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羊灘
到底該怎樣祛除“中國式煩惱”
文/黃羊灘
治本之策依然在于切實實現權利平等,讓全體國民能夠在自己的國土上自由走動
生活在當下,大抵每個人都有這樣那樣的煩惱。有些煩惱能夠說出來,并獲得共鳴;有些卻只能憋在心里,發酵,折磨自己,或者舉身一躍,萬事皆休。
以前者為例,據搜狐、華聲在線披露,一對浙江夫妻在廣州創業,孩子該上小學了。雖然他們一直在交教育附加費,但孩子上學還是頗費腦筋。他們選了四所學校去報名,一家說他們沒交社保,直接拒絕;另一家要求在學區有房產;托關系找到能接收的,需要贊助6萬元。想想孩子未來高考要回原籍,夫妻倆無奈,放棄創業回老家。戶口、房產、社保像冰冷的大山,阻擋著這個家庭在城市追求幸福之路。
這些煩惱,都可籠統歸結為“中國式煩惱”。即此時此地作用于此身的難題、困擾以及焦慮,冠以“中國式”,不過是強調其專有屬性而已。
這幾個月來,浙江那對夫妻在打拼了4年的廣州城里起早貪黑,四處奔波,只是為了找到孩子的一張課桌。這中間,有冷漠,有推拒,更多的卻是公事公辦的冷臉。沒有戶口、沒有社保、沒有住房……一連串的“沒有”,導致了最后的“沒有機會”。對于他們這樣的外來創業者而言,九年制義務教育似近卻遠。在所謂的地方性規定、程序面前,公民的權利卑微而脆弱。
這樣的事情似乎每天都在城市里面發生。學校就在那里,設施先進,老師們都洋溢著迎新的笑臉,可是,還有那么多孩子無緣這樣的笑臉,斯人獨憔悴。那么,該如何紓解危局,祛除這種種“中國式煩惱”?
通常的辦法是贖買。也就是浙江那對夫婦最后也是唯一的解決之道,支付6萬元贊助費,即可暫時抹平外來人口與當地人之間的教育權利鴻溝,得到一張平穩的書桌。事實上,很多人都是這樣解決難題的。而在緊張的教育資源爭奪戰中,外地人是這樣,本地人也概莫能外,區別只在于費用數額的多寡。一所“好”幼兒園、一所“好”小學,往往需要用錢來贖門檻,不然,只能遠遠望著。
還有一個法子則是找關系。盡管找關系同樣花錢,但是花錢卻是需要資格的。浙江那對夫妻6萬元的贊助費,也是在找了關系的前提下給出的額度。這樣的灰色資金流動,每年都在一個個城市里涌動。當事者盡管不甚情愿,卻也無奈。總有一種說法在指責中國人習慣、甚至縱容種種潛規則亂象,殊不知,這樣的說法實在輕巧,站著說話不腰疼。非身在局中,不可能有那種真切的感受。
凡此種種,實在令人無語。什么時候,原本是提供公共服務的公共部門竟然淪落到如此境地,一方面在不斷推拒民眾,人為地制造權利不平等,增添本不必有的煩惱;另一方面,卻又在悍然濫用公共資源設租尋租,滿足一部分人的欲望。而源自民間自發的紓解之策,不僅不能改變這種現狀,反而會加劇這種嚴重的傾斜,從而使得城市一些稀缺公共資源離公眾越來越遠。
治本之策依然在于切實實現權利平等,讓全體國民能夠在自己的國土上自由走動。僅僅是開放戶口、降低進入城市的門檻還遠遠不夠,必須祛除附著于戶口之上的公共資源的門檻。這樣,才有可能實現真正的平等,祛除形形色色的“中國式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