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 軍
(山西省臨汾市中醫醫院,041000)
過敏性紫癜(HSP)是一種以皮膚紫癜、出血性胃腸炎、關節炎及腎臟損害為特征的綜合征,其基本病變為全身彌漫性壞死性小血管炎。本病好發于青少年,近年發病呈上升趨勢。目前臨床上對過敏性紫癜患者多數給予抗過敏、抗感染、鈣劑、激素等對癥治療,但其復發率高,且藥物副作用較多。筆者2008年3月~2011年12月運用中藥犀角地黃湯加味治療HSP患者45例,療效顯著,報道如下。
所有病例均為我院2008年3月~2011年12月門診及住院患者,共90例。將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45例,其中男26例,女19例;年齡6~33歲,平均11.53±4.55歲,中位年齡10歲;病程1~60天,平均10.00±10.26天;單純型紫癜29例,伴發腹型2例,腎型9例,關節型者5例;發病前有明確上呼吸道感染史,查體可見扁桃體腫大者28例。對照組45例,男23例,女22例;年齡5~35歲,平均11.62±4.83歲,中位年齡10歲;病程1~60天,平均9.04±9.97天;單純型紫癜31例,伴發腹型4例,腎型7例,關節型者3例。發病前有明確上呼吸道感染史,查體可見扁桃體腫大者25例。兩組在性別、年齡、病程及病情方面,經統計學處理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均符合《內科學》第七版[1]中過敏性紫癜的診斷標準。①發病前1~3周有低熱、咽痛、全身乏力或上呼吸道感染史。②典型四肢皮膚紫癜,可伴腹痛、關節腫痛及血尿。③血小板計數、功能及凝血相關檢查正常。④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血管炎及紫癜。
對照組:①急性期患者要求臥床休息,并停用引起過敏的可疑藥物或食物。②給予西替利嗪10mg,每日1次,口服。蘆丁片20mg,每日3次,口服。Vit C 5g加入5%葡萄糖鹽水150ml中靜點,每日1次。有上呼吸道感染者給予抗感染治療。對有腹痛患者給予氫化可的松100mg加入5%葡萄糖鹽水150ml中靜點,每日1次。
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予犀角地黃湯加味:水牛角10g,生地黃10g,牡丹皮15g,赤芍、白芍各15g,益母草20g,紫草30g,茜草10g,紅花10g,三七3g(沖服),蒲公英10g,連翹10g,白花蛇舌草20g,防風5g,荊芥5g,甘草5g。關節痛者加川牛膝15g;腹痛者加元胡10g;腎型血尿者加大薊、小薊各10g,白茅根20g;蛋白尿者加黃芪30g;皮膚瘙癢者加地膚子10g,蟬蛻10g;外感表證者加蘇葉6g;紫癜反復發作者加黃芪30g,女貞子10g,旱蓮草10g。上方煎服,每日1劑,早晚分服,腹痛者可少量頻服。
治療組和對照組均治療3周后判斷療效。
療效觀察:觀察兩組患者皮疹、腹痛、便血、關節肌肉疼痛、血尿等癥狀體征情況及藥物的副作用,血尿便常規及肝腎功能。
療效判定標準[2]:痊愈:用藥2~3天后無新皮疹出現,3周內皮疹全部消退,關節肌肉疼痛、腹痛、便血、血尿全部消失,糞、血常規檢查正常;顯效:用藥3周后皮疹全部消退,關節肌肉疼痛、腹痛、便血消失,腎損害者有少量鏡下血尿或蛋白尿;好轉:用藥3周后皮疹部分消退,仍有少量新皮疹出現,原有癥狀、體征減輕;無效:用藥2周以上皮疹未消退,反復出現,出現新腎損害,或原有癥狀、體征加重。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治療組45例,痊愈19例,顯效18例,好轉5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3.33%;對照組45例,痊愈11例,顯效18例,好轉9例,無效7例,總有效率84.44%。
復發率比較:兩組均隨訪6個月,治療組無1例復發,對照組復發者12例,占26.67%。治療組復發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1)。
過敏性紫癜又稱亨-舒綜合征,為一種常見的血管變態反應性疾病,因機體對某些致敏物質產生變態反應,導致毛細血管脆性及通透性增加,血液外滲,產生紫癜、黏膜及某些器官出血??赏瑫r伴發血管神經性水腫、蕁麻疹等其他過敏表現。臨床上主要表現為皮膚紫癜,伴或不伴腹痛、關節痛,甚至有腎臟損害。過敏性紫癜中醫屬“血證”、“斑疹”、“發斑”范疇,認為本病與風、熱、濕、毒、瘀、虛等有關。先天稟賦不足,素體氣陰虧虛,外感風濕熱毒之邪致熱毒內蘊,郁蒸肌膚,病及血脈,導致血熱妄行,血不循經,血溢脈外,泛溢肌膚,形成紫癜。治療上以清熱解毒、涼血活血為治則。過敏性紫癜患者存在著明顯的高黏血癥和免疫調節紊亂。瘀血是發病過程中的病理產物和導致紫癜復發的致病因素,活血化瘀法應貫穿于過敏性紫癜治療的始終[3]。方中水牛角代替犀角咸寒清熱涼血,又能清心解毒,使熱清血自寧,防止血溢脈外,從而治療各種出血之癥;生地黃甘苦性寒,涼血滋陰生津,可助水牛角清熱涼血,解血分之熱,又可復已失之陰血,與水牛角共為君藥;牡丹皮、赤芍、白芍、益母草、紫草、茜草、紅花、三七清熱涼血、活血化瘀,以達化斑止血而不留瘀之功,共為臣藥;蒲公英、連翹、白花蛇舌草清熱解毒;荊芥、防風、蟬蛻解表疏風、勝濕透疹?,F代藥理研究表明,生地黃、赤芍有激素樣抑制作用,能有效改善血管通透性,從而改善患者過敏癥狀[4];牡丹皮具有抗過敏及免疫調節作用;紫草、茜草具有降低血管通透性、穩定細胞膜、止血的作用[5];防風、蟬蛻有抑制變態反應作用;連翹能增強毛細血管致密性;甘草有類腎上腺皮質激素樣作用,能抗變態反應[6]。本方涼血與散血并用,使熱清血寧而無耗血動血之慮、涼血止血而無留瘀之弊。諸藥合用,共奏清熱解毒、涼血化瘀消斑功效。故用犀角地黃湯加味治療過敏性紫癜療效確切,不良反應少,復發率低,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陸再英,鐘南山.內科學.第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647-648.
[2]施學清,李鐵,谷玉琴.養陰涼血、解毒祛瘀法治療過敏性紫癜的療效觀察.中國實用醫藥,2008,3(10):89.
[3]劉劍.涼血活血化瘀法治療小兒過敏性紫癜72例臨床觀察.浙江臨床醫學,2011,13(5):550.
[4]國寶蘭.抗敏湯治療兒童過敏性紫癜60例.陜西中醫,2011,32(7):811.
[5]路斌.消癜湯治療過敏性紫癜臨床觀察.四川中醫,2005,23(12):63.
[6]華晨,杜衛東,李寧.山莨菪堿加中藥治療小兒過敏性紫癜35例療效觀察.浙江中醫藥大學學報,2008,32(5):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