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杜 平
地方社會管理的新挑戰與新任務
□ 文/杜 平
應逐步樹立社會共同治理的正確理念,“強民主、提效率、保安全、優結構、重改革”,改進完善地方社會管理
社會管理是以政府干預協調為引導、非政府組織為中介、基層自治為基礎和公眾廣泛參與,規范和協調社會組織、社會事務、社會生活的一系列活動。社會管理是屬地管理,中央主要行使宏觀管理職能,地方的職能、責權較大,地方政府可以利用稅收、財政、立法、司法、公安、行政等工具對于社會的不公平和不穩定現象進行干預,以促進社會公平與公正,維護社會秩序與社會穩定。
當前的一個共識是,我國各地普遍存在社會建設滯后于經濟建設、社會管理滯后于經濟管理的客觀狀況,各種社會矛盾不斷積累、深化,已進入集中凸顯期。尤其是滬蘇浙粵等東部沿海先發地區,由于經濟發展水平領先一步,社會結構、人口結構、利益格局等變動更為多元復雜,傳統社會管理方式方法跟不上社會新需求,新形勢下地方社會管理面臨的挑戰較為嚴峻。
——社會分層變動加劇。新的社會階層和社會群體不斷產生與形成,新經濟組織、新社會組織等新生管理領域大量涌現。“單位人”變“社會人”,社會結構正加快由單一向多樣、由固定向流動、由封閉向開放轉變。中等收入群體和高度多樣化的現代職業階層快速形成壯大,個私企業主等階層人員快速增長,社會分層日益復雜,社會利益碎片化傾向較為明顯。城鄉絕對差距仍有不斷拉大趨勢,就業結構有待優化,區域發展均衡性有待增強。
——人口結構變動較大。東部沿海地區人口大量流動和老齡化問題形成了一系列的挑戰。以浙江為例,浙江是全國第二大流動人口和跨省人口流入省份,2011年浙江省流動人口達到2535萬,其中在省域內的流動人口達2152萬,相當于全省總人口的39.4%,不少縣市流動人口已超過本地戶籍人口。這些從外地進入的流動人口平均年齡僅為32歲左右,其中“80后”新生代比例占了近半,整體生活狀況不容樂觀,流動形態復雜。老齡化問題同樣需要重視,上海、江蘇等不少省市的人口結構正在趨于老化,人口紅利快速下降。
——利益格局變動復雜。隨著經濟迅速發展、社會轉型加速和分配格局的不斷調整,社會各類利益主體大量增加和細化,利益訴求日益趨于群體化和激烈化,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社會管理的復雜性。群眾利益訴求涉及的領域越來越寬,采取的形式方式越來越多,參與的主體越來越廣,并形成規模化趨勢。“軍轉企”、“民師”、企業退休人員、水庫移民、失地農民、城鎮拆遷戶等利益訴求主體規模擴大,農民、城鎮居民、職工、離退休人員、個體工商業者、出租車司機、學生等新增利益訴求逐漸增加。社會利益訴求大量增加,“非經濟利益訴求”問題凸顯,經濟主要矛盾正在逐漸向社會主要矛盾轉化。
——思想觀念深刻變化。社會成員的公平意識、民主意識、權利意識和監督意識提高,對生活質量、精神生活、社會地位等方面需求標準提高,但也引起了一些負面心態的蔓延擴散之勢,加之社會分配不公、貧富差距拉大,社會信任危機加劇。在思想道德領域,部分人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發生扭曲,是非善惡美丑界限混淆,拜金主義、投機主義有所滋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念喪失,社會誠信缺失問題日益突出。
——公共事件日趨增加。官民矛盾和勞資沖突成為兩種基本的內部矛盾形式,食品藥品事件數量呈上升擴大趨勢,社會公共安全處于風險高發期。一是土地房屋拆遷、涉法涉訴、干部腐敗等層出不窮,引發集體訪、越級訪、重復訪等大量增加。二是安全事故頻發勢頭并未得到扭轉,重大交通事故、億元生產總值安全生產事故死亡率仍較高。三是“三聚氰胺”、“甲醛白菜”、“毒膠囊”等重大食品藥品安全事故時有發生,安全保障深層次問題尚未有效解決。四是泥石流、臺風、洪澇干旱等自然災害頻發并發,社會監測預警機制、應急體系、防災救災體系等建設管理仍有待加強。
面對新形勢下這些深刻的社會變化,筆者認為當前階段關鍵應按照“最大限度激發社會創造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諧因素、最大限度減少不和諧因素”的中央要求,從本著處理好人民內部矛盾的角度出發,逐步樹立社會共同治理的正確理念,應用“強民主、提效率、保安全、優結構、重改革”15字“綜合管理療法”,著力改進完善地方社會管理。
——以強化民主法治為保障,著力提升社會公平正義。一是加快推進民主法制建設。完善地方立法計劃,全面加強地方社會管理立法和司法,深入推進地方司法體制和工作機制改革,強化人大的法律監督和政協的民主監督,不斷形成有法可依、依法管理的法治化社會管理格局。二是著力構建群眾權益維護機制。從滿足群眾利益訴求的角度出發,不斷健全人民調解、司法調解、行政調解、仲裁等“大調解”工作體系,推行重大事項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制度,加強和改進信訪制度,建立完善群眾權益維護機制。三是積極強化社會誠信建設。重視和支持社會輿論監督,健全社會輿情匯集和反映機制,依法保障公民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重點強化“誠信政府”建設。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
