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強 (上海金茂凱德律師事務所 上海 200021) ■文
論上海律師業進一步對外開放
——紀念上海律師公會成立百周年
李志強 (上海金茂凱德律師事務所 上海 200021) ■文
1912年12月8日,中國近代史上人數最多、影響最大的律師同業組織——上海律師公會宣告成立。從誕生之日起,上海律師公會就以一個職業組織的身份促進律師行業不斷發展、為“匡扶正義、建立法治”的理想奮斗,為推動中國社會的發展和進步留下了彌足珍貴的史頁。
2012年12月8日,恰逢上海律師公會成立100周年,除了回顧百年律師公會之歷史,更應努力傳承百年律師精神、律師責任與律師文化,在當今這個充滿機遇的大好時代,把握機會、應對挑戰,同時志存高遠,展望下一個百年上海律師業的發展前景,理應成為我輩法律同道的志向和責任。
百年上海律師公會的歷史鑄造了當代律師文化,不論何時何地,律師文化永遠對社會起著導向作用、示范作用、激勵作用、凝聚作用和約束作用。撫今追昔,自從百年之初,律師這一新興行業自西洋傳入中國,就已在上海的土地上扎根發芽。民國時期,上海律師也有著自己的一片天地。百年來,特別是律師制度恢復33年來,上海律師業隨著國家改革開放的國策指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上海律師充當了改革開放的先鋒隊,在我國律師事業的發展歷史上留下了濃重的筆墨——第一批合作制律師事務所在上海誕生;第一家以個人名字命名的律師事務所在黃浦江畔掛牌;第一家留學生創辦的涉外律師事務所在東方明珠旁矗立;第一家香港律師事務所上海辦事處在上海設立。上海律師創造了一個又一個歷史,書寫了一個又一個奇跡。2012年6月1日閉幕的中國首屆北京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向世界展示了包括法律服務在內的中國服務貿易已在總量上位居全球第四,法律服務作為服務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已經越來越引起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司法行政機關和行業協會正在采取切實的舉措鼓勵中國律師參與國際法律服務市場競爭,贏得更多的國際或跨國法律服務訂單。律師的法律服務與服務貿易結緣攀親是中國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人們對律師的功能和作用的再認識。
時至今日,在中國加入WTO的第11個年頭,隨著中國國際服務貿易的外在動力和上海“創新驅動、轉型發展”的內生需求,律師業逐漸成為國際服務貿易中的一支中堅力量,越來越多的國際或涉外、離岸法律服務訂單成為上海律師業中的新亮點。大力培育和發展包括律師業在內的服務貿易成為上海市委、市政府和市區司法行政機關及行業協會的共識。
發展律師業就是弘揚中華法律文化。中華法律文化博大精深,既可以為我國法律外交和民間外交服務,又可以為中國企業走出去和外國企業走進來服務;既可以為我國建設和諧社會出力,又可以為經濟一體化和全球治理獻策,為建立公平正義的和諧世界謀福祉。律師業前景廣闊,潛力無限。律師真可謂“可上九天攬月”、 “可下五洋捉鱉”,魅力無窮。在上海這一國際化大都市,進一步發展律師業必然順應發展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文化的大趨勢,順應上海建設國際金融、航運中心和國際經濟、貿易中心的對外開放大格局,順應我國依法治國方略、民主政治發展和時代進步的大潮流。
早在1992年,我國就開始了外國和香港律師事務所在華 (內地)設立辦事處的試點,1992年司法部和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聯合頒布《關于外國律師事務所在中國境內設立辦事處的暫行規定》,拉開了律師業對外開放的序幕。上海博得頭籌,第一家香港律師事務所上海代表處——香港黃乾亨黃英豪律師事務所上海代表處在徐家匯中心地帶開張迎客。
