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 琳 袁 兵
(山東省聊城中醫院,252000)
失眠是臨床常見的睡眠障礙。近年來,筆者運用推罐配合中藥安神湯治療不寐,取得了較好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觀察病例共92例,均為2006年1月~2009年1月我院門診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46例,男20例,女26例;年齡18~72歲,平均54.4歲;病程3個月~4年,平均1.8±0.9年。對照組46例,男22例,女24例;年齡17~71歲,平均53.5歲;病程2個月~4年,平均2.1±0.7年。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等情況經統計學處理無顯著性差異(P>0.05)。
診斷標準[1]:輕者入寐困難,或寐而易醒,或多夢易驚,醒后不寐,重者徹夜難眠。常伴頭痛、心煩、多夢、頭暈等癥狀,癥狀持續1個月以上。經各系統和實驗室檢查未發現異常。
治療組取背俞穴(肺俞至腎俞),局部皮膚涂上潤滑油,取中號玻璃火罐,用閃火法將罐從上(肺俞)到下(腎俞)慢慢推,推至皮膚微紅或出現瘀血點,最后根據辨證分型,將罐分別留在大椎、雙側心俞、肝俞、脾俞、腎俞,留罐5~20min。隔天推罐1次,2周為1個療程。同時給予中藥安神湯,方藥:柴胡20g,黃芩20g,半夏20g,陳皮10g,竹茹20g,黨參10g,天竺黃15g,淡豆豉10g,炙甘草10g,梔子10g。心煩甚者加朱砂3g;伴心悸、頭暈加酸棗仁30g,遠志12g,茯神10g。每天1劑,水煎,早晚2次口服,2個療程后觀察療效。
對照組給予地西泮治療,每次5mg,每晚睡前30min口服,2周為1個療程。
觀察兩組治療1個療程后及停藥2周后睡眠障礙改善情況。
療效標準:參照 《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中睡眠癥的療效標準擬定。臨床治愈:睡眠時間恢復正?;蛞归g睡眠時間超過6h,睡眠深沉,醒后精力充沛;顯效:睡眠明顯好轉,睡眠時間增加3h,睡眠深度增加,但總睡眠時間不足6h;有效:癥狀減輕,睡眠時間增加不足3h;無效:治療后睡眠無明顯改善或加重。
兩組治療1個療程后睡眠改善情況比較:治療組臨床治愈29例,顯效10例,有效4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3.48%;對照組臨床治愈26例,顯效9例,有效6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89.13%。兩組總有效率比較,治療組療效略優于對照組,但無顯著性差異(P>0.05)。
兩組停藥2周后睡眠改善情況比較:治療組臨床治愈20例,顯效18例,有效4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91.30%;對照組治愈9例,顯效10例,有效14例,無效13例,總有效率71.74%。兩組總有效率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提示治療組睡眠持續改善情況優于對照組。
失眠亦稱“不寐”,是以經常不能獲得正常睡眠為特征的一類病癥,主要表現為睡眠時間和深度不足,輕者入睡困難,或寐而不酣,時寐時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則徹夜不寐。現代醫學認為,人的大腦皮質功能與植物神經功能正常協調則人能安眠。中醫學認為,“陽氣自動而之靜則寐,陰氣自靜而之動則寤”。若這種協調的“靜”與“動”失衡,就會導致失眠[3]。不寐無論有邪之實證或無邪之虛證,總屬陽盛陰衰,陰陽失交,陽不入陰所致。其病機不外邪實、正虛兩種。因此,調暢氣機、調和陰陽、祛邪重鎮安神是本病的治療方法。筆者運用推罐加中藥安神湯治療失眠,推罐刺激的范圍較體針刺激范圍大,當推罐在背俞穴上下移動時,起到了疏通足太陽膀胱經、督脈經氣的作用,并且調節臟腑陰陽失衡,補不足,瀉有余,心神安而失眠愈。當拔瘀血性罐時,則能解表通陽,疏導熱邪,起到寧神的作用。推罐后留罐在心俞有調理氣血、寧心安神的作用;肝俞有疏肝、養血、清頭目的作用;脾俞有健脾助運化、益營血的作用;腎俞有補腎陽、強健腦髓的作用[4]。安神湯中柴胡、黃芩、半夏疏解少陽之邪,調暢氣機;淡豆豉、梔子清熱祛煩;加天竺黃以加強清熱化痰之力;陳皮、竹茹、黨參行氣化痰,清熱除煩;心煩甚者加朱砂鎮心安神;伴心悸、頭暈加酸棗仁、遠志、茯神養心益肝安神。諸藥合用使周身氣機調暢,營衛氣血流暢,陽入于陰,神斂于心則安然能眠。推罐服藥綜合手法的協同治療提高了患者的睡眠質量,且停藥后2周仍能維持良好的睡眠。
[1]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73.
[2]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 .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3.
[3]李鴻霞 .針灸合安眠湯治療痰飲不寐36例臨床研究 .新中醫,2010,42(6):100.
[4]彭以愷.推罐療法治失眠 .現代名中醫精神神經疾病治療絕技.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