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剛
“院前指數法”在群體創傷院前急救中的應用探討
伍剛
目的 探討“院前指數法”在群體創傷院前急救中的應用。方法 分析總結2009年7月~2011年6月,在128例院前急救群體創傷中應用“院前指數法”(prehospital index,PHI)對患者傷情進行評估分級,指導現場急救,合理安排轉運以及治療后轉歸情況。結果 128例群體創傷患者,PHI評分0~3分(輕傷)49例,PHI評分4~7分(中度傷)45例,PHI評分大于7分(重傷)34例。死亡13例,其中現場死亡5例,轉送至醫院急診室死亡2例,術畢死亡6例;其余均治愈。結論 院前急救中對群體傷員應用PHI進行評估分級,在短時間內對傷員展開急救,合理調度,分批分級轉運,有利于提高危重傷員搶救成功率,有利于提高院前急救的效率,有利于醫療資源的合理使用與分配。
院前指數法;群體創傷;院前急救
創傷是當今人類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約占全球病死率的7%。目前我國每年死于各類創傷的總人數已達70萬,而且創傷導致的病死率呈持續上升趨勢[1]。London等提出傷后1h是挽救生命、減少致殘的“黃金時間”[2]。院前急救作為創傷急救的一個重要環節,其重要性顯得尤為突出。特別是群體創傷,現場快速判斷患者傷情,進行分級分類,積極實施早期搶救措施,合理調度,分批分級轉運,合理分配使用有限的醫療資源,對提高危重傷員搶救成功率,提高院前急救的效率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2009年7月~2011年6月,在128例院前急救群體創傷中應用“院前指數法”(prehospital index,PHI)對患者傷情進行評估分級,指導現場急救、合理安排轉運以及治療后轉歸情況取得了滿意的效果。
128例群體創傷患者,男性83例,女45例,年齡14~77歲,平均32.5歲。重大交通事故4起79例,工傷事故2起27例,火災2起22例。
2.1 評分方法 “院前指數法”(prehospital index,PHI)根據收縮期血壓、脈搏、呼吸和意識4項生理指標作為參數進行評分(表1)。
評分結果見表2。
2.2 處理方法
2.2.1 分級分類 根據PHI結果,將患者分為輕傷、中度傷和重傷3級以及優先處理、次優選處理、延期處理和最后處理4個批次,結果見表2、表3。
2.2.2 現場急救 急救人員到達現場,立即對傷員展開急救,同時觀察現場情況,通過車載電臺或移動通訊工具向指揮中心匯報現場情況。心跳呼吸驟停的傷員就地施行心肺復蘇術;呼吸困難者采取氣管插管、球囊輔助通氣等措施保持呼吸道通暢;迅速建立靜脈通道,依據病情及癥狀迅速給予平衡液、甘露醇等藥物;積極處理開放性傷口,采取必要的包扎、止血、固定等措施;對神志清楚、情緒不穩的傷員做好適當的安撫工作,同時按照患者PHI評分及優先處理批次,結合現場救援人員、車輛等因素,為積極、合理轉運做好準備工作。

