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贊
中西醫結合治療門脈高壓性胃病出血36例臨床療效觀察
李贊
目的觀察中西醫結合療法治療門脈高壓性胃出血的臨床療效。方法將入住的72例肝硬化門脈高壓性胃病出血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兩組,對照組36例患者給予奧曲肽治療,觀察組36患者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加服益氣活血止血中藥口服,對比觀察兩組的出血情況。結果觀察組總有效率為,對照組總有效率為,觀察組臨床治療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兩組差異顯著。結論中西醫結合療法治療門脈高壓性胃出血顯著提高臨床療效,具有止血迅速、安全可靠、副作用少、療效肯定等優點。
中西醫結合;門脈高壓性胃出血;臨床療效
門脈高壓性胃病(portal hypertensive gastropathy,PHG)是門靜脈高壓損害胃黏膜,致使黏膜及黏膜下血管擴張而形成的一種胃粘膜非炎癥性病變,臨床多以少量嘔血、黑便為主要臨床表現,也是引起非靜脈曲張破裂出血的較常見原因。近年來研究發現PHG的發病率占肝硬化患者的50%~80%,肝硬化并發上消化道出血的30%~50%來源于PHG[1]。在臨床上門脈高壓性胃病出血即可表現為隱性緩慢出血,也可表現為急性出血危及患者生命。筆者與2010年2月~2011年2月采用垂體后葉素結合益氣活血止血中藥治療36例肝硬化門脈高壓性胃病出血患者,取得了較為滿意的效果,現簡要報告如下。
本組研究病例選自2010年3月~2011年3月入住我院接受治療的72例肝硬化門脈高壓性胃病出血患者,其中乙型肝炎后肝硬化33例,混合性肝硬化18例,酒精性肝硬化21例,男性48例,女性24例,年齡22~78歲,平均年齡50.2歲。將72例肝硬化門脈高壓性
兩組患者均給予常規抑酸、保肝、補充血容量、防止休克、抗感染、維持電解質平衡等基礎治療,在此基礎上,對照組,奧曲肽(0.1mg/支,瑞士諾華制藥有限公司生產)首劑0.1mg靜脈推注,以后25μg/h微泵維持,活動性出血停止后維持24~48h;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加服自擬益氣活血止血方劑進行治療。處方為:黃芪,白術,赤芍,三七,茯苓,澤瀉,澤蘭,蒲黃,地榆炭,每日1劑,水煎服。
出血停止判斷標準為治療期間嘔血停止、黑便消失,胃管引流物潛血陰性,血壓、脈搏平穩,血紅蛋白濃度穩定,臨床癥狀改善。顯效:出血癥狀在24h內停止;有效:患者出血癥狀在48~72h內停止;無效:用藥超過72h后仍有活動性出血癥狀,臨床癥狀無改善甚至惡化。
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進行統計學分析,檢驗水準α=0.05,以P<0.05為具有顯著性差異。
觀察組患者72h內止血總有效率達到94.4%,對照組患者72h內止血總有效率達到80.6%,觀察組療效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差異具有顯著性。結果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組別 n 老孕 有效 無效 總有效率對照組 36 16 18 2 94.4%治療組 36 10 19 7 80.6%
治療期間對照組有10例患者出現不良反反應,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7.8%,主要表現為輕度胸悶、心悸、腹痛及大便次數增多;觀察組有2例患者出現輕微胃腸道不良反應,不良反應發生率為5.6%,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不良反應發生率,P<0.05,兩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門脈高壓性胃?。≒GH)主要是由門脈高壓引起的胃粘膜非炎癥性病變,該病是肝硬化患者常見的并發癥,據報道肝硬化并發PHG的概率高達50%~80%,在臨床上也是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重要原因之一。其形成機制比較復雜,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1)門靜脈高壓使胃血流量增加,致使黏膜及黏膜下血管擴張、粘膜下廣泛水腫及通透性增加、H+回滲增多[3],從而損害粘膜。(2)肝硬化患者肝臟解毒功能差,人體吸收的內毒素不經肝臟代謝解毒就直接進入人體循環,進而激活腸肽系統,造成胃粘膜缺血缺氧。(3)H+回滲增多,胃粘膜對各種有害因子的敏感性增加。(4)體液因子代謝紊亂。(5)肝硬化患者自身免疫力下降,感染幽門螺桿菌概率增大,感染引起胃血管損害。
有效地降低門脈高壓是公認的治療PHG出血的主要方法。奧曲肽為一種人工合成的生長抑素,半衰期90min以上、生物活性高,該藥治療PHG的原理是:選擇性收縮內臟血管,減少肝臟及門靜脈血流量,從而降低門脈高壓;可抑制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減少對胃粘膜損害;促進血塊的收縮和血小板聚集功能,有利于止血[4]。中醫理論認為PHG的病機主要是血脈不通,瘀血阻滯,血液不循常道外溢而致,治宜益氣活血止血,臨床研究報道中西醫結合治療門脈高壓性胃病出血具有互補協同作用。本次臨床研究結果,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4.4%,對照組總有效率為80.6%,觀察組臨床治療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兩組差異顯著;與報道吻合。中西醫結合療法治療門脈高壓性胃出血顯著提高臨床療效,具有止血迅速、安全可靠、副作用少、療效肯定等優點,值得臨床推廣[4]。
[1] 邱香,李傳風.門脈高壓性胃病發病機制的研究進展[J].臨床肝膽病雜志,2004,20(2):123.
[2] 趙淑芳.門靜脈高壓性胃病并出血48例分析[J].中原醫刊,2006,33(11):65-66.
[3] 劉素麗.肝硬化門脈高壓的中西藥物治療進展[J].臨床醫學,2005,25(2):86.
[4] 尚喜曉,高紅霞,底翠云.肝硬化門靜脈高壓食管胃靜脈曲張出血的護理[J].當代醫學,2010,16(9):120
10.3969/j.issn.1009-4393.2012.1.113
225600 江蘇省高郵市人民醫院 (李贊)胃病出血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兩組,對照組36例患者,乙型肝炎后肝硬化16例,混合性肝硬化11例,酒精性肝硬化9例,男性23例,女性13例,年齡22~76歲,平均年齡49.8歲。觀察組36例患者,乙型肝炎后肝硬化17例,混合性肝硬化7例,酒精性肝硬化12例,男性25例,女性11例,年齡23~78歲,平均年齡50.5歲。兩組患者臨床各項資料統計學檢驗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