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建中 廣西財經學院
2010年1月1日,正式建成的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CAFTA)將作為世界第三大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對亞洲乃至世界經濟發展都有著重要的影響。2010年6月29日簽署的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是海峽兩岸為深入開展經貿合作、促進兩岸經濟交流、推動兩岸經貿關系的進一步舉措。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CAFTA和ECFA都將以促進亞太地區對話、交流與合作為宗旨,為促進區域間貿易、投資自由化和便利化提供保障機制。因此,在CAFTA和ECFA等經貿合作新形勢下,深化桂臺經貿合作對促進中國與東盟以及中國大陸與中華臺北經貿合作具有重要的意義,而廣西作為中國與東盟區域經濟合作的前沿陣地,如何有效利用CAFTA和ECFA合作新機遇將成為廣西當前經濟發展的首要問題。
CAFTA與ECFA直接帶動臺資投資廣西的規模不斷增長,商務部資料顯示,近年來廣西吸收臺灣投資增幅顯著(見表1)。2009年廣西實際利用臺資達1200萬美元,較2008年增長59.3%。CAFTA正式啟動后,在桂臺資項目不斷增多,2010年,廣西實際利用臺資達990萬美元,新增臺資項目57個,比2009年增長39%,2010年廣西廣西臺資企業已超過1300家,投資金額達3億元人民幣;截至2011年12月底,廣西累計批準臺商投資項目1392項,合同臺資額59.87億美元,實際到位臺資36.09億美元。ECFA的簽署為臺資規模入桂創造了良好條件,大型企業成為入桂臺企新主力,臺灣統一集團已在廣西開展投資2億元進行項目建設;富士康集團計劃在南寧投資50億元用于建立生產基地;臺灣麥斯集團鞋業項目在北部灣投資總額達14億元人民幣,并相繼投產;光寶集團在北部灣投資興建的建興光電公司,2010年產值預計達35億元人民幣,生產規模居廣西第一位,大陸第二位。
2009年桂臺簽署了《桂臺農業合作備忘錄》,農業成為桂臺兩地的重要合作產業,據統計,2009年廣西農業生產總值為1458.49億元人民幣,占當年經濟生產總值的18.8%,同時,農業人口眾多,占當年廣西人口的83.17%;而2009年臺灣農業生產值為4071.69億新臺幣,占臺灣國內生產總值的3.25%,農戶人口占總人口的12.9%,臺灣從事農林漁牧業的企業總計12191家。ECFA簽署前,桂臺雙方已在種植業、養殖業開展廣泛合作,農業領域的合作項目累計241個,投資總額達4.99億美元。重點項目有海峽兩岸(廣西玉林)農業合作試驗區、巨東福昌種豬場等,以甘蔗、花卉、瓜果為代表的臺灣農產品大量引進廣西并獲得推廣。ECFA簽署后,桂臺農業合作向縱深發展,2010年桂臺合作建設的南寧吳圩花卉示范產業園,將全面打造面向東盟的國際化花卉生產基地;2011年6月獲準設立的欽州欽南區臺灣農民創業園,是首個落戶廣西的國家級臺灣農民創業園,該園區已成為臺灣農民在廣西甚至整個泛北部灣地區創業、發展、致富的平臺。

表1 2005~2011年廣西實際利用臺資情況 (單位:萬美元)
隨著ECFA的簽署及兩岸早期收獲計劃的實施,兩岸市場進一步開放,桂臺經貿合作借勢升溫,向多領域快速發展。旅游產業是桂臺經貿合作的重點,1988~2010年到廣西旅游的臺灣游客總數達618萬人次,其中2010年近60萬人次,成為廣西最穩定的入境客源市場;桂林是廣西接待臺灣游客最多的城市,僅2010年臺灣游客就達40多萬人次,同比增長27%。同時,廣西居民赴臺灣旅游人數也不斷攀升,2010年廣西居民赴臺旅游為10336人次,同比增長300%。除旅游業外,桂臺經貿合作還涉足電力、電子、石化、鋼鐵、有色金屬、化工、水泥、造紙等多個領域,擁有臺灣(北海)電子產業園、貴港市(臺灣)產業園、臺灣(欽州)石化產業園等多個重點合作項目。開展多領域的合作已成為深化合作層次、擴大合作范圍、發掘合作潛力的有效途徑。