2001年11月20日,世貿組織總干事邁克爾·穆爾致函世貿組織成員,宣布我國政府已于2001年11月11日接受《中國加入世貿組織議定書》,這個議定書于12月11日生效,我國也于同日正式成為世貿組織成員。我國在上述議定書中還承諾在入世后15年將進一步開放服務貿易。加入世貿組織后,我國政府認真履行入世承諾,國務院制定的《外國律師事務所駐華代表機構管理條例》于2002年1月起施行,司法部于2002年9月頒布《關于執行〈外國律師事務所駐華代表機構管理條例〉的規定》,2003年1月6日,司法部辦公廳函復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明確外國律師事務所駐華代表處及其代表可以代理人身份參與在華國際仲裁活動。2004年9月,司法部發布關于修改《司法部關于執行〈外國律師事務所駐華代表機構管理條例〉的規定》的決定,法律服務市場對外開放的步伐進一步加快,取消了外國律師事務所駐華代表機構設立的數量限制、開辦城市限制以及一所只能設立一個代表處的限制;放寬了代表機構及其代表的業務活動范圍,降低了其首席代表、代表的資歷要求。
2003年6月,我國內地與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之間分別簽署了《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中央政府頒布《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律師事務所駐內地代表機構管理辦法》,就進一步開放內地法律服務市場采取了諸如允許內地律師事務所聘用香港法律執業者;允許在內地設立代表機構的香港律師事務所與內地律師事務所聯營,允許香港永久性居民中的中國公民參加內地統一司法考試等,使港澳律師對內地法律服務市場的進入變得更加容易,兩地律師之間的合作更加緊密、更加制度化。
2008年12月,司法部出臺《取得國家法律職業資格的臺灣居民在大陸從事律師職業管理辦法》,首次打開了臺灣居民在大陸執業的大門。
一百年前,洋律師就進入了大上海,上海歷來是外國律師競相涌入的風水寶地,十里洋場競風流,各領風騷數十載。國際化是上海這座東方巴黎之都的魅力所在。上海市司法局副局長、上海市律師協會黨委書記劉忠定指出,上海律師業國際化水平處于全國前列,截至2011年底,境外所在滬設立代表處142家,居全國第一;全球最大的100家律所中有44家在上海設立了代表處,排名前15位的律所有13家入駐上海。2009年9月1日,上海市司法局頒布滬司發法制[2009]13號文《關于申請外國律師事務所設立駐華代表機構、代表執業等事項審批的規定》,依法規范管理外國律師事務所駐華代表機構及其代表在滬執業行為。
外國律師進入上海法律服務市場,給本地律師業注入生機和活力,帶動了本地律師提高服務技能和提升服務標準,但同時給上海律師業帶來前所未有的高端競爭態勢,“本地所涉外業務創收在整體創收格局中所占份額非常小;以涉外業務為主的律所只有少數幾家;本地所在境外設立分支機構共11家,不到全球最大律所境外分支機構的六分之一。①引自上海市司法局副局長、市律師協會黨委書記劉忠定:《加快提升上海律師的“四化”水平》。”提升上海律師的專業化、規模化、國際化和品牌化迫在眉睫。從發展服務貿易角度看,上海律師業對外開放是必然選擇,上海這座城市對外開放與生俱來,無法回避,開放早比開放晚好。一方面,上海城市的國際化發展離不開引進外國律師,跨國公司、金融寡頭和外國企業進入上海,必然跟進其律師,律師隨當事人現場服務是國際慣例;另一方面,國外發達國家的律師業長的有幾百年歷史,底蘊深厚、底氣十足,我們才剛起步,正值青春年華之年,未入壯年,盡管發展速度快,但總體不平衡,綜合競爭力不強,亟待學習發達市場經濟國家律師業的先進服務理念和服務技能,適時適度地“拿來主義”不會丟失我們上海律師熟悉中國法律文化和法律環境的天生優勢,與超市業態等服務貿易在上海對外開放的情況類似,只有與“狼”共舞,才能壯大自我。