表1 評分方法

表2 創傷患者PHI評分情況

表3 創傷患者傷情分批處理情況
2.2.3 調度、轉運 急救指揮中心接到現場匯報情況后,立即根據現場情況調度所需車輛、人員趕赴現場。依據PHI評分及優先處理批次進行轉運。危重傷員按照專車、專人的原則迅速轉運到有相應接診能力的三級醫院救治。普通傷員依據傷情及人數等情況,合理安排至有救治能力的二級醫院接受治療。急救過程中指揮中心通過車載電臺或移動通訊工具及時了解現場、傷員傷情以及各接診醫院的實時情況,并且將傷員傷情通過無線終端通知各接診醫院,做好手術、搶救等準備。同時依據各醫院反饋信息,及時指揮急救車輛將傷員送至指定醫院,保證所有傷員均能得到及時有效地處理。
115例治愈,搶救成功率89.8%。死亡13例,院前死亡7例占53.84%,術后死亡6例。死亡原因:失血性休克、重度顱腦損傷、嚴重胸部外傷等。
4.1 近年來,隨著我市經濟發展步伐加快,道路交通的進一步完善,施工工地的增加,不可避免地導致交通事故、工傷事故以及其他意外創傷事故的發生。而且,呈現群體創傷較以往增多的趨勢,同時傷者以青壯年居多。有報道嚴重的多發傷所造成的死亡目前已上升為急診死亡率的第2位[3],在嚴重創傷的“白金十分鐘”、“黃金一小時”,在這段時間內給予確定性的治療可以減少死亡率的10%[4]。
4.2 PHI是在CRAMS創傷評分法的基礎上改進、簡化而產生的靈敏度與特異度均較高的一種方法,是目前災害現場檢傷評分體系中較好的一種院外定量分類法,得到世界各國的廣泛應用。PHI應用收縮壓、脈搏、呼吸和意識4個生理指標作為評分參數,并對各參數的不同表現確定不同的評分。應用時先分別對各參數評分,然后將4個參數的評分相加即為PHI總分。此外,若傷員有胸或腹部穿透傷,則在標出4個參數評分之和后另加4分為PHI的總分。每一位傷員的PHI評分過程盡量在2min之內。
4.3 院前創傷評分的根本目的是把傷員分類,對有生命危險的重傷員實施有效的搶救,并及時轉運至大醫院行高一級的搶救,以提高重傷員的救治率及生存質量[5]。要求在群體創傷急救中,到達現場的急救人員根據患者傷情迅速得出PHI評分,并根據傷員傷情,第一時間采取相應急救措施,如心肺復蘇、建立或保持通暢的呼吸、建立靜脈通道、應用急救藥物、包扎、止血、固定等。同時優先安排PHI分值高的傷員優先轉運,盡快得到積極有效的確定性治療,挽救患者生命。分值居中的次級優先傷員,在急救車輛、人員滿足優先級傷員的情況下合理安排,保證每一名傷員均能得到有效救治。
4.4 院前指數法與傷情密切相關,能區分創傷傷員的嚴重程度,能反應出救治條件的要求,適于院前評估傷情的應用[6]。急救人員現場對傷員的評估分級,及時通過車載電話以及移動通訊設備匯報指揮中心,指揮中心及時了解現場以及傷員情況,從而能夠對現有急救車輛、人員合理調度,避免盲目操作帶來的資源浪費。同時依據創傷病員的傷情、人數,結合我市具備救治能力醫院的實力、位置以及優勢專科情況將重傷病員及時準確的轉運到接診醫院,并通過無線終端將這些信息提前發至相關醫院,保證了重傷病員第一時間得到有效地救治。
4.5 我中心通過在院前急救群體創傷中應用PHI法對患者傷情進行評估分級,指導現場急救、合理安排轉運,進一步提高了院前急救的效率,提高了危重傷員搶救成功率,同時有利于醫療資源的合理使用與分配。
[1] 孫志揚,劉中民,唐論先,等.一體化的創傷急診模式在突發災害事故急救中的優越性[J].中華急診醫學雜志,2005,14(5):549.
[2] London JA,Battistella FD.Is there a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uma center volume and mortality[M].Trauma,2003,54(1):16-24.
[3] 蔡平平,繆心軍,陳玉熹.122例急診死亡病例分析[J].臨床急診雜志,2004,5(4): 26.
[4] 張連陽.努力提高多發傷救治速度[J].中華創傷雜志,2007,23(4):241-243.
[5] Sharma BR.The injury scale-a valuable tool for forensic documentation of trauma[J].J Clin Forensic Med,2005,12(1):21-28.
[6] 王瑞玲,劉章鎖,張文順.校正院前指數在院前創傷評分中的應用[J].實用診斷與治療雜志,2006,20(12):914.
10.3969/j.issn.1009-4393.2012.25.036
223001 江蘇省淮安市急救中心(伍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