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金詩南
調研表明,居家養老模式符合實際,滿意率達到86.4%;機構養老也為無暇照顧老人的子女提供了為老人盡孝的另一種選擇
2010年底,杭州全市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116.88萬人,占總人口數的16.97%;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79.75萬人,占總人口數的11.58%。按國際標準,60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數超過10%或者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總數的7%,即認為該地區進入老齡化社會。按此標準,杭州已步入老齡化社會。筆者通過對杭州539名城鎮老人的一對一訪談及問卷調研,分析目前杭州城鎮老年人主要養老居住模式的現狀,探討存在問題,以期為解決杭州城鎮老齡化加劇背景下的老年居住問題提供依據和參考。
居住模式是指人們在一定時期內居住生活的行為方式,老年人居住模式是指老年人在養老時選擇或被選擇居住地點和生活方式的總和,主要包括居家養老模式、依托社區服務模式、機構養老模式等。居家養老模式是指老年人的養老是由自己或家庭其他成員來承擔的養老模式,一種形式是老人與其子女或其他親屬共同居住的家庭合居模式,另一種是老人單獨居住的老人獨居模式;依托社區服務模式是指老年人養老的居住方式是在自己的家庭,同時享受社區提供的養老設施和服務的養老形式;機構養老模式是指按月交納規定的費用,獲得專門為老年人提供護理、食宿、照料的各種福利院和敬老院的養老模式。本文對杭州城鎮老年人主要的居家養老模式和機構養老模式進行調研分析。
居住現狀。在539名受調查者中,有403位屬于居家養老。一是住房性質。住自己購買的商品房的有208人,占51.6%;住福利房、房改房、專用房的有105人,占26.1%;住子女、親戚的房子有72人,占17.9%;住廉租房、經濟適用房的有12人,占3.0%;租商品房住的有6人,占1.5%。二是居住形態。僅老年人夫妻同住的有210人,占52.1%;與配偶、兒子媳婦同住的有84人,占20.8%;獨居的有60人,占14.9%;與配偶、未婚子女同住的有31人,占7.7%;與配偶、女兒女婿同住的有18人,占4.5%。三是房屋類型。住多層公寓的為321人,占79.7%;住高層電梯公寓的64人,占15.9%;住排屋別墅的為12人,占3.0%;住其他類型的6人,占1.5%。四是房屋樓層。住在二——四層的老年人有170人,占42.2%;住五——七層的老年人有127人,占31.5%;住底層的老年人有61人,占15.1%;住八——十層的老年人有28人,占6.9%;住十層以上的有17人,占4.2%。五是居住面積。居住面積50-80㎡的有210人,占52.1%;居住面積81-110㎡的有105人,占26.1%;居住面積小于50㎡的有43人,占10.7%;居住面積111-140㎡的有30人,占7.4%;居住面積在140㎡以上的有15人,占3.7%。六是獨立臥室。調查中371名老年人有獨立臥室,占92.1%;32名老人沒有獨立臥室,占7.9%。
居住意愿與滿意度評價。一是調查發現,403位受調查者中,52.9%的老年人希望與子女住在同一社區或是相近社區,41.4%的老年人希望與子女同住一套房,只有5.7%的老年人希望與子女遠距離分開居住。二是403位受調查者中,對于居家養老模式,4.5%的老人表示非常滿意,12.4%的老人表示比較滿意,59.80%的老年人一般滿意,22.1%的老人表示不太滿意,1.2%的老人表示很不滿意。受調查老人的綜合滿意度為76.7%。
一是床位情況。杭州市民政局統計顯示,截止到2012年2月,杭州城區擁有各類養老機構40所,床位3964張。其中公辦養老機構(包括國家辦和街道辦)共31家,床位3164張;社會辦養老機構9家,床位數800張。
二是居住滿意度。在539名受調查者中,有136位屬于機構養老模式。在136位受調查者中,對機構養老模式非常滿意的有24人,占17.6%;比較滿意的有38人,占27.9%;一般滿意的有68人,占50%;不太滿意6人,占4.4%。受調查老人的綜合滿意度為95.6%。
家庭結構變化使家庭養老壓力增大。計劃生育政策實施后的獨生子女,紛紛達到婚配年齡,其父母也正逐步邁入老年階段,三代同堂家庭將出現一對夫妻贍養四位老人現象,而四世同堂家庭很可能出現一對夫妻贍養5-8位老人的現象。另外,由于就業競爭加劇和勞動力的正常流動,城市“空巢”老人日益增加,很多老人得不到應有的生活照料和情感慰藉。
