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 進 申敬順 周 密 (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神經內科,遼寧 大連 116011)
不寧腿綜合征(RLS)是一種神經系統感覺運動障礙性疾病,主要特征是患者在靜息狀態下出現腿部深在的、難以形容的不適感,迫使其活動肢體以緩解不適,癥狀常在夜間休息時加重。近年來研究發現,帕金森病(PD)患者合并RLS較普通人群高〔1〕,認為RLS是PD的主要非運動癥狀之一。左旋多巴主要對間斷性RLS治療有效,對中重度患者效果不滿意。本文擬對普拉克索治療PD合并RLS患者的臨床療效進行評價。
1.1 研究對象
1.1.1 入選標準 (1)符合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運動障礙及帕金森病學組PD診斷標準〔2〕;(2)符合國際RLS研究小組(IRLSSG)于2003年修訂的RLS的診斷標準〔3〕;(3)病情穩定,無心、腦、肺、肝、腎等臟器的嚴重并發癥;(4)自愿參加本研究,能正確地完成量表檢查。
1.1.2 排除標準 (1)合并可能致繼發性RLS的其他疾病:如鐵缺乏、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腎功能不全、貧血、風濕性關節炎、葉酸和維生素B12缺乏、甲狀腺疾病等。(2)服用鎮靜劑、抗焦慮、抗抑郁藥物、H2受體阻滯劑、可能導致靜坐不能的治療精神疾患藥物的PD患者;(3)具有普拉克索或氯硝西泮的禁忌證。
收集2009年11月至2011年10月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神經內科診治的PD合并RLS患者61例,隨機分為普拉克索組(31例)和對照組(30例)。兩組患者治療前單獨使用或合并使用抗PD藥物,包括復方左旋多巴制劑、金剛烷胺、單胺氧化酶-B抑制劑、安坦;治療、隨訪期間上述藥物均不調整。普拉克索組男12例,女19例,平均年齡(67.8±6.4)歲,病程(4.1±0.6)年。對照組男13例,女17例,平均年齡(66.1±4.5)歲,病程(3.8±0.7)年。兩組年齡、性別、PD病情評分、服用同一種抗PD藥物劑量以及服用不同抗PD藥物的人群分布的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予睡眠衛生指導。普拉克索組每晚睡前2~3 h口服普拉克索0.125 mg,以后根據癥狀控制情況和對藥物耐受情況調整劑量,可每周增加劑量1倍,白天有癥狀者每日給藥2~3次,直到癥狀完全消除或出現不良反應不能耐受為止,劑量范圍0.125~0.750 mg/d,持續12 w。對照組予氯硝西泮睡前服0.5~2.0 mg,持續12 w。
1.3 主要觀察指標及療效評定 治療前后行RLS嚴重程度評定量表(RLSRS)、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PSQI)測定,治療后行臨床總體印象改善量表(CGI-I)評價;治療期間觀察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數據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的比較采用χ2檢驗。
2.1 RLSRS評分 治療前普拉克索組RLSRS評分(20.32±8.12)分,其中輕度(1~10分)8例,中度(11~20分)14例,重度(21~30分)7例,極重度(31~40分)2例。治療后為(7.16±3.03)分,RLS癥狀消失11例,輕度12例,中度6例,重度2例,普拉克索組治療后RLSRS評分較治療前明顯降低(P<0.01)。對照組治療前RLSRS評分(21.45±7.78)分,其中輕度7例,中度15例,重度6例,極重度2例;治療后為(17.25±5.02)分,RLS癥狀消失3例,輕度10例,中度12例,重度5例,對照組治療后RLSRS評分較治療前有所降低,但無統計學意義(P>0.05)。RLSRS評分兩組在治療前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普拉克索組減分明顯,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
2.2 PSQI評分 治療前普拉克索組PSQI評分為(13.56±2.37)分,治療后為(9.62±1.13)分,治療前后比較有統計學差異(P<0.01)。對照組治療前PSQI評分(12.33±3.09)分,治療后為(10.98±2.46)分,治療后PSQI評分有所降低,但與治療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差異(P>0.05)。兩組治療前PSQI評分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普拉克索組減分更明顯(P<0.05)。
2.3 CGI-I評估 普拉克索組顯著進步15例,進步11例,療效顯著者(顯著進步+進步)26例(83.9%),稍進步5例,無變化及惡化均為0例。對照組顯著進步5例,進步6例,療效顯著者11例(36.7%),稍進步8例,無變化7例,稍惡化2例,惡化2例,嚴重惡化0例。治療后CGI-I評估兩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
2.4 不良反應 普拉克索組出現不良反應4例(12.9%),惡心2例,頭暈1例,嗜睡1例,癥狀均較輕,2例未經特殊處理,2例經調整劑量后癥狀減輕消失。對照組出現不良反應13例(43.3%),5例嗜睡,3例出現行走不穩,3例疲乏,2例記憶力減退。對照組不良反應發生較普拉克索組高(P<0.05)。