文化交流始終貫串于桂臺經貿交流之中,是推動桂臺經貿關系正常發展,促進兩岸交流不斷增強的重要形式。早在2003年,桂臺就開展了“親情·友情·兩岸情——2003年桂臺民族民俗文化交流周”活動,促進兩地民族的相互了解,為經貿交流創造了良好氛圍;2009年首屆桂臺書畫藝術交流會在南寧舉行,書畫藝術成為聯結桂臺的紐帶;2010年是桂臺文化交流重要的一年,廣西向臺灣大學贈書、廣西青少年藝術團赴臺交流、《劉三姐》大型歌舞劇在臺灣上演等活動成為桂臺文化交流的亮點;2011年桂臺經貿文化合作論壇在臺灣花蓮縣舉行,廣西與花蓮縣和臺灣有關方面簽署61個交流合作備忘錄,開展91場經貿、文化、體育等交流活動,洽談和簽署合作項目總額14.33億美元,舉辦座談會、見面會35場,與280多位臺灣企業家接洽交流,采購花蓮縣農產品1000多萬人民幣。
當前,桂臺經貿合作仍缺乏完善的合作機制。首先,ECFA的不具體性和政治因素的影響對桂臺合作產生著重要作用。ECFA僅確定了兩岸合作的架構及目標,缺乏合作的具體內容,當前的合作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雙方的政治態度,而政治態度存在不穩定性,一旦雙方政治關系趨緊,桂臺合作將面臨戛然而止的風險。其次,直接溝通渠道與溝通機制不健全。缺乏雙方政府授權并同時派員組建的組織機構,缺乏兩地聯合商業協會,以政治溝通為主,制約了經貿合作發展的效率及速度。最后,桂臺經貿合作機制的不完善還體現在對ECFA及CAFTA缺乏有效安排。廣西若過度傾向于與東盟或臺灣,廣西與其中一方的合作將會損害另一方的利益,將造成合作結構失衡。
同時,桂臺經貿合作呈現出雙向交流不強,交流不對等的特點。一方面,廣西鼓勵臺灣投資及臺企進駐,并提供多種優惠政策,為臺企創造平等的發展空間;另一方面,臺灣對包括廣西在內的大陸采取經濟限制措施,如限制大陸入臺投資種類、投資規模、設立企業等等,廣西企業進入臺灣發展存在較大阻力。此外,臺灣企業一旦在廣西出現撤資或撤離,則原企業應承擔的責任將缺乏快捷有效的途徑進行追索,只能由廣西方面獨自承擔或通過境外訴訟等耗時耗財的途徑解決。
不可否認,近年來桂臺經貿合作的規模不斷擴大,但與其他省區的兩岸經貿合作規模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首先,雖然近年來桂臺兩地貿易額不斷增長(見表2),但所占廣西對外進出口貿易總額的比重不到2%,且呈下滑趨勢;桂臺兩地貿易占全國對臺進出口貿易比重約為0.25%。其次,廣西占全國批準臺資項目總數的比例偏小,2010年廣西累計批準項目數不到全國的3%;而東部的福建省實際利用臺資就占我國實際利用臺資總額的1/4,其累積批準臺資項目已過萬項。最后,桂臺經貿合作主要集中在農業及勞動密集型產業,在桂臺簽署的合作項目中,涉及農業領域的合作項目超過半數,而涉及新興產業的合作項目則明顯偏少;而資金密集型及技術密集型產業合作較少,在諸如信息、生物科技、教育、醫療衛生、環保、食品安全等涉及經濟、民生領域的合作有待進步深化及拓展,在海洋開發、新能源、低碳產業等領域的合作則近乎空白,對新興產業合作的培育程度明顯不足。

表2 2005~2011年廣西與臺灣雙邊貿易情況 (單位:億美元)
一方面,政府行政效能不足是廣西投資軟環境不足的一大表現。在CAFTA與ECFA相繼運作的背景下,廣西政府行政工作仍存在工作效率低、審批手續繁瑣,對經濟活動的參與尚未從領導型向服務型轉變。CAFTA與ECFA對廣西經濟發展的一個共同影響就是要求廣西加快行政服務建設,提升CAFTA與ECFA框架下的行政運作效率。同時,CAFTA與ECFA的發展暴露出廣西人才欠缺的問題,具備國際化素質的高級人才及高級技工的匱乏成為廣西新一輪發展的軟肋。
