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光
(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北京100745)
2012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商法》(簡稱《海商法》)頒布實施20周年,在中國已經躋身海運大國、海運事業蓬勃發展的今天,回顧中國海事審判度過的崢嶸歲月和取得的輝煌成就,從回顧與展望的角度,就“充分發揮海事司法職能作用,推動海商法律體系完善發展”談點認識和看法。
隨著中國航運業和對外經濟貿易的發展,1984年中國設立了首批6家海事法院,之后又增加到現在的10家,受理的案件也逐年增多。海事審判已經成為人民法院審判工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1992年11月7日《海商法》的頒布實施,結束了中國沒有專門海商法律的歷史,無論是對于中國法制建設還是對于推動中國海事審判工作的發展都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這部法律從中國的國情出發,在總結航運及司法實務經驗的基礎上,參考國際上的海運公約和國外海運立法成果,對海事、海商領域的特有的制度和規則進行了全面規定。二十年的實踐充分證明,《海商法》是一部成功的、先進的法律。
它所規定的船舶優先權、船舶留置權、海難救助、海事賠償責任限制和共同海損以及海上運輸合同、海上保險合同、船舶租用合同等規則和制度,為中國航運業、外貿業的發展,加快建設海運大國,奠定了堅實的法律基礎,也為中國年輕的海事審判提供了重要的司法依據。
回顧歷史,無論是在《海商法》頒布之前還是之后,中國的海事審判實踐在推動海商法律體系的建立、完善和發展中始終起到至關重要的積極作用。這里有三個方面的例證不得不提。
第一個例證,當數《中華人民共和國海事訴訟特別程序法》(簡稱《海訴法》)的制定和頒布。《海商法》參考和借鑒國際慣例和國際海事立法的有益經驗,規定了海商領域各項實體制度,在《海訴法》頒布之前,這些制度的實施尚沒有相配套的程序性規范。實踐中對于一部專門海事程序法的需求日益迫切。在此背景下,全國人大常委會將《海訴法》的起草任務委托給了最高人民法院具體實施,筆者主持并參與了這部法律起草的全過程。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一次會議審議《海訴法》時,筆者受時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長肖揚的委托,向全國人大常委會作了《海訴法》草案的起草說明。常委會經過認真審議,適時通過并頒布了這部重要法律。在將近4年的起草過程中,年輕的中國海事法官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法學專家與專業人員相結合、立法與司法相結合的原則,邊學習、邊實踐、邊總結,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的海事立法道路。應該說,《海訴法》的起草是海事司法實踐對中國海事立法的重大貢獻之一。從此,中國初步有了自己的海商實體法與程序法結合的海商法律制度。
第二個例證就是最高人民法院歷年來通過總結審判經驗,頒布實施的一系列海事海商司法解釋。從早年頒布的關于涉外訴訟管轄、訴前扣押船舶、拍賣被扣押船舶清償債務等具有探索開創意義的司法解釋,到后來的海上人身傷亡、海上保險、船舶碰撞司法解釋,再到新近頒布的貨運代理糾紛、無單放貨糾紛、海事賠償責任限制、船舶油污損害賠償等涉及重要實踐類型的司法解釋,幾乎涉及了從程序到實體的海事海商案件的各個方面,這些司法解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海商法》《海訴法》的規定,對疑難案件的審理提出對策,對于及時解決實踐中遇到的法律適用問題具有重要指導作用,同時為立法機關制定海事海商法律提供了實踐依據。將司法解釋適時地上升為法律條文,已成為中國海事立法的重要途徑。從這個意義上說,海事海商司法解釋豐富并進一步完善了中國海商法律體系和社會主義法律體系。
