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 東 趙紅玉
(東北師范大學經濟學院,吉林長春130117)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得到了飛速的發展,綜合經濟實力不斷增強,但是在發展過程中也遇到了不少問題。如經濟增長模式亟待轉變,虛擬經濟過度膨脹,本幣強大的升值壓力,以及人口經利逐漸消失,這與上世紀80年代日本泡沫經濟時期有許多相似之處。本文將對高速增長的中國經濟與日本泡沫經濟的相似性和差異性進行比較,以此得出一些經驗啟示,提出我國經濟進一步發展的對策建議。
1.快速增長的國內經濟
日本在其泡沫經濟崩潰之前經歷了經濟的快速發展階段,1955~1973年,日本GDP年平均增長率達9.25%,GDP累計增長4倍多,在全球GDP中的占比由第六位升到第二位,日本也因此一躍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到了80年代GDP增長率雖然有所緩和,但其GDP總量已達到很高的水平。而近十年來,中國經濟也保持了持續快速的增長,GDP年平均增長速度為9.78%,而世界經濟平均增長速度僅在2%~4%范圍內。2010年,中國的GDP為59 847.068億美元,排名超過日本而躍居世界第二。可見,兩國都經歷了經濟的迅猛發展時期。
2.出口導向型的經濟發展結構
日本在二戰以后提出了“貿易立國”的口號,將擴大出口作為其基本國策,出口額占國內GDP的比重不斷提高(見圖1),到1985年這一比重達到14%,出口依存度達到13.2%,日本對美國的貿易順差額是1980年的4倍多。而改革開放后的中國也開始大力發展對外貿易,出口額度逐年增長并且占國內GDP的比重逐年加大(見圖1),我國的對外貿易依存度曾一度高達60%多,尤其對美國的貿易持續順差,中美之間的貿易之戰也是愈演愈烈[1]。

圖1 中國(1997~2010)、日本(1980~1993)出口占GDP的比重
3.快速膨脹的股票市場和房地產市場
80年代后期的日本,出現了資產泡沫的跡象。日經平均股價增加395.74%,其中的1985~1989年,每年增長28.4%,而同期實際國內生產總值的平均增速只有4.5%,資產價格嚴重虛漲。與此同時,房地產價格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瘋狂上漲,在1987~1990年的平成景氣時期,房地產價格平均增長率為10.5%,而同時期的消費者物價年均增長率只有1.8%。
我國上證指數從2005年6月的998.23點飆升到2007年10月的6 124.04點,兩年間上漲了613.4%。接著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又迅速下跌到1 664.93點,跌幅達到73%,這些劇烈的漲跌預示了泡沫的存在性。而我國的房地產泡沫跡象也開始讓人擔憂,2000~2006年,我國35個大中城市的商品房平均銷售價格從2 112元/平方米一路漲到4 081元/平方米,增幅達93.2%,之后經過2007年(3 381元/平方米)的下跌之后再次快速上漲,2009年商品房均價又漲到6 644元/平方米的高價位。而2009~2011年全國前50大中城市的商品房均價分別約為每平方米4 218、5 034、9 320元,三年之內漲了一倍多。
4.強大的本幣外部升值壓力
80年代,日本經濟快速發展并且擁有大量的美元外匯儲備,從1985年的219.16億美元到1988年的905.15億美元,增長了三倍多。而主權貨幣國家美國經濟出現了嚴重的“滯脹”,為此美國政府實行減稅計劃和緊縮性的貨幣政策,想要通過高利率來抑制通貨膨脹率,在美國以國內經濟為主的情況下,其貿易逆差有增無減,1986年對外凈債務總額高達2 450億美元,成為世界最大債務國,而當時的日本則是世界最大的債權國,日元面臨著巨大的升值壓力。1985年在美國的主導下,美、日、德、法、英五國達成了《廣場協議》[2],之后美元大幅貶值,日元大幅升值(見圖2)。

