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成業
血清過敏源檢測過敏性皮膚病患者分析
雷成業
目的 了解臨床上常見的變態反應性皮膚病的血清過敏源及其水平變化。方法 抽取皮膚科門診的200例變態反應性皮膚病患者按蕁麻疹組(100例)和濕疹、皮炎組(100例)分為兩組,采取免疫印跡法對兩組患者就螨和昆蟲、霉菌、海鮮、組胺、酵母等致敏源進行血清過敏源檢測。結果200例變態反應性皮膚病患者中,蕁麻疹組較濕疹、皮炎組患者在血清檢測陽性(螨和昆蟲、霉菌、海鮮、組胺、酵母)和血清檢測陰性上分別為52例:57例、49例:37例、29例:33例、21例:12例、15例:8例、17例:24例,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過敏源與過敏性皮膚病關系較為緊密,螨和昆蟲、霉菌、海鮮、組胺、酵母等是過敏性皮膚病的主要致病源,能夠為預防疾病提供診斷依據,值得臨床上繼續研究和推廣。
血清過敏源;過敏性皮膚病;血清檢測;致病源
過敏作為一種變態反應,臨床上較為常見,比如花粉癥、過敏性鼻炎、過敏性皮膚病等。過敏性皮膚病,病因交錯復雜,癥狀輕重不一,病程長,恢復慢,易反復[1]。多數情況下,不能直接確定致敏源,從而耽誤疾病治療的最佳時期,目前我國主要的檢測方法是以IgE的水平變化作為參考。為探討血清過敏源檢測對于過敏性皮膚病患者的診斷意義,制定相應的預防和治療措施。筆者對200例診斷為過敏性皮膚病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對2007年9月~2011年7月的200例過敏性皮膚病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其中男性114例,女性86例,年齡7~74歲,平均年齡為47.5歲,以過敏性皮炎、蕁麻疹、濕疹、過敏性鼻炎等較為常見。本次選取蕁麻疹組和濕疹、皮炎組進行比較,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體重上無顯著性差異,靜脈抽取兩組對象血液各5mL,并進行血清分離,以待進一步的檢測。
1.2 方法 對兩組對象的檢測試劑盒主要包括:螨和昆蟲、霉菌、海鮮、組胺、酵母等項目,分別靜脈抽血5mL,進行免疫印跡法檢測,儀器為Medwiss醫療診斷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的Allrey Screen過敏源檢測儀。對兩組對象的具體情況進行詳細的紀錄和比較。
1.3 操作步驟 (1)將200μl的血清標本添加在檢測板上,并在恒溫箱中放置50min;(2)取出標本沖洗1~3次,再加入200μl抗體,繼續在恒溫箱中放置50min;(3)再一次取出標本沖洗1~3次,繳入200μl鏈霉親和素標志物,置于恒溫箱中25min;(4)取出標本沖洗,加入200μl底物,置于恒溫箱中25min;(5)取出標本進行徹底沖洗,以阻止底物酶的反應,結合專用閱讀儀進行讀數。
1.4 隨訪記錄 對于200例過敏性皮膚病患者在門診治療時的基本情況給予詳細記錄,并做定期隨訪,平均隨訪時間為1個月。
1.5 統計學方法 對本組數據采用SPSS 13.0進行χ2檢驗來評判組間差異的異質性,檢驗水準為0.05,當P<0.05時,認為兩組患者的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
關于蕁麻疹組較濕疹、皮炎組患者在血清檢測陽性(螨和昆蟲、霉菌、海鮮、組胺、酵母)和血清檢測陰性上進行細致的比較、分析,具體比較結果如表1所示。

表1 兩組研究對象相關性過敏源的檢測結果分析(例)
