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穎
(吉林省長春陽光婦科醫院,130041)
月經不調為婦科常見疾病,可分為月經先期、月經后期和月經先后無定期。筆者在2011年1~12月采用點穴法結合十全飲治療46例月經后期患者,效果滿意,現報道如下。
全部46例病例均為我院門診及療區收治的患者,患者年齡為16~43歲,平均29.5歲;病程最短者5個月,最長者3年,平均1.5年。全部病例均排除早孕的可能,同時排除子宮和卵巢的器質性病變。
診斷標準:西醫診斷標準[1]:月經周期延后7天以上(周期在38~39天),經量正?;驕p少(每次少于30ml),持續出現2個月經周期以上,停經時間少于3個月。
中醫辨證:血虛證:月經延后,量少而色淡,無血塊,面色蒼白,可有頭暈眼花,心慌、心悸,乏力,少腹疼痛喜按,少寐夢多,面色蒼白或萎黃,舌質淡紅,苔薄少,脈細弱或細澀。
點穴法:取三陰交、脾俞、血海、氣海、關元等穴。采用溫和的手法,順經絡走行點按,以患者有舒適感為度,每日治療1次,每個周期連續治療3天,連續治療3個周期。
中藥口服:給予十全飲。藥物組成:熟地黃15g,白芍10g,當歸15g,川芎6g,黨參20g,白術10g,茯苓15g,炙甘草6g,肉桂5g,黃芪20g。每日1劑,以清水煎煮,取汁200ml,每次100ml,每日早晚2次口服,至經行停藥。此后于每次月經前7天起服藥,每日1劑,每次服藥7劑。連續治療3個周期。
療效判定標準[2]:痊愈:臨床癥狀消失,月經周期、經量均恢復正常,停止治療3個月經周期之后未再復發。顯效:臨床癥狀明顯好轉,月經周期恢復至30天之內,經量比治療前增加1/3以上。有效:臨床癥狀有所好轉,月經周期和經量較治療前有所改善。無效:臨床癥狀未見改善甚至加重,月經周期和經量亦無改善。
結果:本組46例患者,痊愈21例(45.65%),顯效13例(28.26%),有效8例(17.39%),無效4例(8.70%),總有效率91.30%。
《靈樞·五音五味》篇中言:“婦人之生,有余于氣,不足于血,以其數脫血也?!碧崾驹陆洸徽{的病因主要有素體虛弱,情志不調,或多次早產、小產及流產等,或口服避孕藥等。上述原因導致人體沖任氣血不和,血海蓄溢失司而為病。其中月經后期以虛證為多,可有脾虛型、血虛型、虛寒型、腎虛型等,但以血虛型最為常見。
基于此,筆者采用點穴法結合口服中藥十全飲治療本病。點穴法為中醫推拿學中重要的手法之一,《黃帝內經》中已有記載,其主要作用是活血行氣、通經活絡、調理臟腑,具有增強機體抗病能力的作用,其特點是安全有效、實用性強、患者易于接受[3]。女子月經與任、沖二脈關系密切,治療月經病不可離于二脈。筆者所選之氣海、關元二穴即為任脈之腧穴,可治任脈本經的疾病,氣海穴具有益氣升陽、補腎固脫之功效;關元穴具有通調三陰、益腎、溫陽固脫之功效;二者為全身元陰元陽之交會,點按可以調節經絡氣血,通調沖任,經血方可按時來潮。三陰交屬脾經,同時與肝腎二經交會,統治三陰經主治的病證,如月經不調、帶下病、崩漏、不孕、難產、遺精、陽痿等,實為治療生殖系統、泌尿系統疾病的首選穴位,亦是婦科調經要穴。血海穴同屬足太陰脾經,其作用是活血調經、祛風利濕化瘀,主治血證;脾俞穴具有扶脾統血的作用,主要治療貧血、月經不調等。上述穴位相配,施以點按手法,具有補沖任、調三陰、調和氣血的作用。十全飲出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為四君子湯、四物湯(二者合用為八珍湯)加黃芪、肉桂而成,方中以四物湯補血生血;以四君子湯加黃芪大補元氣,取“氣能生血”之意;佐以少量肉桂,則補益氣血之功更為顯著。藥理研究證實,十全飲可使紅細胞計數、血紅蛋白等快速增多,保護骨髓造血功能,糾正貧血及低蛋白血癥,并可延緩衰老。
綜上所述,采用點穴法配合中藥十全飲口服治療月經后期,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療效較好,無毒副作用,患者易于接受,值得推廣應用。
[1]秦苗,王琪.陽和湯治療月經后期的臨床研究.山西醫藥雜志,2011,40(10):1008-1009.
[2]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243.
[3]劉曉艷,呂明.中華中醫點穴探討.陜西中醫,2009,30(9):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