圖2 日元兌美元匯率
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我國也積累了大量美元外匯儲備,來自美國的升值壓力不言而喻,2005年我國外匯儲備僅為8 188.72億美元,到2011年我國外匯儲備已高達31 811.48億美元,接近2005年的四倍。同時,由于受次貸危機的影響,美國經濟增長緩慢,失業率急速攀升,貿易持續逆差。美國為保持其經濟大國和世界霸主的地位,采用了對付日元的手段來迫使人民幣升值,自2005年7月匯改以來,人民幣匯率整體趨勢也進入了快速升值階段(見圖3)。2012年5月10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為6.29,累計升值逾31%。

圖3 人民幣兌美元匯率
5.逐漸消失的本國人口紅利
日本在享受人口紅利的時期,經濟增長率高達9.2%,當人口紅利趨于消失時,增長率降到3.8%,而在1990年以后,人口紅利消失,年均GDP增長率只有0.89%,陷入失去的10年甚至失去的20年[3]。
中國當前面臨的人口問題與上世紀90年代初日本泡沫經濟破滅時相似。中國人口紅利的最大化時期將在2013年之前達到,這一時期撫養比降到最低點,2013年之后人口紅利將迅速消失[4]。也就是說我國從2005年7月人民幣對主要國際貨幣升值以來,在不到十年的時間內,勞動力供給的壓力將會進一步體現出來。
1.中日經濟發展水平不同
首先,盡管2010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超過日本躍居世界第二,但仍是發展中國家,人均GDP排名僅第95名(為4 428美元)。而1980年日本早已是發達國家,人均GDP已經達到9 170美元,中國人均GDP占日本人均GDP的比重不到20%(見圖4)。

圖4 中國人均GDP(2000~2010)和日本人均GDP(1980~1990)
其次,我國第三產業發展程度尚不如日本高,根據世界銀行國民經濟核算數據來看,我國服務產業附加值①與國際標準工業分類法第50~99類相對應的服務,包括產生附加值和批發零售貿易(包括酒店和飯店),運輸、政府、金融、專業和個人服務,例如教育、醫療、衛生及房地產服務。此外還包括設算銀行利息,進口稅以及國家編纂機構發現的統計偏差和指標調整。占GDP的比重比日本泡沫經濟時期低15%左右(見圖5)。

圖5 中、日服務等附加值的GDP占比
另外,我國的出口產業主要靠粗加工貿易,大多出口企業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產品附加值很低,在國際貿易中與西方國家屬于互補的關系;而日本制造業一直處于世界領先地位,主要以汽車、半導體等技術優勢參與國際競爭,在國際上處于與西方國家競爭的地位,是真正的貿易強國。
2.中日經濟增長潛力不同
首先,由于我國東西部、沿海和內地發展不平衡,這也使得我國可以利用西部和內地的低勞動成本優勢,將部分勞動密集型產業由東向西、由沿海向內地進行逐步轉移,緩解過剩資本的同時也縮小了區域差距,而當時的日本因為其自身的限制,只能依靠對外投資來轉移國內過剩的流動資本,導致“產業空洞化”現象。
其次,我國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仍低于80年代的日本約20%,我國的城市化水平還有很大的發展余地(見圖6),因此也會帶動相應的經濟增長。另外,我國整體的科技水平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這些都表明我國未來經濟尚有發展動力,增長潛力大于泡沫時期的日本。

