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個最大的亞洲國家存在著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關系,相互依賴和存在
從今年4月份開始,“釣魚島”三個字一直受到國人的密切關注。日本方面的多次提案購島行徑以及中方的嚴正交涉來來往往,始終擋不住日本方面于9月11日舉行內閣會議,正式決議購買釣魚島本島、北小島、南小島,將其“收歸國有”,中日關系全面陷入僵局。
購島事件猶如地震般引起連鎖反應,中日商貿經濟戰率先展開。據有關統計,北、上、廣三地日系彩電8月銷售額與上月相比出現了大幅下跌,其中,東芝下降40.31%,三洋下降44.32%,松下下降23.41%,夏普下降21.06%;日系車略顯頹勢,8月日系車銷量下降2%,而德系、美系、韓系和法系分別增長25.3%、21.2%、12.8%和4.1%;旅游方面,各地游客開始紛紛退團,取消近期赴日本旅游計劃。
在日本正式提交國有化釣魚島提案之后,國內爆發了多地大規模反日游行,號召“抵制日貨”,這一政治事件進一步影響了中日經貿往來。國內部分日資企業停產停業,原有的日企投資計劃擱置,中日友好往來遇冷。受此影響,10月15日開幕的被稱作外貿“晴雨表”的第112屆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簡稱“廣交會”)遭遇前所未有的慘淡……
而隨著這一場經貿拉鋸戰的開始,雙方越來越清楚地看到各自的損失,如今已處在一個騎虎難下的尷尬局面。
一方面,國內宣稱“人損一千,自損八百”,中日之間發生經濟戰,日本損失要遠大于中國。原因有三,一是中國自2007年起成為日本最大的貿易國。根據日本貿易振興機構發表的統計數據,今年上半年,日本自中國進口913億美元,創歷史新高,進出口合計為1650億美元,同比增1.1%。二是中國持有大量日本國債。日本財務省、日本中央銀行公布的國際收支統計顯示,中國持有的日本國債(包括短期國債)額正急速擴大,截至2011年底持有額達史上最高的18萬億日元,較上年增長71%,2010年超越美英成為日本國債的最大持有國。三是日本貿易對中國的依存度在20%左右,呈上升趨勢;中國對日依存度只有7%左右,為下降趨勢。中日經貿戰的持續必將沉重打擊日本就業、金融、股市等方方面面。
另一方面,更客觀地看,中國對日本這場經貿戰,其損失可能大于日本。一是日本經濟高度發達的工業體系難以被打擊,自身具有較強的系統性和獨立性。二是中國作為承接日企產業轉移的加工工廠地位正在被東南亞等國替代,而政治因素以及民眾抵制情緒勢必會加速這一轉移進程,這將給中國經濟邁出困境加大難度。三是抵制日貨很大程度上是在抵制由中國人和中國企業生產的產品,損失的也是中國企業的自身利潤和工人的勞動所得。四是從雙方貿易的品類來看,日本出口中國的貨品中,中高端及高科技產品較多;相反,中國出口日本的產品中,中低端產品比例較大,在國際市場上,中國面臨著更多的競爭者。
事實上,更多人清楚地認識到,這是一場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爭端。這兩個最大的亞洲國家存在著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關系,相互依賴和存在。對于日本而言,中國這么一個廣闊的原材料市場和消費市場是難以拋棄的;對于中國來說,一個發達的技術先進的友好鄰邦才是真正需要的。接下來的問題,就是如何化解這“尷尬”局面,擱置爭議,攜手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