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強 段守峰 楊 杰 李連科 王禹華
(河北省廊坊市三河民壽堂醫院,065200)
髕骨軟化癥屬于中醫學“痹證”范疇。近3年來我們根據癥狀的不同采取熏蒸、按摩、針刀、牽引及術后功能鍛煉等不同的方法對該癥進行治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提高了有效率及治愈率,現報道如下。
應用熏蒸、按摩、針刀治療98例,男40例,女58例;年齡最大者78歲,最小者22歲;雙腿20例,單腿78例。所有病例全是痛點較明顯者。
熏蒸治療:采用河南翔宇公司生產的HYZ-Ⅱ型熏蒸機。中藥:補骨脂20g,熟地黃20g,川續斷30g,淫羊藿10g,附子30g,骨碎補15g,桂枝30g,赤芍、白芍各20g,知母20g,羌活、獨活各20g,防風20g,麻黃20g,牛膝20g,土鱉蟲20g。煎湯備用。
按摩手法:①提捏股四頭肌50次。②點按膝關節周圍痛點各1~3min。③法以治股四頭肌,以內外收肌為治,以局部有熱感為宜。④由外向內彈撥髕骨10次以糾正髕骨側傾或半脫位。10次為1個療程。
針刀治療:選膝關節周圍痛點3~4個,以漢章針刀局麻后對痛點進行松解治療。1~2次。
股四頭肌多點間歇等長功能鍛煉:髖關節屈曲90°位,膝關節屈曲10°、30°、60°、90°、100°時,進行5組屈伸膝關節間歇等長練習,每組抗阻屈、伸各10次,每次10s,收縮間隔2~5s,每組間隔30s。10次為1個療程。
療效判斷標準:治愈:膝關節無疼痛、活動無不適,髕骨研磨試驗陰性。好轉:上下樓梯及半蹲時輕度疼痛,髕骨研磨試驗(±)。無效:癥狀無改善,腿軟及假絞鎖情況加重,X線檢查發現髕骨周圍及軟骨下有骨刺形成。
治療結果:經熏蒸、按摩、股四頭肌多點間歇等長鍛煉1個療程(10次為1個療程),針刀松解1~2次,治愈78例,好轉15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94.9%。
髕骨軟化癥是人為的外傷、炎癥、不正常的運動引起股四頭肌內側肌力弱時,髕骨即發生向外側傾或半脫位,造成髕骨關節載荷紊亂而發生退變,日久可使軟骨細胞和基質及其周圍滑膜發生一系列變化,使軟骨彈性降低,抗壓能力下降,進而加速病人軟骨進一步損傷和退變,形成惡性循環致病人膝關節痛,上下樓和下蹲困難,腿軟,有時膝內積液。
髕骨軟化癥屬中醫學“痹證”范疇,為本虛標實之證,本虛為肝腎虧虛,筋骨失養;標實為瘀血痹阻,經絡不通,正所謂“不通則痛”。中醫學認為,急慢性損傷可導致全身或局部氣滯血瘀,瘀則不通,不通則痛,氣滯血瘀日久,加之肝腎虧虛,筋骨失養,致關節活動不靈或增生變形。氣滯血瘀,營衛不和,腠理空虛,易受外邪侵入。寒邪侵襲,阻塞經絡,侵于筋骨,留于肌肉關節,致關節疼痛,屈伸不利,功能活動受限。
中藥熏蒸療法利用藥物加熱后的熱能及藥物本身的作用,具有雙重功效,熱能使皮膚黏膜充血擴張,使中藥有效成分滲透到關節組織內,二者協同作用可加速局部血液和淋巴液循環,減輕靜脈瘀滯,降低骨內壓力,改善骨內循環,促進關節疼痛和腫脹消失,從而達到改善關節功能,減輕或消除臨床癥狀的目的[1]。
手法治療骨關節病、髕骨軟化病具有多層次、多角度的綜合作用。首先手法影響局部血流動力學狀態,促進局部動脈供血及改善靜脈回流和淋巴循環,降低膝關節周圍炎性致痛物質,減輕骨內壓力;其次,手法治療能改善關節軟骨的代謝,營養狀態,消除關節中有害代謝產物和細胞因子,改善局部微環境;第三,消除膝關節周圍肌肉、韌帶的痙攣狀態,重建關節內、外靜力性與動力性生理平衡。手法按摩能增強股四頭肌的鍛煉,平衡兩側肌力,正骨手法糾正了髕骨側傾或半脫位。
針刀松解痛點的肌肉、韌帶、肌腱的粘連,減輕局部張力。股四頭肌鍛煉可有效控制關節疼痛,減輕關節腫脹,及時有效地防止關節及附屬結構攣縮并防止肌肉萎縮,是防止髕骨軟化癥復發的關鍵。
通過治療我們得出結論:中藥熏蒸結合按摩治療髕骨軟化癥,配合痛點針刀松解治療,方法簡便易行,療效顯著且醫療費用低,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1]董良 .手法配合中藥治療原發性膝關節骨性關節炎30例.中藥研究,2006,19(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