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樹洲 張明旭 黨 濤 白志冬 王 梅 任艷紅 (蘭州軍區蘭州總醫院干一科,甘肅 蘭州 730050)
老年患者發生心肌梗死后,其臨床癥狀表現不典型〔1~3〕,往往容易被忽視,部分因錯過了治療時機,導致了難以挽回的結果〔4〕。有部分患者自然過渡到了陳舊性心肌梗死階段,發生心力衰竭時才來就診。這時,如果病情允許,可開通閉塞血管,改善心臟血液供應,使部分處于冬眠狀態的心肌恢復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質量;但有部分患者病史太長,病變鈣化嚴重,導絲無法通過閉塞處,故血管無法開通,只能依靠冠狀動脈搭橋治療,如患者不同意搭橋手術治療,只有依靠規范的藥物治療,遏制心功能減退及心臟重構,提高生存質量,延長生存期。
1.1 對象 選擇2002年5月至2006年5月我院136例陳舊性心肌梗死患者,男123例,女13例,平均年齡(63±12)歲。其中對照組74例患者進行藥物治療,研究組62例患者接受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兩組患者均符合以下條件:(1)心肌梗死發作距入研究組必須>4 w;(2)術前均有心絞痛、心力衰竭癥狀發作;(3)無心肌炎病史;(4)肝腎功能正常;(5)所有患者均行冠狀動脈造影檢查。
1.2 方法 對照組:按照2001~2009年ACC/AHA指南,給予阿司匹林腸溶片100 mg 1次/d,硫酸氫氯吡格雷 75 mg 1次/d,無禁忌證患者給予β受體阻滯劑、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硝酸酯類藥物以及他汀類降脂藥物規范口服。研究組行冠狀動脈介入治療,由醫生制定治療策略,開通閉塞血管,術后仍然按照ACC/AHA指南,規范抗血小板、降脂穩定斑塊、無絕對禁忌證患者給予β受體阻滯劑、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硝酸酯類藥物以及他汀類降脂藥物規范口服。研究組患者均于術后1年復查冠狀動脈造影,見原支架保留完好。
1.3 隨訪 所有患者均進行門診隨訪和電話隨訪。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1.5軟件包,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差異的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
2.1 治療情況 研究組62例,其中46例為單支血管完全閉塞合并其他血管病變,16例為單支血管閉塞,均行經皮冠狀動脈支架置入術,開通閉塞病變,處理冠狀動脈病變,置入支架93枚。對照組74例,行冠狀動脈造影檢查后明確診斷為陳舊性心肌梗死,其中43例患者三支病變,31例患者中有26例患者曾嘗試行冠狀動脈介入治療,但因導絲無法通過,最終無法行支架置入術(所有對照組患者均首先建議行冠狀動脈搭橋治療,有部分患者接受建議,故未入組)。兩組患者出院后均規范口服藥物治療。
2.2 隨訪情況 所有患者均定期隨訪,每2個月隨訪1次,了解患者有無心絞痛發作、心功能不全,了解患者生存狀況。(1)對照組患者隨訪至12個月時,發生心力衰竭9例(12.2%),12~24個月發生心力衰竭11例,24~36個月發生心力衰竭18例,共發生38例(51.3%)。研究組患者12個月時,發生心力衰竭3例(4.8%),12~24個月發生心力衰竭5例,24~36個月發生心力衰竭6例,共發生17例(27.4%)。(2)對照組患者隨訪12個月時,發生心絞痛16例(21.6%),12~24個月發生心絞痛21例,24~36個月發生心絞痛26例,共發生心絞痛63例(85.1%)。研究組患者隨訪12個月時,發生心絞痛4例(6%),12~24個月發生心絞痛15例,24~36個月發生心絞痛15例,共發生心絞痛34例(54.8%)。(3)對照組患者隨訪36個月時再住院61例(82.4%)。研究組隨訪36個月時再住院22例(35.4%)。(4)對照組患者隨訪36個月時死亡6例,死亡率(8.1%)。研究組隨訪36個月時死亡2例,死亡率(3.2%)。兩組比較有顯著差異(P<0.01)。
老年患者冠心病臨床表現并不典型,有部分患者僅表現為持續性胸悶,并且老年人運動量減少,靜息或輕度活動后不能誘發心絞痛癥狀,所以掩蓋了病情,延誤了診斷,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陳舊性心肌梗死患者臨床常見的并發癥有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肌重構、心源性猝死等〔5,6〕,為了預防并發癥,提高生活質量及生存率,本文通過總結我院近年來陳舊性心肌梗死治療狀況,得出結論,陳舊性心肌梗死通過介入方法,達到冠狀動脈再通目的后,可以大大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提高生存率。血管再通后,最初僅依靠側支循環供應血液的冬眠心肌,得到了充分的血液供應,糾正了心肌缺血缺氧,促進了心肌細胞功能恢復。因此,陳舊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療優于藥物保守治療。
1 李維先.老年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首發癥狀與誤診分析〔J〕.臨床薈萃,2002;17(1):51-2.
2 李艷玲,常曉杰.老年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42例臨床分析〔J〕.中國社區醫師,2007;20(1):27.
3 顧裕民,急性心肌梗死420例臨床分析〔J〕.實用內科雜志,1992;12(2):101.
4 楊昌敏.老年急性心肌梗死臨床特點與搶救措施〔J〕.中國當代醫藥,2009;16(4):129.
5 鄧建平,劉 濤,陳 勇,等.經橈動脈行冠狀動脈造影268例臨床分析〔J〕.四川醫學,2008;29(2):174.
6 李世光,蔡大煒,陳良余,等.急性心肌梗死與陳舊性心肌梗死患者纖維蛋白原和D-二聚體血測定含量對比〔J〕.中國臨床保健雜志,2008;11(4):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