況應當具體分析,有些情況下,比如在采訪外地人員、重要嘉賓及莊重場合下,還應當以使用普通話為宜。總之,采訪中是否使用方言,應視采訪環境而定。
(江蘇邳州市廣播電視臺,江蘇邳州 221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