圖6 中、日城市化比較
3.中日金融自由化過程不同
日本金融自由化經歷了一個迅猛發展的過程。早在70年代初金本位結束以后,就開始實行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1973年開始實行浮動匯率制。隨著日本金融國際化的快速發展,80年代開始放寬其對國內金融的管制,主要表現:一是大量外國金融機構開始進駐日本,本國金融機構也通過并購等手段來加強競爭力;二是放寬了對于利率和金融機構經營范圍的管制;三是證券市場的逐漸對外開放。泡沫破滅之前的日本金融市場可謂是蓬勃發展[5]。
我國采取審慎、循序漸進的金融自由化路程。一是從1993年開始確定利率市場化的思路,通過逐步推進的方法基本實現了利率的市場化;二是從1981年深圳引進第一家外資銀行以來,到2001年我國加入WTO后逐步放寬對外資銀行的準入限制,如今基本實現開放,但出于現實和安全性的考慮,我國仍堅持分業經營的制度。另外,我國實行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并且對資本項目的管制較為嚴格,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將逐步進行金融深化改革。
4.中日資產泡沫程度不同
日本泡沫經濟破滅之前,從1985到1989年日經市盈率由20倍升到68倍,我國除了在2007年平均市盈率高達60以外,其他年份相對較低,2008和2009年平均市盈率分別為16倍和37倍(見圖7),低于日本泡沫時期的水平。另外日本銀行信貸資本的一半以上流入了股市,加大了股市投機性,而我國資本項目尚未全面開放,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非居民從事證券投資的活動,從而緩解了國外投機資本對股市的沖擊力度。
1985~1990年日本房價經歷了暴漲階段,到1990年東京、大阪等六大城市地價指數上漲了約90%。盡管我國各大一線城市的房價一路攀升,但從全國房屋銷售價格指數趨勢(見圖8)來看,近幾年,房屋銷售價格指數變化比較穩定,我國房價平均漲幅仍低于泡沫時期的日本。由于日本國土面積小和城市化水平較高,房地產市場的繁榮主要是商業地產的支撐,投機因素較多。而我國主要是以居民住宅為主,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推進和適婚年齡人口的增加,住房需求會高居不下,房價的上漲有真實的需求做支撐。

