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占英
(山西省朔州市山陰縣中醫醫院,036900)
我院2005年6月~2010年4月采用中西醫結合療法治療術后粘連性腸梗阻46例,療效滿意,現報道如下。
91例粘連性腸梗阻患者均系住院病人,按住院的先后順序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46例,男30例,女16例;年齡15~64歲,平均31.5歲;其中闌尾切除術24例,胃大部切除術1例,脾切除術4例,肝破裂修補術7例,外傷性腸破裂4例,小腸切除術2例,婦產科術后4例。腸梗阻發病距上次手術時間最短4天,最長達11個月。對照組45例,男32例,女13例;年齡16~62歲,平均30.7歲;其中闌尾切除術21例,脾切除術5例,肝破裂修補術5例,外傷性腸破裂7例,小腸切除術4例,婦產科術后3例。腸梗阻發病距上次手術時間最短5天,最長達11.3個月。兩組病人在年齡、性別、病性、病程等方面差異無顯著性,具有可比性。
臨床表現與輔助檢查:所有病例首發癥狀均為陣發性腹絞痛,伴嘔吐56例,腹脹32例,既有嘔吐又有腹脹者14例,腹部壓痛80例,伴反跳痛10例,腸鳴音亢進、聞及氣過水聲64例。發作到就診時間1~13h。血白細胞(6.2~9.7)×109/L,中性粒細胞占69%~85%。直立位腹部X線平片檢查所見局限性小腸擴張伴液平25例,全腸管擴張伴階梯樣液平30例,結腸明顯擴張伴多個大液平16例,腹腔穿刺抽得黃色液體18例。
對照組:常規禁食,胃腸減壓,糾正水、電解質紊亂和酸堿失衡,抗生素防治感染,對癥、支持治療[1]。
治療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用中藥復方大承氣湯,采用通里攻下、理氣開郁、活血化瘀之法。方劑組成:厚樸15g,炒萊菔子30g,枳實15g,桃仁9g,赤芍15g,大黃15g(后下),芒硝15g(沖服)。用法:上述方劑煎湯300ml,抽出胃內容物后,取150ml從胃管注入,閉管1.5h后開放。另取150ml保留灌腸。如用藥3h未見排氣排便,可再用1劑。用3劑后無效,則不能再用。若病情不見好轉甚至加重,或疑為絞窄性腸梗阻,應及早手術治療。對反復頻繁發作的粘連性腸梗阻也應考慮手術治療。
療效判定標準:顯效:癥狀消失,大便通暢,腹脹腹痛、惡心嘔吐消失,工作生活恢復正常,1年內不復發;有效:癥狀消失,大便通暢,腹脹腹痛、惡心嘔吐消失,工作生活恢復正常,但1年內有復發;無效:腸梗阻癥狀不能緩解,改為手術治療。
結果:治療組46例,顯效36例,有效6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91.30%;對照組45例,顯效17例,有效16例,無效12例,總有效率73.33%。兩組療效差異有顯著性,治療組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
粘連性腸梗阻是腸粘連或腹腔內粘連所致的腸梗阻,較為常見,其發生率占各類腸梗阻的20%~40%[1]。腹腔手術中由于機械刺激損傷臟器的漿膜和壁腹膜,加之一些炎性滲出物,導致術后容易形成腹腔粘連,纖維素性粘連帶形成是發生粘連性腸梗阻的病理基礎。而術中對組織損傷的程度又是發生粘連的重要因素。當粘連帶壓迫腸管,影響腸管暢通,腸內容物不能通過時,就會形成粘連性腸梗阻。
中醫學認為,術時創傷可使瘀血阻滯,氣血不暢,腸道氣血凝滯則腹痛;氣機壅塞,糟粕濁氣不得下行,則腹脹;濁腐之氣上逆則嘔吐。根據六腑以通為用、以降為順,氣血以和為要、以暢為貴的理論,筆者采用行氣導滯之法,使氣血調暢,濁氣得化,諸癥自愈。
復方大承氣湯為經驗方,其功效是通里攻下,行氣活血。方中大黃蕩滌積滯,清除燥結,為君藥。芒硝助大黃瀉熱通便,并能軟堅潤燥,為臣藥。厚樸、枳實行氣散結,消痞除滿,并助芒硝、大黃推蕩積滯以加速熱結之排泄;赤芍祛瘀止痛,萊菔子順氣消食除脹。中西醫并舉,治療術后粘連性腸梗阻療效滿意,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吳在德,吳肇漢.外科學.第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479-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