外國律師進入中國目前已經取消了地域限制,除了不能雇用中國律師,不能解釋中國法律,不能在中國提供訴訟法律服務外,其他已經游刃有余,如何進一步開放?筆者認為,上海可以借鑒新加坡、韓國的開放政策,可以在不根本違背現行法律、法規的框架前提下先行先試,大膽嘗試,為全國提供上海經驗和做法。當然,這種先行先試和大膽嘗試應當充分考慮上海本土律師的生存發展空間和本土律師與海外律師的對等發展路徑。一句話,適度和有限度及逐步對外開放是上海律師業進一步對外開放的選擇。本人愚見:
(一)鼓勵已經在外國律師事務所取得外國法律執業資格的外籍華人以所屬國法律顧問名義加入上海律師事務所;
(二)允許外國律師事務所同上海律師事務所達成聯營或聯盟關系,共用名稱和辦公場所,共同聘用中外律師;
(三)允許外國律師事務所與上海律師事務所在金融、航運等專業領域建立類似中外合作企業組織形式的有限合伙律師機構,提倡和鼓勵合作合同或契約上約定在中國法律服務市場,上海律師擁有50%以上的話語權;
(四)鼓勵上海律師參加外國律師資格考試并取得執業資格,鼓勵與外國律師事務所建立有限合伙組織形式的上海律師事務所在合作對方國家設立辦事機構,聘用外國律師和外國法律顧問;
(五)考慮到香港、澳門和臺灣的居民已先行一步允許參加本地司法考試,適時允許設立兩岸四地內符合資格的執業律師共同合伙設立能提供中國大陸、香港、澳門和臺灣四個法域專業服務的律師事務所;
(六)設立若干年限的過渡期,期滿后允許外國律師參加本地司法考試并受聘于本地律師事務所執業。
毫無疑問,上海律師業進一步對外開放對本地律師服務市場帶來機遇,如上海律師可更多更深地參與跨國公司法律服務市場和取得跨國跨境法律服務訂單,擴大執業地域和服務領域;但同時,上海律師也將面臨一系列的嚴峻考驗。應對挑戰勢在必然,參與競爭不可避免。面對未來的新形勢,我們只有不斷否定自我、完善自我,不斷超越自我、壯大自我,才能應對自如。毋庸置疑,進一步對外開放對上海律師業必然提出新的要求。
律師事務所的組織形式不同,決定了律師事務所的法律地位的不同以及管理方式的不同。當前全球最大的律師事務所多是美國和英國的律所,如全球領航的高偉伸律師事務所(Clifford Chance)、貝克麥肯思律師事務所 (Bakker&Mckenzie)等,這些大型律師事務所,無不采取公司化的組織形式。公司化組織形式的優越性是顯而易見的。首先,它可以具有法人地位,獨立的財產權,所有權與經營管理權可以分離;其次,公司化的運作便于財力的集中與人才的配置,便于整體形象的建立、服務質量意識的加強、責任能力的提高,因此較能獲得客戶的信任從而擁有穩定的客戶。律師事務所走公司化經營之路是大趨勢。
從承擔無限責任向承擔有限責任的方向轉化。律師業的實踐都表明律師事務所的組織形式正在向著律師承擔有限責任的方向發展,這種趨勢是律師行業日益發展壯大的結果。律師事務所業務量的增長、人員數量的增加以及規模的擴大,最終促成其責任承擔方式由無限向有限的轉化,并以此減輕了律師的執業責任,為大型律師事務所的發展提供了空間。律師事務所組織形式的多元化發展,是律師業走向成熟、市場多向選擇的結果。但是,應當注意到現階段各國的法律服務市場數量上占據絕對優勢的仍然是個人開業和普通合伙兩類律師事務所。適時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律師法》,修改律師事務所的組織形式和有限責任承擔方式是推動律師業健康發展的途徑。
為了適應新的需要,上海律師服務必須突破傳統的地域服務、本國本土服務的定勢,走出家門和國門,實行跨國服務。跨國服務的目標是在全球范圍內實現智力、管理、信息等要素的最優配置,從而使法律服務成為一種多層次、全方位和綜合性的高級服務貿易。目前全球排名前50位的大型國際律師事務所無不以跨國服務為首選服務方式,使律師服務跨越國界。上海的律師業也要趕這一浪潮,走出國門,跨越太平洋、大西洋,把中國的律師服務帶到亞洲、歐洲和美洲,把中國的法律文化帶到世界。
同跨國服務的服務方式相匹配,連鎖經營必然成為題中應有之義。律師業也是一種產業,需要一流的經營來做大做強,這就要求將優質的律師服務成為一種品牌和無形“商品”,在全球范圍內經營。成功的品牌和服務一萬次地被利用,利用一次獲取一次利益,擴大一次規模,如同快餐業中的“麥當勞”、“必勝客”,洗相業中的“富士膠片”,皮具業中的“路易威登”,將取得較低成本擴張的獨特魅力。