各組每個觀察對象所發生的過敏性皮膚病可能是由1種致敏源,也可能是由2種或2種以上的致敏源共同作用的結果,本次試驗結果中,血清檢測結果為陰性的患者分別為:蕁麻疹組17例,濕疹、皮炎組24例,即蕁麻疹組總陽性率為83%,濕疹、皮炎組總陽性率為76%。
過敏性皮膚病(變態反應性皮膚病)病因復雜、多變,常由多種致敏源共同作用引起,但由于臨床上不能夠明確誘發過敏性皮膚病的致敏源,往往導致病情的加重,耽誤疾病的最佳治療時機,可見對于過敏性皮膚病的診治重在明確病因[2]。
蕁麻疹患者皮膚黏膜小血管發生擴張,引起周圍組織的水腫,約20%的人群中曾至少發生過一次蕁麻疹[3]。濕疹、皮炎都與吸入物、食物中的過敏源有關,目前診斷過敏性疾病源因的主要途徑就是通過對致敏源的檢測[4]。
過敏性疾病的發病機制是:通過過敏源直接刺激過敏體質的人群釋放IgE抗體,過敏源、抗體結合產生一系列的生物學效應,比如嗜堿性粒細胞和肥大細胞的釋放,從而引起機體出現全身或者局部的癥狀,如蕁麻疹、濕疹和皮炎等疾病的產生等,屬于I型超敏反應[5]。
表1顯示:蕁麻疹組較濕疹、皮炎組患者在血清檢測陽性(螨和昆蟲、霉菌、海鮮、組胺、酵母)和血清檢測陰性上分別為52例:57例,49例:37例,29例:33例,21例:12例,15例:8例,17例:24例,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表明:蕁麻疹患者和濕疹、皮炎患者誘發皮膚病的主要因素是螨和昆蟲,而霉菌、海鮮、組胺、酵母則分列2~4位,多數患者往往是由于多種過敏源共同作用引起過敏性皮膚病,可以作為臨床上預防或治療過敏性皮膚病的診斷依據,而關于各種致敏源之間的相互作用還有待于進一步的研究。
在對過敏體質的患者進行預防或診治時,醫護人員除了盡可能幫助患者遠離已知的過敏源外,臨床上還應考慮同時致敏或交叉致敏的可能,加強患者自己發現過敏源的能力[6],從而最大限度地減少過敏源引發致敏的機會,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
在對過敏性疾病的治療中,增加過敏源的耐受、降低和過敏源接觸的機會是治療的基本手段,而過敏源的檢測則是對過敏性疾病防治的中心環節,有文獻報道[7]變態反應性皮膚病患者的過敏源分布具有一定的特點,可以作為當地變態反應性疾病的預防和診治依據。
綜上所述,在本次研究蕁麻疹和濕疹、皮炎患者血清過敏源的變化中,發現過敏源與過敏性皮膚病關系較為緊密,螨和昆蟲、霉菌、海鮮、組胺、酵母等是過敏性皮膚病的主要致病源,能夠為預防疾病提供診斷依據,值得臨床上繼續研究。
[1] 徐塞芳,應如珍,曾器照.哮喘患兒血清過敏原檢測分析[J].臨床軍醫雜志,2008,23(3):123-124.
[2] 王亞平,尉莉,王建英.蕁麻疹病人過敏原檢測[J].齊魯醫學雜志,2007,22(2):104.
[3] 李晟全,汪洋.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蕁麻疹療效觀察[J].當代醫學,2001,17(28):153-154.
[4] 童明宏,左雪梅,張正銀.過敏原檢測系統臨床應用價值探討[J].中華現代臨床醫學檢驗雜志,2005,3(21):2208-2209.
[5] 張迎俊.山東地區過敏患者過敏原檢測結果調查分析[J].中華全科醫學,2008,6(8):841-842.
[6] 朱威,趙威,趙琛,等.慢性濕疹和蕁麻疹患者血清過敏原檢測[J].臨床皮膚科雜志,2002,31(2):93-94.
[7] 王曉云,韓雪峰,閻建華,等.濰坊地區蕁麻疹.濕疹患者的過敏原檢測結果及分析[J].濰坊醫學院學報,2007,29(1):82-83.
10.3969/j.issn.1009-4393.2012.24.045
510760 廣州黃埔區紅十字會醫院 (雷成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