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玲
(上海體育學院體育教育訓練學院,上海200438)
基于“健康第一”指導思想的體育特色學校建設
張曉玲
(上海體育學院體育教育訓練學院,上海200438)
運用文獻資料等方法對體育特色學校的建設誤區進行反思,認為由體育特色項目到學校體育特色,再到特色學校文化最后發展成為體育特色學校,這是一個局部到整體不斷推進的過程。體育特色項目立足于使個體習得某項體育知識與體育技能,而體育特色學校立足于文化引領。指出從體育項目到學校文化、體育與藝術相結合以及開發體育特色課程是“健康第一”指導思想下體育特色學校的建設途徑。
特色學校;健康第一;學校文化
回溯歷史,“健康第一”思想的首次提出始于上世紀50年代毛澤東寫信給當時的教育部部長馬敘倫,強調健康第一,學習第二,提出“健康第一”的口號,當時其內涵主要指身體健康;“健康第一”思想的再次提出則始于1999年6月頒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此次提出的背景主要針對素質教育。它指向整個學校教育,是學校教育要達到的理想目標,面向全體學生,反對應試教育、精英主義教育,追求學生身心一統全面發展。
學校體育是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把“健康第一”作為學校體育的指導思想,為學校體育工作賦予了新的意義。這要求學校體育要立足素質教育,面向全體學生;要注重學生身體、心理、情感和諧發展;要與學校其他學科共同服務于學校教育總目標。
在“健康第一”思想的指導下,以體育為特色的學校建設,不應該只針對少數高、精、尖的競技體育后備人才,而應該面向全體學生,培養學生的體育興趣與體育意識,養成終身體育鍛煉的習慣。“陽光體育運動”、“每天鍛煉一小時”、“大課間體育活動”就是“健康第一”、“面向全體”教育理念的具體落實體現。在“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下,創建體育特色學校有利于形成“健康第一”的學校共識,塑造青少年學生增強體質、健康成長的校園氛圍,促進學校體育工作的開展,為體育新課程改革的有效實施提供隱性課程資源;有利于推進陽光體育運動的開展和深化,有利于“體育藝術2+1項目”的推進,進一步激發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熱情與興趣,打破長期以來形成的以分數、智育為評判標準的應試體系,是落實素質教育的突破口和有益補充;有利于豐富特色學校創建內容,推進特色學校創建多元化,增強學生發展的多樣性。
體育特色學校的形成來源于學校自身的長期辦學實踐,表現為一種具有顯著體育色彩與辦學成效的整體風貌,薄弱學校可以以體育特色求生存,歷史名校可以以體育特色求發展,可以說體育特色學校創建能夠滿足學校及學生群體不同的發展需求。近年來,以體育為特色的學校建設不僅廣泛開展于中小學校,而且在部分省市高校也啟動體育特色項目建設工作,如浙江省在2009年開始在全省普通高等學校中全面開展體育特色項目建設工作,提出到2012年建好100個富有特色的省級體育項目[1]。體育特色項目、體育特長生以及體育傳統學校與特色學校建設之間的關系如何?從對部分學校主管部門、校長以及教師的訪談可知,位列前面的選項分別為,認為體育特色學校就是打造體育特色項目、培養體育特長生、建設體育傳統項目學校,位列后面的選項則為學校體育文化建設。可以說對于體育特色學校的理解在實踐中存在一定片面性,它在某種程度上背離了“健康第一”的理念。
體育特色項目是指在籃球、足球、兵乓球等某個體育項目方面相比其他學校做得特別強,別校在短時間內無法超越的項目。無疑,體育特色項目是創建體育特色學校的基礎,是體育特色學校建設的有機組成部分。但是體育特色項目開發以及拓展成功并不代表體育特色學校建設成功,應該說體育特色項目僅僅是特色學校建設的一個階段,如果把創建體育特色學校等同于打造體育特色項目,那么就混淆了整體與部分的關系,也背離了特色學校的本真內涵。因為特色學校不是偏科發展,特色學校不是偏科學校,特色學校發展的基本方針是全面發展,辦有特色,而不是離開了全面發展的基礎和前提而去片面地發展某一特色[2]。由體育特色項目發展為學校特色,進而創建特色學校,這是一個由局部向整體的不斷推進過程。
一些學校把創建體育特色學校定位于培養體育特長生,其受眾面對的不是全體學生,而是少數人。把有限的體育經費投入在少數體育特長生的訓練上,希望這些體育特長生在一些大型的比賽中取得名次,從而幫助學校提升名氣與影響,或者通過體育特長生的培養來拓展升學渠道,提高升學率。如果有限的體育經費、體育設施、體育師資僅僅為少數特長生的利益服務,這無疑是一種教育功利主義傾向,是應試教育思想在學校體育中的體現,它有悖于“健康第一”的全面發展素質教育理念。
體育特色學校人們往往等同為體育傳統項目學校,這種理解是片面的。體育傳統項目是學校發展成為體育特色學校的基礎,但絕不等同于體育特色學校。體育傳統項目學校側重于競技體育,側重于知識技能層面,學校擁有體育特長生的招生政策,是二線、三線體育后備人才的培養基地,而體育特色學校則更側重于文化層面和精神層面的發展。