家庭觀念的變化使家庭不和諧因素增加。社會轉型導致家庭重心出現變化,老人在家庭中絕對權威地位喪失。與此同時,傳統的倫理道德規范逐步退化,現代倫理道德規范又滯后于物質文明進程,出現了道德缺位現象,親子有余、敬老不足的家庭比較普遍。子女之間互相推諉養老責任導致老人在經濟上無保障,婆媳關系緊張導致老人在精神上失落無助,諸如此類的家庭矛盾和沖突在現代家庭養老中屢見不鮮。
養老設施的滯后使生活環境改善困難。老年人由于生理、心理和健康水平衰退,對生活環境的適應能力不斷降低。但是,在高速城鎮化的過程中,并沒有預先考慮即將到來的老齡社會的特點和要求。生活設施、道路交通、社區環境等公共設施,以及住宅小區、老齡服務設施和老人居室等不適應老年人需求的問題十分突出。
養老服務內涵不足使生活品質提升受限。如今城鎮老年人對養老服務的需求已不僅僅是家政服務與護理服務,對心理慰藉的需求越來越多。而目前杭州開展的居家養老服務還是以家政和護理為主,并且社區基礎設施功能也不完善,配套設施少,不能完全滿足老年人的需求。另一方面,居家養老服務的隊伍數量嚴重不足、專業化程度不高,難以提供高層次的服務。
床位總量不足、缺口大。此次539名調研對象中,選擇理想居住模式為養老機構的有62人,占總調研人數的11.5%。以此估算,2011年底杭州城鎮71.52萬老年人口中有8.23萬有居住養老機構的需求。而2012年杭州主城區養老機構床位僅有3964張,只能滿足杭州老年人4.8%的居住需求。隨著空巢家庭比例的上升,老年人對于養老機構和老年設施的需求將進一步上升。盡管杭州養老機構床位數在逐年增加,部分社會資本也正在投向銀發公寓的建設,但總體而言,養老機構床位的缺口仍十分巨大。
結構失衡、兩極分化嚴重。一方面,杭州老城區各類養老機構床位已遠遠不能滿足入住需求,如杭州市社會福利中心、市第二福利院等一些公辦的市區大型養老機構,基本都已住滿,并有大量人員登記排隊等候,呈現“一床難求”的局面。而另一方面,新城區、郊縣卻有大量的床位閑置,如余杭區自2003年以來陸續投入建設資金3322萬元,建成床位2197張,近三年入住率僅30%左右。而街道養老院,幾乎存在床位少、空間小、護理缺的共性問題,由于收入低、政府補貼少,資金不充裕,很難改善環境提供良好的養老服務,由此陷入惡性循環。
投入資金大、盈利困難。目前杭州規模最大的民辦養老機構金色年華老年公寓,2008年運營至今先后投入的3.5億元,除了居家式公寓收回一半投資外,基本入不敷出。同樣,由唯康出資建設的唯康老人養生文化公寓是上城區較大的老年公寓,現在每年基本虧損30萬元左右。杭州其他幾家民辦養老機構經營狀況也都不樂觀。
專業人才缺乏、管理服務層次較低。民政部門對養老機構護理人員配備的要求是,對于健康老人按6-7∶1配備,病患老人按2-3∶1配備。而目前杭州養老機構實際的人員配備情況是平均7.5∶1,有的甚至高達26∶1,人員配備遠低于民政部門要求。與此同時,護理人員工資較低,管理粗放,沒有職稱晉升體系,缺乏職業發展前景,人員流失率較高。目前大部分養老機構負責人年齡偏大、學歷較低,在老年人護理風險管理、分級護理管理、護理質量管理等方面缺乏一些客觀的評估工具和管理規范。
從世界范圍看,歐美各國社會福利制度、社會保障制度以及社會養老服務網絡健全,加上社會價值觀念的影響,老年人大多選擇獨居,同時借助社區服務與社會支持,共同保障老年人生活。而在中國,受傳統儒家文化的影響,社會倡導的“孝道”要求子女給予老年人更多的關愛,倡導兩代、三代人和諧相處,養老模式以居家養老為主。調研結果表明,居家養老模式符合中國實際。數據表明,老年人的住房擁有率達到有77.6%,居住面積高于50㎡的達到89.3%,有獨立居室的達到92.1%,希望與子女同住或者臨近居住的達94.3%,居家養老滿意率達到86.4%。但調查數據也表明,79.7%的老年人居住多層公寓,31.5%的人居住在5-7層,顯然對老年人的生活造成一定不便。同時還存在5.7%的老年人希望遠離子女單獨居住,對居家居住不滿意的仍有13.6%。這些都需要通過加強家庭文化建設、改善居住環境、提高養老服務水平等途徑加以解決。
與此同時,機構養老也為無暇照顧老人的子女提供了為老人盡孝的另一種選擇,也為部分老年人提供了符合自身需要的選擇機會。針對選擇機構養老的老年人的調研表明,對機構養老表示不滿意的僅為4.4%,表明機構養老不失為居家養老模式的重要補充。但調研中也發現,機構養老模式存在床位缺口大、區域分布不平衡、民辦養老機構盈利困難、公辦養老機構運營艱難、專業人才匱乏等問題,需要通過加大政府對公益養老事業的投入力度、為民營資本流入養老事業提供政策扶持、引導社會力量加大對養老事業的支持、重視專業化養老服務人才隊伍建設、完善社會養老保障體系建設等途徑加以化解。
此外,根據各國經驗與趨勢,養老居住模式還需要在以下三個方面加以改進,一是更加關注老年人的情感需求,提倡老年人居住在自己熟悉的環境中;二是進一步發揮社區的養老服務功能,使老年人在熟悉的環境中享受到更為細致的照顧;三是促進養老機構的社會化,減輕家庭的養老負擔,為各種養老項目的進行和養老活動的開展提供人力和財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