圖7 上證綜合指數及平均市盈率

圖8 房屋銷售價格指數
5.中日匯率升值的程度不同
1985年9月“廣場協議”開始,實施了美元貶值和日元升值政策。在不到3個月的時間,美元對日元匯率從250日元/1美元迅速下跌到200日元/1美元,日元升值25%。1986年和1987年底匯率分別達到152日元/1美元和122日元/1美元,在僅僅2年半的時間里,日元對美元升值1倍多。
我國自2005年7月21日起,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改革,人民幣匯率不再盯住單一美元,形成更富彈性的人民幣匯率機制[6]。由1美元兌8.27元人民幣改為1美元兌8.11元人民幣,升值2%,接下來幾年,整體趨勢呈現單邊升值狀態,到2011年末,1美元兌6.31元人民幣。自2005年匯改以來,6年多的時間人民幣對美元升值31%,遠遠低于80年代日元對美元的升值幅度。因此貨幣升值導致的對出口行業的影響也小于當時的日本。同時由于人民幣升值的時間相對較長,也對出口企業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和技術升級爭取了一定的時間。
6.中日匯率升值引起的物價指數變化不同
上世紀80年代后期的日本,雖然日元匯率大幅快速升值,導致資產價格快速上漲,但同期一般物價水平卻保持較低的增長水平。1985~1988年CPI同比上漲分別為2.1%、0.6%、0.1%、0.7%,即使1989年泡沫經濟的高峰時期CPI才漲為2.2%,形成了物價穩定的狀態,從而導致日本央行未能根據資產價格膨脹及時調整寬松的貨幣政策,延誤了壓低泡沫的時機。
我國在2005年開始的人民幣升值過程中,資產價格也表現出較快的上漲與波動,并且同期消費者價格指數也呈現出相應的變化與波動。2005~2011年CPI同比上漲分別為1.8%、1.5%、4.8%、5.9%、-0.7%、3.3%、5.4%。這也使得我國央行能夠及時關注消費者價格指數的變化,從而采取相應的貨幣政策來更加主動的調節經濟變動,以避免當年日本央行長期低利率政策帶來的一系列不良后果,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資產泡沫的深化發展。
由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中國高速增長的經濟在很多方面與日本泡沫經濟時期有所相似。但同時我們也看到,我國與上世紀80年代的日本無論是經濟的發展層次還是發展路徑都存在很多不同,我國的經濟發展有其自身的一些特點。我國應該借鑒日本泡沫經濟的教訓,一方面努力治愈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弊病,另一方面積極探索我國經濟的發展路徑與方向。
1.積極調整產業結構促進內需經濟
出口導向的經濟結構容易遭受國際金融危機和匯率波動的影響,因此為了保持我國經濟的穩健發展,一方面需要加快產業向資本與技術密集型產業轉變,在積極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人才的同時提高自主研發能力和培養創新型人才,打造中國企業的自主品牌;另一方面要吸取日本當年國內產業“空洞化”的教訓,積極引導資金的投資流向,以政府投資引導企業投資,鼓勵企業向欠發達的西部和中部地區投資,進行產業梯度轉移。此外我國應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出臺各種積極政策刺激和擴大消費需求,發展內需經濟以減少對于出口拉動經濟的依賴[7]。
2.健全金融市場逐漸消化資產泡沫
80年代后期,日本由于專注于實體經濟而忽略了金融市場的戰略地位,最終導致了實體經濟的受損。雖然我國逐漸加強了金融意識,但金融市場尚不夠完善,我國應該積極進行金融改革,但需要走循序漸進的道路,適度開發創新產品,逐步健全金融法制建設,加強金融監管,建立金融風險預警機制,不能為了國際化而過快實行金融自由化。對于資產價格的過度膨脹與波動,政府應繼續加強政策引導,使其與實體經濟發展相適應,監控好股市、房市與銀行等金融機構之間的聯動關系,努力消化資產泡沫[8]。
3.恰當運用政策工具努力實現內外均衡
日本經濟“失去的十年”與其宏觀經濟政策運用的失當不無關系。我國應吸取教訓,全面監測各項經濟指標,適時調整貨幣政策,配合以中性的財政政策,把控好我國經濟的發展方向。根據“米德沖突”的理論,我國正面臨著兩個平衡的沖突,即國內經濟過熱而采取緊縮性的貨幣政策,會抑制國內支出、減少需求,從而外部經濟的國際順差會更加積累;若采取擴張性的政策,會減少外部經濟的順差積累,內部經濟更加過熱。為此,我國需要保持國內貨幣政策工具的獨立性,并且相互配合使用,同時健全匯率的市場化機制,加強匯率的變化彈性并保持其穩定性。因此,“相機抉擇、中性穩健”的經濟政策是我國較好的選擇[9]。
4.加強區域合作穩步提升國際地位
我國應該積極抓住人民幣升值的契機來提高國際實力,繼續發揮人民幣在東亞貨幣合作中的積極作用,穩步推進人民幣在東亞范圍的影響力,同時,積極拓展與其他周邊國家的貨幣互換等金融合作,加強人民幣作為結算和支付貨幣的功能,進而為應對金融危機和國際游資投機性攻擊提供了一攬子援助,也能有效維護區域內的金融系統穩定。通過區域性貨幣合作,在加強人民幣的國際地位的同時也增強了一國的政治地位,從而擁有更多的國際話語權和獨立的國內政策,使我國能夠穩步的推進經濟發展。
[1]沈建光.中國會重蹈日本泡沫經濟的覆轍嗎?[J].金融發展評論,2010(2):27-40.
[2]杜藝中.日本泡沫經濟的再回顧與啟示[J].金融與經濟,2010(4):66-70.
[3]蔡昉.改革戶籍制度延長人口紅利[N].經濟參考報,2012-01-06.
[4]蔡昉.中國的人口紅利還能持續多久[J].經濟學動態,2011(6):3-7.
[5]戴慧.日本經濟泡沫的教訓及其啟示[J].海南金融,2011(10):45-49.
[6]許文彬.幣值調整的宏觀經濟環境探析——2005年的中國和1985年的日本是否具有可比性[J].國際金融研究,2005(11):42-47.
[7]馮維江,何帆.日本股市與房地產泡沫起源及崩潰的政治經濟解釋[J].世界經濟,2008(1):3-12.
[8]張見,劉力臻.日元升值對日本泡沫經濟的影響分析[J].現代日本經濟,2010(5):28-34.
[9]王宇.日本泡沫經濟形成與破滅留給我們的思考[J].經濟研究參考,2005(3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