綜上所述,體育特色學校建設不能簡化地理解為體育特色項目、競技特長生或者是體育傳統項目學校建設,必須重視學校體育文化對特色學校建設的整體影響。今天,我國學校體育工作的指導思想是“健康第一”,在這一理念的認識下,以體育為特色的學校建設,不應該僅僅局限于少數高、精、尖的競技體育后備人才,而應該面向全體學生。可以說,體育特色項目打造、體育特長生培養以及體育傳統項目學校建設都是培育學校體育文化的重要抓手,只有學校形成了群體師生所認同的具有自身學校特色的體育價值觀,這種價值觀熏陶、浸染著學校師生進而影響他們的體育意識與體育行為,體育特色學校的建設才會真正落到實處,培養學生體育興趣與終身體育鍛煉習慣的愿景才會真正實現,“健康第一”的理念也才會真正貫徹。
體育特色學校的創建應該統一于“健康第一”的學校體育工作指導思想,統一于素質教育的推進上,統一于學生知識、能力、人格的和諧發展。創建體育特色學校,可以有以下幾條路徑:
首先植根于學校的歷史與現實,挖掘適合于自己學校開展與推廣的體育項目,利用各種資源把此類體育項目做強、做精,做成高于其它學校的優勢項目;然后把這種體育項目普及化,使它的受眾不僅僅是少數高精尖特長生,而是面向全體學生。普及的途徑可以是各類體育活動,如體育節、體育運動會、大課間等,也可以是學校自行開發校本課程,以顯性或隱性課程載體的形式進行傳播,這樣就形成了以此體育項目為標志的學校特色;最后,要把這種學校特色進行總結、提煉,使其上升到文化層面,形成一種引領學校發展方向的群體價值觀念,這種學校文化感染、浸潤著學校中的每一位個體,包括校長、教師和學生。只有從體育特色項目上升到學校文化層面,才會把體育項目背后的體育精神滲透到學校工作的方方面面,才會形成具有體育色彩的獨特的整體風格,才會通過體育特色促進學校群體精神的成長,從而形成出眾的辦學成果,才會自然發展為體育特色學校。
重慶市南岸區江南小學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在特色學校的建設中,學校確立的體育項目是國際象棋,將“象棋文化”中的“走好每一步”確定為特色發展的理念,并將之作為校訓滲透到學校生活的各個方面。作為學校要走好自身發展的每一步,作為教師要走好職業生涯的每一步,作為學生要走好自己成長的每一步。明確學校發展國際象棋特色的根本目的,不在于培養多少國際大師、多少世界冠軍,更多地側重于“理”(指養德啟智)而不在“棋”(指象棋技藝)[4]。從特色項目——國際象棋,到學校特色——象棋文化,最后到特色學校,江南小學的體育特色文化之路經歷了一個逐步發現、拓展、總結、反思、積累的漸進發展過程。
體育是力量的運動,藝術是語言的表達,體育健體,藝術怡情。“藝術化”的體育不僅能增強體能,還從感情上豐富人的精神世界,培育全面發展的人[5]。所以說體育與藝術的結合有利于促進學生身心和諧發展,它指向“健康第一”。體育與藝術結合發展特色學校,可以打破體育項目的局限,拓展體育特色學校內涵。
例如重慶四十二中一直在進行著體藝特色學校的探索。學校確立了“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的辦學理念和“健以立生,文以明道”的校訓。著眼于促進人的發展的三個要素——“體育、藝術、科學”,把培養全面、和諧發展的高素質公民作為學校教育的價值追求。學校提煉出了體藝項目背后的人文精神,即“厚德、求真、尚美、強體”、“不懈奮斗、追求卓越”,并把這種精神作為校園文化建設的核心內容和價值取向通過各種形式和活動影響學校群體。學校逐步形成了校本特色的課程體系——班班籃球賽、人人會游泳、人人學健美;活動體系——周末、月末音樂會,年度體育、藝術節,每周二、三、四下午課后陽光體育活動、飛揚藝術團活動等;目標體系——每個學生要有兩項感興趣的體育活動和一項藝術愛好[6]。
上海閔行區交大附屬實驗小學則選擇舞蹈與體操作為學校發展的特色項目,注重學生的形體訓練。在項目的選擇與開發上,學校一是能夠深入實踐了解家長需求,因為其生源多是交通大學教職工子女,父母知識文化層次普遍較高,認為孩子學習的前提是身體健康。二是能夠結合學校周圍社區、場館、上級主管部門等資源支持,堅持“健康第一”的思想,積極探索“體教結合、體藝并行”的特色教育模式。學校堅持普及與提高,要求學生一二年級學習體操的基本技能,三到五年級練形體、舞蹈,使得每位學生都進過體操館,進而由學生帶動家長觀看體操比賽。這是體育與藝術結合碰撞而出的特色項目,該校在特色項目的基礎上又形成了注重形體訓練的學校特色,但是如何把這種學校特色進一步凝練,使之上升為一種引領學校發展的先進學校文化,是能否發展為特色學校的關鍵。
課程是學校開展教育教學活動的基本單位,體育特色課程的開發是創建體育特色學校的重要載體與工具。體育特色課程立足于學校,服務于學校,學校可以把符合自己辦學特色的理念,開發成具有自己學校特色的校本課程,這種課程的呈現方式可以是顯性的,如浙江寧波市江東第二實小每周增設的一節乒乓課,從學校規定課時中教會學生乒乓技能。同時,學校也注重相關隱性課程的開發,自創的乒乓考級制度讓校園營造出了一種“無處不練球,無時不論球”濃厚氛圍。
