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超群
(泰興市中等專業學校,江蘇 泰興 225400)
在有的體積很小,傳動比大的傳動中,其中必須使用極少齒數,大螺旋角、小導程的圓柱斜齒輪。因少于滾齒機允許加工的齒數,機床的分度和差動掛輪的搭配非常困難而又無法加工,且根切現象比較嚴重,如采用正齒輪鏟刀仿形加工,較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現介紹如下。
在銑削過程中,為使斜齒輪的法向齒輪與銑刀旋轉平面一致,須按斜齒輪的當量齒數Zv選擇銑刀,即:Zv=Z/COS3β=6/COS368°=114由此可依據中國機械工業標準匯編可查出,應選用m=1.5,α=200的7#正齒銑刀。式中:Z為斜齒輪的實際齒數,Zv為斜齒輪的當量齒數Β為斜齒輪的螺旋角。
由于該斜齒輪的螺旋角β=68°,超過工作臺的最大回轉角度±450的拔轉范圍,無法使銑刀的旋轉平面與斜齒輪的法向齒形一致。若采用立銑頭主軸軸心線調整成與銑床工作臺面平行后,再將正齒輪銑刀安裝在立銑頭主軸上,調轉縱向工作臺,α=90°-β角度去銑削,工作臺順時針拔轉方向轉過α角,若銑左旋斜齒輪時,工作臺應逆時方向轉過α角。
裝夾工件時,一端用三爪卡盤,另一端用專用支架。工件安裝好后,用百分表校正外圓面徑向跳動在0.03mm內,校正工件上母線與工作臺面的平行度在0.02mm內,校正工件側母與縱向進給方向平行度在0.02mm內。
(1)在加工中遇到的問題。該斜齒輪導程(Pz=πmnz/sinβ=30.199)較小,掛輪速比(i=240/30.199)又太大,因此手動進給太重,加工時振動很大,無法平衡銑削,達不到工件表面質量要求,而機動進給時最低擋進給量Vfmin=23.5mm/min,機床縱向絲杠螺距Ps=6mm,即最低的縱向絲杠轉速為23.5÷6=3.92r/min,而掛輪速比i=240/25.074,因此經過計算被除加工斜齒輪的轉速(角速度)為337.040/min,實際進給量Vf=68.7mm/mina。也就是說,如果在加工中用機動進給,在1分鐘內,工作需轉過337.04°,而實際進給量為68.71mm,這對正齒輪鏟齒銑刀來講,其進給量顯然是太快了。
(2)解決問題的方法。采用兩個分度頭同時使用的方法,把分度頭I當作減速器使用,降低機床縱向絲杠的轉速,達到平穩銑削的目的。如圖1所示,將分度頭I和分度頭II分別固定在銑床工作臺左、右兩端,在分度頭I主軸后端裝一根掛輪芯軸,經交換齒輪Z5、Z6與機床縱向絲杠聯接起來(此時應將縱向絲杠的手柄拆去)。經分度頭II的側軸,.用交換齒輪組(Z1、Z2、Z3、Z4)將機床縱向絲杠與分度頭 I的傳動聯系起來,斜齒輪形成的掛輪轉速比為:

式中40為分度頭傳動定數;Ps為機床縱向絲杠螺距;Pz為斜齒輪導程;Z1、Z3為主動掛輪齒數;Z2、Z4為補動掛輪齒數。

圖1 銑削原理圖
由圖可知,可根據需要選擇分度頭I的交換齒輪Z5,Z6來改變傳動比,其傳動比最大可降為(25/100)(1/40)=1:1600
(1)必須轉動分度頭I的手柄帶動銑床工作臺縱向進給,絕對不允許工作臺作縱向機動進給,否則會使分度頭I的蝸輪蝸桿逆向轉動,造成分度頭蝸輪副或機床的損壞。
(2)安裝掛輪時,主動輪、被動輪位置絕對不可顛倒,齒輪與齒輪之間嚙合不應過緊可過松,應留有適當間隙。
(3)當工作旋向不符合要求,不在分度頭二的交換齒輪組中,增減中間輪來改變工件的旋轉方向。
(4)由于銑床和分度頭的傳動系統都存在著一定的傳動間隙,因此,在退刀前應將升降臺下降一段距離,使工件返程時銑刀不會傷及己加工齒面。
(5)進刀和退刀的分度頭II的分度孔側盤面緊固螺釘須松開,且定位銷要始終插入分度孔孔眼中。
(6)正齒輪銑刀盡量靠向刀軸右端安裝,以便能切削出整個工作長度,應避免在銑削過程中,立銑頭主軸后端和支架,以及刀軸和三爪卡盤相碰撞。
(7)分度過程中,分度頭II的定位銷須從分度孔盤孔眼中拔出,分度完畢后,再把定位銷插入分度孔盤孔眼中。
[1]華南工學院甘肅工業大學.金屬切削原來及切具設計[M].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0.
[2]技能培訓模塊教材編審委員會.金屬切削加工技能[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9.
[3]孫慶群,周宗朋.金屬切削加工原來及設備[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