另一方面,ECFA與CAFTA的啟動雖然帶動了廣西配套服務行業的迅速發展,但配套服務相對滯后。目前廣西登記在冊的物流貨代企業雖然超過3000家,但企業普遍規模小、注冊資金少、盈利能力不足,同時缺乏嚴格的管理,專業化程度低、服務質量不高、從業人員素質不高、專業化人才匱乏,物流市場的運作缺乏規范。廣西滯后的配套服務不僅加速了廣西配套服務行業的洗牌過程,淘汰無法跟進市場發展節奏的滯后企業,而且促進了服務行業的發展升級,給本土服務企業的發展制造了更多的競爭與考驗。
ECFA與CAFTA拓寬了廣西的引資渠道,特別是ECFA的簽署既滿足了廣西招商引資的需求,又滿足了臺灣利用西部地區廉價的勞動力及土地租金的需求,但部分地方政府在引進臺資項目時缺乏統籌規劃及科學合理安排。一方面,引資結構失衡,勞動密集型產業或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行業成為引資熱點,部分地方政府片面追求經濟增長與引資數額,導致資源消耗增大,經濟粗放增長,環境污染加劇,ECFA儼然成為臺灣轉移島內低端產業的便捷通道,給廣西經濟發展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另一方面,重復引資及過度引資的現象嚴重,廣西各地市的引資往往各自為政,競相攀比,導致部分類似項目被重復引進,造成資金及資源的浪費。同時,有些地市脫離自身實際,對引進的臺資缺乏控制和有效管理,導致投資過熱及市場泡沫,如房地產等行業,在房地產行業大量引進臺資,將容易助長房市價格及建材價格上漲,增加市場的不穩定性和宏觀調控難度。
鑒于桂臺經貿合作機制不完善、雙向交流不對等問題,當前完善桂臺合作機制勢在必行,桂臺合作機制的完善應具有針對性、長效性及穩定性。其一,將現有的桂臺經貿交流合作會形成制度化,互派常駐機構,進行溝通聯絡、信息收集等工作;其二,利用好CAFTA平臺,將桂臺經貿合作有效的納入CAFTA框架中,避免臺灣、東盟間的過度競爭,構建廣西、臺灣、東盟三方共贏的合作體系;其三,明確廣西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定位,平衡CAFTA和ECFA的關系,促進雙重框架對廣西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擴大與各方的合作成果。
ECFA與CAFTA政策優勢的重疊效應應成為桂臺合作的新亮點,積極尋找各方需求的一致性將有助于構筑產業合作平臺,創造產業收益。以三方重點合作的農業產業為例,除在原有兩兩框架下發展桂臺農業合作及廣西—東盟農業合作外,還要促進三方合作,變“1+1”為“1+1+1”,擴大合作成效。同時,要充分利用各方的優勢資源及潛在合作空間,拓寬合作領域,培育新經濟增長點。
CAFTA和ECFA背景下,桂臺雙方應逐步改變由單向招商為雙向投資的發展格局,共同努力打造統一市場,逐步取消貿易壁壘,實現貿易自由化和便利化。對于廣西而言,應以ECFA為契機采取“引進來”和“走出去”的合作模式,在積極引入臺資的同時,要鼓勵區內的優秀企業到臺灣發展,積極利用ECFA優勢入臺深造,提升企業的綜合實力及管理水平;同時,廣西還可借助CAFTA優勢,將廣西與東盟的合作產品及合作項目推向臺灣,讓東盟也參與到ECFA框架中,推進大平臺及大通道建設,共享機遇。