——以提升服務管理為手段,著力提高社會運行效率。一是大力促進社會組織發展。重點降低社會組織準入門檻,改變目前社會組織的登記管理和雙重領導管理體制,大力培育發展地方各類社會組織,強化對社會組織的放權建設。二是強化流動人口和特殊人群服務。制定完善流動人口凈流入地居住登記制度,建立完善流動人口服務管理機構,深化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設,逐步消除人口歧視、人口流動的制度政策障礙,建立適應人口流動的“一盤棋”管理機制。建立完善特殊人群(服刑在教、刑滿釋放等)常態化幫教管控機制,積極做好特殊人群幫扶服務工作。三是完善虛擬網絡社會管理。建立健全省縣互聯網管理統籌協調機制,強化政務信息公開,倡導建立領導干部“網絡問政”制度,構建民主民生互動平臺。克服網絡消極影響,加強信息網絡安全管理,依法打擊網絡犯罪,警惕將網絡依法管理變成網絡管制、網絡壓制。
——以保障公共安全為重點,著力建設社會穩定大局。一是加強食品藥品和安全生產管理。深化食品藥品監督管理機制改革,設立食品安全委員會常設機構,完善食品藥品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建立完善食品藥品質量安全追溯、召回、市場準入和退出制度。嚴格安全生產許可,健全安全生產監管體制,進一步落實企業主體責任,強化基層安全建設。二是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依法打擊各種刑事犯罪活動,深入推進“打黑除惡”專項斗爭,全面推進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三是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治理。監督實施重點區域、流域污染防治規劃,強化各級應對突發環境事件和重大生物災害的防控能力。啟動地方環境稅改革試點,進一步完善生態環境補償機制。
——以優化社會結構為根本,著力推進社會協調發展。一是著力優化收入分配結構。積極完善初次分配調節機制,落實農民的土地財產權利,切實提高中低收入者收入,進一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加強就業培訓和援助,強化政府促進就業職能,健全就業、失業預測預警和監控分析制度。二是著力優化城鄉區域結構。加快推進統籌城鄉配套改革,加快推進農村土地等要素流轉改革,推進城鄉公共資源統籌配置。積極促進農村就業援助、養老、醫療、住房等社會保障,積極促進低收入群體增收、低收入農戶奔小康。三是著力優化人口結構。鼓勵中小城市和小城鎮放寬落戶條件,積極推進農民工市民化和外來人口本地化。制定實施應對人口老齡化戰略,建立財力與社會保障支出相適應的老齡事業管理體制。
——以深化改革創新為取向,著力促進和諧社會構建。一是加強基層政權建設。深化基層社會管理機制改革,大力推進基層服務與管理信息化,積極推進社會管理創新綜合試點,創新適應新時期的社會管理體制機制。二是優化縣級政府管理職能。加大對地方基層的社會管理分權力度,加強省級政府社會監管職能,鼓勵指導縣市制定實施中長期社會建設發展規劃,進一步明確中央、省與縣市的管理事權、財權、決策權等。三是優化完善社會管理領導體制。強化中央頂層設計,優化行政層級管理,組建地方各級社會建設工作委員會,建立健全社會管理組織領導機構。
完善社會管理是一項系統工程。社會管理與政府的經濟管理、市場監管等均存在較強的相關關系,尤其是社會管理與公共服務,兩者相輔相成,密不可分。正是由于當前社會保障、公共服務體制的碎片化,很大程度上導致了地方社會及其結構的碎片化。在強調地方政府管理職能的同時,中央應與地方密切合作,加快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提升公共服務水平,紓緩地方社會管理壓力,提高社會管理效率,從而優化各地社會管理。
地方應進一步優化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民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著力發揮社會組織和公民作用,逐步從以政府為本位的社會管理模式過渡到以社會為本位的社會管理模式,實現從“大政府小社會”向“小政府大社會”轉變、從政府管理向社會共同管理轉變、從強制性秩序向自發性秩序轉變、從他治他律向自治自律轉變,從而切實減輕基層政府社會維穩壓力,不斷提高社會自我治理、自我修復和自我服務的能力。
浙江省發展和改革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