第三個例證,就是中國海事司法體制的建立和海事法官隊伍的壯大。中國最高人民法院交通運輸審判庭、有關高級人民法院海事審判上訴庭和10個海事法院的相繼建立,幾乎是與海事海商法律制度建設同步進行的。在海事審判機構籌建過程中,最高人民法院、有關高級人民法院在各級黨委的支持下,非常重視海事司法隊伍建設,選調了一批政治強、業務精的法官充實海事審判隊伍,至今海事法官無論從理論功底、專業學歷、外語程度和年齡層次,都是中國法官隊伍中最優的。他們不僅成功地審理了一大批涉外、涉港澳臺和國內海事海商案件,為中國審判工作贏得了聲譽;而且他們非常重視專家學者的作用,可以說每一個重大疑難案件的審理和司法解釋的制定頒布,都凝結著審判人員和專家學者的心血。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們實踐了立法與司法相結合的立法原則。在《海商法》《海訴法》起草過程中,來自最高人民法院、廣州、上海、大連等地的一些海事法官直接參與了調查研究和起草工作,為中國海事法制建設做出了貢獻。
當前,中國雖然已初步建立起一個完整的、綜合性的、具有中國社會主義特色的海商法律體系,但對于一個航運大國、貿易大國而言,面對日新月異的國內外經濟發展變化,中國的海商法律體系還需要在動態、開放的環境中不斷實現自我完善與發展。海事審判的寶貴實踐在此歷史進程中已經并且應當繼續發揮其積極的作用。
實踐出規則,規則指導實踐,實踐永遠是立法的動力。中國的海商法律體系是隨著實踐的變化而不斷演進發展的,同時也面臨來自于實踐的各種新問題和新挑戰。這些挑戰主要來自下面幾個方面。
第一個挑戰是經濟高速發展所伴隨的多元利益分化。在《海商法》頒布初期,全國海事海商案件的總體數量和類型相對較少,涉及的利益群體也較為單一,在立法和司法中主要考慮的問題是怎么平衡船方和貨方的利益。但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中國航運業、外貿經濟總量的大幅提升,海洋利益的顯著增加和國家海洋發展戰略的實施,國際經濟危機和貿易摩擦頻發引起的連鎖反應,實踐中所要考量的多元利益調整與平衡已絕非單純的船方貨方、中方外方這么簡單。這時,原有的法律規則在復雜利益格局面前,對經濟、貿易、海洋及相關當事人保護力度的適應性上正面臨考驗。
第二個挑戰是海商法律體系在中國整體法律體系中的協調性。《海商法》頒布于20世紀90年代初,而中國民商法領域的很多重要的基礎性法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等都晚于《海商法》出臺,《海商法》中的部分規則設計不可避免地存在同民商事基本法不夠協調的問題。對海事審判來說,如何在實踐中適用好海事海商領域的特殊法律規則,同時又要盡量協調好這些特殊規則同民商事基本法律制度的關系,這是司法實踐面臨的一個很現實的問題。這里不僅有法律規定的銜接和協調問題,也有海事審判理念與民商審判理念的交匯和融通問題。
第三個挑戰是司法實踐中遇到的許多新情況、新問題。比如,無單放貨糾紛一直是主要的海商案件類型,但此類案件在近年又出現不少非典型性的表征,尤其是受到全球經濟危機的影響,出現人為地將貿易風險向航運風險轉嫁,甚至出現承運人無單放貨后買方又將貨物退回的異常現象。又比如,隨著“門到門”全程物流的興起,全程物流服務中關于承運人身份認定、責任期間判斷以及舉證責任分配等問題都在近年來的司法實踐中屢生爭議。還有就是一旦發生就容易引起公眾高度關注的海洋環境污染案件,此類案件在近年來越來越有頻發的趨勢,但由于受到一些訴訟程序和評估手段的限制等,海事污染案件進入司法程序后無論是判決、調解還是執行都存在相當的困難。此外,國際上海運欺詐、貿易欺詐的手段更加多樣化,形式更為隱蔽不易識別,都給海事司法辨明是非、公正判斷增加了難度。這些都是海事立法和海事司法所要共同應對的現實而又具體的新情況和新問題。
第四個挑戰是國際海事立法的新變化。作為一個后發的正在崛起的大國,中國是在已有國際規則,而且是在發言權相對較少的新規則制定環境下生存和發展的,對于國際海事規則來說,不是要不要、對與錯的問題,而是必須面對、必須趨利避害的問題。《海商法》的許多規則原本就是借鑒不同的國際海事公約而來,這樣做一方面自然是吸取了國際上的先進經驗,另一方面也是為了適應國際通行規則。而近年來,隨著各國航運力量、貿易力量對比發生變化,國際上與航運、海洋相關的利益格局進行重新劃分,在國際海事立法的趨勢上也體現出了新一輪的博弈過程。這幾年一直在熱議的《鹿特丹規則》,應該說對以往的《海牙規則》《維斯比規則》和《漢堡規則》等通行的國際海事規則進行了很大的變革,對于這樣一種國際趨勢,中國國內立法要如何去適應,如何在新規則下盡可能多地保護國內的航運、貿易利益,這就對現有的海商法律體系的發展和完善提出了很大的挑戰。當然,這個課題也必然有司法實踐的參與,即使中國還沒有加入已經變化了的規則,但主動研究、把握最新的國際趨勢,能夠更新、發展自身的審判理念,并進而反映在具體的案件審理中,這也是整個海商法律體系演進變化進程的重要課題。