律師服務是要為客戶提供全方位的優質服務,光靠單純的“法律”專業的咨詢服務已顯不足,還需要會計師、評估師、建筑師、稅務師、精算師等專業人才的入圍和準入。不少通過合并組建的大型法律服務業“航母”感嘆,會計師行可以聘用律師專業人才,為跨國公司等大客戶提供包括審計在內全方位的咨詢服務,這對他們將構成強有力的競爭和威脅。據悉,某國際會計師行內具有律師執業資格人員達2000多名,與國際上著名的律師事務所相差無幾。因此,律師業不能單業經營,要網羅各方面專業人才為我所用,拓展咨詢服務的領域和范圍。
法律服務業既然是一種產業,不可回避它總會有外來資本的介入。事實上,國際上不少大型跨國法律事務所都有合資經營的經歷,特別是同是英美法系或大陸法系的國家的事務所,彼此在相同或相似的法域,有著較為成熟的合資經營理念和規則,合資經營水到渠成。中國的律師服務業是否也會有一天引進“合資經營”的方式?在法律越來越成為為市場經濟服務的時代,在市場規則越來越趨同的時代,律師服務是否會出現多法域服務并舉的態勢?在香港、澳門和將來的臺灣回歸祖國時,是否在一國的前提下,允許出現一國兩制四法域的法律服務合資經營的局面?
為了實現利益的最大化和快速低成本擴張,資本經營是律師業發展的必然要求和內在動力。資本經營的典型表現是吸收合并和新設合并。資本經營使競爭成為合作,使智力、管理和信息等諸多要素在最大范圍內實現有效組合和配置,使律師服務的市場份額得到最大幅度的占據和控制,實現合并雙方和多方的雙贏和多贏。
在資本經營的基礎上,為確保利益不受損,最大限度降低投資風險,如在運行中出現困難與障礙時,可協助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降低失敗幾率,可形成人員的最優配置,補充完善規章制度,使運營更加行之有效,聯盟經營成為一種必要有益的動力。聯盟者通過特許加盟和自愿加盟發展加盟機構,來迅速擴大經營規模。聯盟經營以成熟的經營模式和專業的經營服務,并獲得社會同行業投資者的支持來發展加盟機構使聯盟快速擴展。它不僅具備了正確經營理念和資金、人才方面的實力優勢,有較強的市場開拓能力。其所有的良好形象和專業水準,也為公眾廣泛接受。經營模式標準化、規范化、專業化和高品質服務,并能在合適的時間內傳授給別人。經營風格和模式具有廣泛、持久的市場。聯盟者有自己突出的特色。聯合辦案可以使聯盟者密切配合,精誠協作,共同推進辦案的高效運轉。
上海律師公會成立百周年的歷史和中國律師業從百廢待興到蓬勃發展的三十多年歷程雄辯地昭示只有認清國際律師業發展的主導形勢,才能把一個更充滿生機和活力的上海律師業帶入下一個百年。律師業進一步對外開放給上海律師帶來前所未有挑戰的同時,上海律師業也面臨不可多得的百年機遇。值得欣喜的是,在上海市政協主席馮國勤和上海市司法局黨委書記鄭善和等領導和同仁參加的上海律師公會成立百周年座談會上,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已經或正在重視和研究上海律師業適應服務貿易進一步對外開放的新要求這一現實的課題,并正在腳踏實地有所作為。上海司法行政機關“鼓勵律師事務所通過合并、兼并、重組等方式向規模化方向發展”,“鼓勵優秀青年律師參加其他國家或地區的律師資格考試,獲取境外律師執業資格②出自上海市司法局局長吳軍營2012年3月24日在上海市第九屆律師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上的講話。”。探索跨國服務的方式,摸索連鎖經營、混業經營、合資經營、資本經營和聯盟經營的嘗試,揚他人之長,借鑒發達國度律師業成功的經驗,避己之短,順應時代潮流,摸準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我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上海律師業一定能在中國加入世貿組織15年后和國際律師界開展更具廣度和深度的交流和合作,一定能以熱情昂揚的精神狀態,容納百川的氣度和胸懷,迎接、推動中國律師和國際律師界的進一步交流與合作,為中國律師在國家蓬勃發展和民族復興偉業中發揮應有的作用。
(責任編輯 張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