當前,桂臺經貿合作主要表現為廣西單方面的接受臺灣的產業投資。在此形勢下,廣西除繼續擴大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的石化、鋼鐵、電子信息等產業和農業的合作外,應積極創造條件提升桂臺合作層次,支持臺灣具有比較優勢的服務業進入廣西市場,實現桂臺服務業優勢互補。具體而言,重點加強在管理咨詢、旅游、會展、銀行、商標代理、專利服務、信息服務業、半導體設計、物流、分銷、個體工商戶、專業資格認證、醫療、會計、電信等領域的合作。
2010年1月1日,CAFTA的建成使我國與東盟6個老成員國90%的產品實現“零”關稅。通關時,持有CAFTA原產地證書的產品在東盟海關不僅可享受關稅減免待遇,還能獲得便利的通關條件。中華臺北是CAFTA(10+1)以外的地區,通過開展桂臺經貿合作是臺資企業進入東盟市場的最佳選擇,其原因在于臺資企業可以充分利用CAFTA原產地規則,通過開展桂臺經貿合作可以獲得優惠關稅待遇進入東盟市場,并真正享受CAFTA原產地證書帶來的其他便利條件。
對于臺資企業而言,必須注意的是《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原產地規則》關于“非完全獲得產品”的相關規定,該“規則四”中明確指出:對于非完全獲得產品,CAFTA采用的是增值標準,包括直接判定和間接判定兩種方法。并且非完全獲得產品的最終生產工序應在CAFTA締約方的境內完成。
加強政府的服務職能就是要關注桂臺經貿合作的新動向,了解合作新需求并及時調整工作部署,為合作提供便捷服務。即招商項目確立后,政府應減少審批環節,減化辦事程序,提高行政效率;招商結束后,政府還應定期做好信息反饋,了解項目發展出現的問題及行政需求;同時加強市場監管,凈化投資環境,維護市場秩序,積極接受社會監督。對于廣西而言,各級政府部門要統籌規劃合理引入臺資,正確處理臺資入桂中出現的新問題;要做好臺資入桂前的評估工作,以實際需要為依據,確定引入的數量和方向;積極引導臺資向重點產業和重點項目發展,引導臺資由勞動密集型產業適當向桂臺經貿合作涉及不足的資本密集型產業與技術密集型產業轉移。
在開展桂臺服務業的合作中,廣西不僅可以通過借鑒臺灣發展現代服務業的先進經驗,提高和完善現代服務業水平和提升服務業對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的服務配套能力,提升服務水平和層次,而且還可以充分與臺灣和東盟相對接,加強服務產業交流,構建服務產業合作平臺,努力培育CAFTA與ECFA框架下的廣西、臺灣、東盟三方的現代服務業合作體系。培育CAFTA與ECFA框架下的服務產業合作體系,可先從產業的標準化入手,借鑒東盟發達國家及臺灣的先進經驗,制定符合本地服務產業發展的相關標準,淘汰“不良企業”;引進區外的優秀服務企業,加速服務產業競爭,帶動區內服務產業的發展。以物流業為例,構建服務產業的信息平臺可將在冊物流企業的規模、服務范圍、服務能力等統一到一個平臺上,除供服務對象甄選外,還能為政府提供即時信息,便于政府決策的及時調整。▲
[1]Charles H.C.Kao and Steve Lin.The Econom ic Impact of Taiwan’s Investment in the Mainland,Issue&Studies,Vol.30,No.6,1994
[2]馮雷.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模式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1-249
[3]朱金莉.從熱度到深度——桂臺經貿合作的雙贏選擇[J].當代廣西,2007,10(20):24-25
[4]薛榮久.兩岸經貿關系發展現狀及瞻望 [J].國際經貿探索,2007,23(6):21-24
[5]崔忠仁.北部灣經濟區開放開發與桂臺產業合作 [J].廣西經濟,2008,(7):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