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小明 劉 帆 劉蘭珍
(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區羅坊中心衛生院,338008)
小兒在解剖、生理、病理、免疫等方面都與成人有較大差別。兒童用藥也與成人不同,現淺淡如下。
1.兒童為不成熟個體,對藥物的體內吸收、分布、排泄與成人相比有顯著差異。①透皮吸收藥物:小兒體表面積相對較大,皮膚角化層薄,局部用藥吸收快而多,外用要注意防止透皮吸收中毒,如硼酸、水楊酸等。②口服用藥:兒童消化系統發育不全,胃排空時間長,消化液及酶分泌少,胃蠕動差,使藥物吸收不規則。如磺胺藥可全部吸收,氯霉素吸收慢無規律。③肌肉或皮下給藥:可因周圍血液循環不足而影響吸收分布,一般新生兒不采用。④靜脈給藥:吸收最快,藥效最可靠,但要考慮體液容量,新生兒總體液比成人相對高(約占80%),因此水溶性藥物體液稀釋濃度較低。
2.兒童尤其是新生兒血漿蛋白含量少,藥物結合率就少,在新生兒體內游離的成分就多,藥效更強,更易引起藥物中毒。如吲哚美辛、水楊酸等與新生兒血漿結合率低,易引起不良反應。新生兒脂肪含量低,使脂溶性藥物分布受影響。
3.兒童的藥物代謝受其腎功能、肝臟容積大小和各種酶系活動的綜合影響。兒童腎功能不及成人,新生兒的腎小球濾過率較成人低30%~40%,最大腎濃縮力和稀釋力亦低。兒童對藥物的排泄較成人緩慢,藥物的作用會延長。兒童肝功能也不及成人,如氯霉素引起的灰嬰綜合征、磺胺類藥物引起的新生兒溶血癥,都是因為肝功能低下或肝藥酶不足引起。因此,兒童與成人差異較大。兒童用藥更應遵循個體化原則,使藥物既能起到治療作用又要減少副作用。
1.藥物的劑型、劑量、給藥時間及配伍。劑量是影響藥物療效最直接的因素。兒科給藥過程中,掌握好適應證,控制好劑型、劑量,如服有腸溶性或控釋片時不能壓碎服,否則療效下降、副作用增加。同時給藥的時間對減輕藥物對機體的刺激性、提高藥物本身的療效亦有重要作用。如一般西藥應飯后服用以減少其對胃腸黏膜的刺激性。藥物的配伍與藥物的療效息息相關,如維生素C(抗壞血酸鈉)靜脈注射液pH值5.0~7.0,不宜與堿性藥物配伍,如與堿性藥物配伍,應該進行分瓶輸注,否則作用下降或沒有作用。因此,在使用藥物的過程中要全面了解藥物的理化性質。
2.藥物的毒副作用。任何藥物都沒有絕對的安全和絕對有效可言,因為每種藥物都存在多種不同的藥理作用,而每個個體對同一種藥物的敏感性也是不盡相同的,都會產生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兒科用藥的毒副作用主要有:①惡心、嘔吐。②過敏反應。③致畸。④致癌等。在用藥期間應密切觀察患兒用藥后的變化,以免由于藥物不良反應造成嚴重后果。
兒童在生長發育階段,機體各方面比較嬌嫩,各組織、器官發育尚不成熟,生理功能尚不健全,不能把兒童簡單當成是成人的縮影,應該更細致全面考慮兒童的體質。因此,在兒科臨床用藥治療疾病時,一定要全面了解患兒的生理、病理以及心理狀態,要全面掌握相關藥物的物理、化學及藥理學性質,挑選具有確切療效、使用安全、毒副反應少、便于兒童使用并且經濟適用的藥物。對中樞神經系統及肝腎等重要器官臟器有毒副作用的藥物應盡量避免使用。在特殊情況下不得不用時,也應該嚴格控制用藥劑量。小兒處于生長發育期,如雄激素的長期使用會使骨骼閉合過早,四環素引起“四環素牙”,喹諾酮類藥物引起骨關節軟骨組織損傷,某些中樞抑制藥會影響智力發育等。對于抗生素的使用,必須根據病原菌的種類以及藥敏實驗的結果使用,對于尚未取得病原菌種類及其藥敏實驗結果又急需使用抗生素時,可根據患兒臨床癥狀、感染部位、發病場所、發病季節、原發病灶、基礎疾病等,并結合醫師本人用藥經驗,以及當地細菌的耐藥狀況,先給予適當的抗菌藥物治療,一旦獲得藥物敏感試驗結果應馬上調整用藥方案。給藥途徑對藥物的吸收、分布、代謝、作用快慢、強弱及持續時間都有不同程度的影響。只有根據兒童各時期生長發育階段的生理特點,嚴格掌握兒童用藥適應證、禁忌證等,才能安全、合理、有效地治療患兒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