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帥
(武漢大學,湖北 武漢 430072)
失業率是政府制定正確的宏觀經濟政策以保障經濟平穩運行的重要依據,受到各國的關注。中國失業率數據的調查方法主要有三種。第一,登記失業率。第二,城鎮調查失業率。第三,歷次人口普查中的失業調查。由此可以看出,中國現存的失業率調查方法不僅得出的失業率數據互不相同,而且都與真實失業率有較大出入。
正因為失業率指標的重要性,而且中國目前測定失業率數據的失真率較高,一批學者對失業率進行了研究,提出一些計算模型和方法,試圖對中國的失業率做出較為接近真實失業率的把修正。穆熙(2000)通過比較中美兩國摩擦性和結構性失業的影響因素推定中國的自然失業率應在8%;李實(2004)、蔡昉(2004)通過選定特定城市進行抽樣調查獲取失業人口數量。但是這些研究主要局限在籠統的定義比較以及對統計數據的簡單處理和修正。向東進、范輝(2010)則利用貝葉斯向量自回歸模型根據我國28年的GDP增長率、CPI、登記失業率及一、二、三產業的增長率數據分析了影響我國城鎮登記失業率的因素,并做出相應的預測。但由于他們仍使用了中國的登記失業率等這些(可能)失真的統計數據,故而由此獲得的預測失業率仍不一定與真實失業率相吻合。
借鑒這些學者的研究成果,本文嘗試通過分析股指與失業率的關系對中國的失業率做出估計。股指與經濟體的失業情況表現出一定的相關性,是因為股票市場是宏觀經濟在資本市場的一個反映,社會資金的融通需求擴大了生產的規模,降低了失業率。經由股指這一橋梁,或許能達到或接近真實失業率的彼岸。
失業率與經濟發展的情況有著密切的關系,而股票市場是一個經濟體經濟發展的晴雨表,且它的市場化程度較高,不易受個人或組織的操控,反映股票市場變化的股指數據真實,不存在人為修改或是隱瞞的可能。故而以下將分析美日英三國的失業率與本國的主要股指之間的相關性,以期得到一個失業率與股指的之間的統計規律,最終能對我國的失業率加以估計。
(1)股指與失業率趨勢比較。為了與失業率的月度數據統計相對應,我們選取1995年1月至2008年12月共216個月的平均股指(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日經225指數、倫敦金融時報指數)作為原始數據(來源:雅虎財經網站)。為了便于觀察,我們調整均值使其均值與本國的相應時期的失業率均值相等。將經過這一調整過程的數據作為樣本,與相應月份的失業率進行比較。通過比較我們得出美國與日本的股指與失業率之間存在較為明顯的負相關關系,而英國除了2003年至2007年這一時期外二者也表現出了一定的負相關關系。
(2)股指與失業率的回歸分析。本文旨在考慮失業率與股指的相互影響變動趨勢,而不是要全面的考量失業率的影響因素,因此只需要建立簡單的一元線性回歸模型:

通過數據處理分別得到美日英三國月度失業率與股指的回歸模型

從使用月度數據的回歸分析可以看出,美日英三國的失業率與對應的股指存在一定的影響關系,回歸系數的范圍則在-0.354至-0.796之間。
為了進一步的剔除股指短期波動的影響,我們再使用三國的年度數據進行回歸。結果顯示出在較長的周期內,失業率與股指的相互變動關系更加明顯的特征。
三國年度回歸模型如下:

從現在得出的模型可以看出,股指每一個單位的變化,就將導致失業率0.364至0.801個單位的負向變化,這里隱含的經濟學含義就是股指上漲(在長期)表明宏觀經濟景氣,就業機會增加,從而減少失業率;股指下跌(在長期)意味著宏觀經濟低迷,就業機會減少,從而拉高失業率。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股指的短期波動還有可能受到諸如參與者非理性預期、基本市場流動性增加、突如其來的利好消息或是巨災等隨機因素的沖擊,從而并不能保持與宏觀經濟的一致變動,所以在這里得出的這個結論僅能作為總體態勢的一個推論。
(1)中國登記失業率與上證綜指的關系。我們通過對中國登記失業率與上證綜指的關系做一元回歸分析,從回歸結果看,上證綜指對中國年度、季度登記失業率的解釋度不高,說明即使在長期看來,股指在影響登記失業率變動的因素中所占比重不大;回歸系數分別為0.223和-0.019,說明股指的波動對登記失業率的變動影響也較美日英三國要小,表現出股指波動與宏觀經濟的發展趨勢相關度不高,而出現正系數更是說明登記失業率與股指所反映的宏觀經濟趨勢同向變動,這與現在主流的經濟學理論是相違背的。這也就再次說明了中國的登記失業率并不能很好的反映中國真實的失業狀況。
(2)基于美、日、英三國模型的中國失業率修正。各國學者對宏觀經濟與股市的影響進行了非常多的研究。Ross Levine,Sara Zervos(1998)通過對美國各項宏觀經濟指標與股票市場、資本市場的各項指標的相關性分析認為,股票市場的流動性和發展穩健地(robustly)正相關與當期以及未來的經濟增長。顧嵐,劉長標(2001)也運用中國的數據進行了類似的研究,他們通過對滬深股指與宏觀經濟指標的相關關系進行統計分析認為,雖然中國的宏觀經濟指標與滬深股指之間沒有明顯的關系,但是其內在的運行即其動態運行之間的長期均衡關系是顯著的。以此為理論依據,我們可以將得出的美日英三國的失業率與股指之間的線性模型用于中國失業率的修正。將91至10年的年度上證綜指代入(5)、(6)、(7)式,得出一組數據,從該數據中得出以下結論:根據回歸方程修正的中國失業率數據在06年前一直高于登記失業率,而在07年滬市暴漲造成了修正失業率大幅下降,根據模型回歸系數的不同,下降的幅度有所不同。日本模型修正的失業率下降至近乎0的水平,而根據美英模型修正的失業率則仍高于當年公布的登記失業率水平。與同期的上證綜指相比較,經過修正的中國失業率數據表現出了比較明顯的隨股指波動反向變化的態勢,較好的體現了失業率與宏觀經濟的負相關關系。
針對目前中國缺少真實可靠的失業率統計數據這一事實,本文建立回歸模型,通過對美、日、英三國失業率和股指的調整及計算,估計出每一單位的股指的波動就將導致0.36至0.80單位的失業率的負向波動。再通過比照上證綜指數據,得出三列中國1991年至2010年年度失業率的修正值。這些修正序列總體表現出遞減的發展態勢,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失業率的反經濟周期性質。其中,根據美、英模型得出的修正值基本保持在5%至9%的水平,均高于同期的登記失業率水平。
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已在尋找真實失業率的道路上找到了股指這一突破口,但這一方法和我們所做的分析也存在一些缺點。首先,對于數據的處理來說有缺陷。在處理原始數據時,修正均值時采取的多為算數平均,這樣一來樣本中短期的劇烈波動有可能被掩蓋,從而導致序列在數據結構上一些特點可能被忽略。
其次,對于假設的模型本身來說也存在局限性。通過回歸得出的常數項最大不超過9,那意味著根據本模型得出的最大失業率不會超過9%,股指的波動也不能超過一定的范圍,而這恰恰可能與現實不符。因為股票市場發生短期的劇烈波動是完全有可能的,例如2007年滬市出現暴漲,直接導致了使用日本模型估計的失業率劇烈下降,以至于達到0.6%的極低水平。出現這種情況主要是由于模型本身假設的是失業率、股指都與實體經濟這一總體發展的水平密切相關,但是中國的資本市場與實體經濟的關系,以及與西方發達國家的資本市場與實體經濟的關系的異同還存在爭議,這也是我們今后可以進一步研究、完善的理論領域。
[1]向東進,范輝.我國城鎮登記失業率的影響因素分析及預測[J].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34(3):73-77.
[2]蔡昉.人口轉變、人口紅利與經濟增長可持續性——兼論充分就業如何促進經濟增長[J].人口研究,2004,28(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