RLS是一種常見的神經系統疾病,在普通人群中患病率為0.1% ~11.5%〔4〕。歐美人種多發,亞洲人種發病率略低,我國尚無相關流行病學資料。RLS可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種。前者原因不明,部分具有家族遺傳性。而后者可見于缺鐵性貧血、妊娠、腎功能不全、糖尿病、甲狀腺疾病以及風濕類疾病、PD、脊髓損害、多發性硬化、多發性神經病及藥源性(鎮靜劑、抗抑郁藥物、多巴胺受體阻滯劑、H2受體阻滯劑)等。RLS流行病學調查發現RLS在PD患者中的發病率遠遠高于正常人群中的發病率〔5〕。
RLS的發病機制不明。目前認為遺傳因素、中樞多巴胺系統功能障礙、鐵代謝異常與其發病相關〔6〕。其中中樞多巴胺系統障礙在RLS發病中可能起關鍵作用,目前一線的治療都是旨在提高中樞神經系統的多巴胺能傳導。其他的治療藥物還包括加巴噴丁、鎮靜安定劑、阿片類藥物、抗癲癇藥物等〔7〕。
多巴胺能藥物包括復方左旋多巴制劑、多巴胺受體激動劑兩大類。前者半衰期短,需夜間重復給藥;其劑末現象易致晨間癥狀反跳且長期服用可使多巴胺受體敏感性降低,癥狀出現加重等,故僅用于間歇性RLS。而頻發(每天都出現癥狀)RLS,應首選多巴胺受體激動劑〔8〕。麥角衍生物的多巴胺受體激動劑因可引起罕見但后果嚴重的副反應如心臟瓣膜病和纖維化綜合征,臨床很少應用。非麥角衍生物類的多巴胺受體激動劑,包括羅匹尼羅和普拉克索〔3〕。普拉克索為高選擇性非麥角衍生的多巴胺D2、D3受體激動劑;有更長的清除半衰期,不需要夜間重復給藥;主要適用于需要日間治療和病情嚴重的患者,正逐步成為治療中、重度RLS最受歡迎的一線選擇〔9〕。但心律失常和精神類患者禁用。
由于RLS癥狀以夜間為重,多嚴重影響患者睡眠,故鎮靜催眠藥物較易被人們接受。目前臨床上多使用苯二氮卓類治療,其治療作用可能通過調節睡眠起作用,而非直接抑制RLS的癥狀。其中又以氯硝西泮為首選。對于輕癥和以睡眠障礙為主的RLS,氯硝西泮效果較好。該藥的半衰期長達30~40 h,如果用于夜間發病的患者,次日晨出現過度鎮靜、意識范圍狹窄等副作用,故對某些人群(如駕駛、高空作業等)不宜。在少數老年患者中還可引起行走不穩,對于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患者也不適宜。因療效不肯定,久用易出現藥物依賴,不作為一線用藥。
對RLS的長期治療,較多的看法是,隨著時間的延長,其療效有下降的趨勢〔10〕。本研究只是對普拉克索治療 PD合并RLS短期療效進行評估,其長期療效有待進一步探討。
1 Zucconi M,Ferini-Strambi L.Epidemiology and clinical findings of restless legs syndrome〔J〕.Sleep Med,2004;5(3):293-9.
2 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運動障礙及帕金森病學組.帕金森病的診斷〔J〕.中華神經科雜志,2006;39(6):408-9.
3 Yee B,Killick R,Wong K.Restless legs syndrome〔J〕.Aust Fam Physician,2009;38(5):296-300.
4 Merlino G,Valente M,Serafini A,et al.Restless legs syndrome:diagnosis,epidemiology,classification and consequences〔J〕.Neurol Sci,2007;28(Suppl 1):S37-46.
5 Nomura T,Inoue Y,Miyake M,et al.Prevalence and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restless legs syndrome in Japanese patients with Parkinson's disease〔J〕.Mov Disord,2006;21(3):380-4.
6 Brindani F,Vitetta F,Gemignani F.Restless legs syndrome:differential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with pramipexole〔J〕.Clin Interv Aging,2009;4(2):305-13.
7 Trenkwalder C,Hening WA,Montagna P,et al.Treatment of restless legs syndrome:an evidence-based review and implications for clinical practice〔J〕.Mov Disord,2008;23(16):2267-302.
8 Gamaldo CE,Earley CJ.Restless legs syndrome:a clinical update〔J〕.Chest,2006;130(5):1596-604.
9 Montagna P,Hornyak M,Ulfberg J,et al.Randomized trial of pramipexole for patients with restless legs syndrome(RLS)and RLS-related impairment of mood〔J〕.Sleep Med,2011;12(1):34-40.
10 Zintzaras E,Kitsios GD,Papathanasiou AA,et al.Randomized trials of dopamine agonists in restless legs syndrome:a systematic review,quality assessment,and meta-analysis〔J〕.Clin Ther,2010;32(2):22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