面臨來自以上幾個方面甚至更多方面的挑戰,海商法律體系和海事司法實踐只有不斷地完善發展,才能滿足時代的需要。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逐步深入和中國經濟社會迅速發展,中國海事審判所調處的航運交易法律關系、海上人身財產關系以及所面臨的政治、經濟、社會形勢正在悄然發生深刻變化,海事審判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大局,圍繞服務科學發展主題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主線發揮海事司法職能作用的任務將更加艱巨。為此,海事司法更要發揚推動立法創新的傳統歷史品格,在海商法律體系的演進發展中發揮積極作用。審判人員要有善于實踐、勇于創新的精神,在審判工作中要著重樹立大局意識、規則意識和服務保障意識,努力通過司法實踐中帶有示范意義的案例來昭示法律規則。特別要加快推進海洋環境司法保護、海事糾紛國際管轄的理論體系和制度構建,不斷提高海事審判對中國海洋發展戰略的服務保障職能作用。
第一,要處理好海商法律的強制性與尊重民事契約自由之間的關系。海商立法上許多規定都體現了國家強制“干預”的痕跡,這與當事人契約自由間天生存在一定的沖突,海事審判中需要注意尋找法律強制性與合同自由度的平衡點。
第二,要處理好依法平等保護中外當事人與促進國家外貿、航運事業發展的關系。要正確認識個案中國內當事人具體利益和國家宏觀經濟利益的區別與聯系,正確認識平等保護中外當事人對建設中國良好貿易環境的積極作用。
第三,要處理好維護國家司法主權與尊重當事人意思自治的關系。在依法積極行使海事司法管轄與尊重當事人訴權選擇上尋求平衡。
第四,要處理好個案當事人利益保護與裁判規則導向作用的關系。不能片面地從結果上得出有利于保護某方當事人的個案判斷,而要注重案件裁判本身可能形成的規則導向對航運市場的整體影響。
第五,要處理好支持航運創新與防范航運風險的關系。尤其是對于一些在立法上可能還是空白的新的航運交易方式,既要從宏觀背景上鼓勵和支持其發展,也要從法制化的軌道上予以規范和引導。
如前所述,《海商法》的很多規則是從各個國際公約借鑒而來,而國際公約本就是各國之間利益平衡及妥協的產物,其中有些規則源于大陸法系,有些規則源于英美法系,在實踐運用中遇到困惑的時候,不能想當然地就規則論規則,全面深入了解海商法理論與規則的歷史演變過程,將有助于正確地適用這些規則。這些移植而來的規則如何與中國民商法的基本理論相銜接,從而發展出具有中國特色的獨立的海商法理論體系,這是需要認真對待的一個課題。當然,對于中國海商法理論體系的構建,絕不是實踐部門單獨可以完成的,在這方面還要多多借助理論界的力量來彌補實踐部門自身的不足。總之,理論不能脫離實踐,但實踐也要有堅強的理論支撐。
現在的海事審判隊伍普遍比較年輕,在法學理論和外語能力方面具有相當的優勢,但對航運、外貿的實務運作則缺乏感性的認識。在這樣的情況下,容易導致審判理念同實踐情況相脫離,在需要進行復雜的利益平衡時也容易出現偏差。筆者1999年、2000年曾經組織過全國的海事法官分批上船實習。海事法官在實習過程中可以了解和掌握航海實務、港口貨運、外輪代理、提單流程、倉儲保管等專業知識和國際慣例,這對推動海事審判隊伍專業化建設是很有好處的。后來因多種原因,在2000年以后就沒有再繼續安排。這方面的工作應當持續開展下去。上海海事法院從2011年下半年開始已經重新開啟了海事法官隨船實訓項目,到2012年年底將有20多名一線法官接受上船實習培訓,這是加強海事審判專業化建設,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強、精通法律、航運、外語,有豐富審判經驗的高素質的海事審判隊伍的必修課程,也是海事審判推動海商法律體系完善發展的重要人才保障。
中國是一個海洋大國,擁有廣闊的海域和廣泛的海上利益。海事審判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窗口,中國正在大踏步地走向世界,世界也更清晰專注地在認識中國。公正、高效的裁判對維護航運秩序、促進貿易發展能夠起到積極作用,日益積累的司法實踐經驗正在為中國海商法律體系的創新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希望今天的海事法官們能夠肩負起這樣的歷史使命,為早日建成亞太地區海事司法中心,促進國際貿易交往,促進中國及世界海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