除此之外校園環境也應該成為學校隱性課程開發的重要內容。要使校園每時、每處、每事、每物都具有一定教育意義,要把教育性和藝術性高度結合起來[7]。浙江杭州市崇文實驗學校的校園建筑設計也有體育元素,學校把操場建在教學樓中間,以方便學生體育活動,并且在一二年級樓上設計了幾部滑梯,學生可以從滑梯直接滑到操場上,這樣即節省了學生游戲活動的時間,又增加了學生活動的興趣與動機,使學生在無意識中接受有意識的強化肢體活動的教育,是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教育。
體育特色學校的建設最初可能僅僅是發端于一種體育項目,或者是學校的一項體育傳統,但是決不能僅僅局限于這種項目,項目只是一種技能、知識的傳遞,要透過這種體育項目找出其背后承載的體育精神、體育思維,然后把這種精神和思維方式加以凝練、提升、總結為學校文化,只有上升到學校文化層面,這種體育項目才是真正指向素質教育,指向健康第一,指向終身體育。
[1] 朱振岳.浙江建設高校體育特色項目[N].中國教育報,2009-11-21(1).
[2] 傅國亮.每一所學校都是潛在的特色學校[J].人民教育,2009(3-4):20-22.
[3] 龔春燕,胡方,程艷霞.創特色學校育創新人才——全國中小學特色學校發展高峰論壇綜述[J].現代學校領導與管理,2008(2):10-12.
[4] 田琪,李維玲,熊德雅.走好每一步可以至千里——重慶市江南小學“國際象棋”特色建設的縱深突破[N].中國教育報,2010-05-21(4).
[5] 胡小明.體育與藝術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11.
[6] 葉輝.體藝雙馨——建設體藝特色學校的探索[J].人民教育,2009(3-4):78-79.
[7] 陳玉琨.一流學校的建設[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75.
The Development of Schools with Characteristic on Physical Education Under“Health First”Policy
ZHANG Xiao-ling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Training,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Shanghai 200438,China)
This paper use literature and other methods to reflection on the construction of Schools with characteristic on physical education.From characteristic sports to school’s characteristic on P.E,then to school’s characteristic culture on P.E,and finally to schools with P.E characteristic,it’s a progress of gradual development from a section to whole.Characteristic sports are responsible for individuals’acquirements of P.E knowledge and techniques,but schools with P.E characteristic are responsibl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chools’culture.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way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schools with characteristic on P.E are sports to the school PE culture,sports and art combined and curriculum with P.E characteristic developed.
characteristic school;health first;school culture
G807.4
A
1004-3624(2012)04-0045-03
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2010ETY001);上海市教育委員會科研創新項目(11YS178)
2011-12-03
張曉玲(1978-),女,安徽蚌埠人,講師,碩士,主要從事學校體育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