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麗水市發改委綜合體改處
山區窮在“山”,但是低丘緩坡資源和后備用地資源豐富,可以開發為農業綜合開發用地和非農建設用地;山區窮在“閉塞”,但“原生態”的旅游資源保存完整,發展生態旅游業潛力很大;山區窮在“分散”,但集聚發展的空間也很大。在浙江海洋經濟示范區上升為國家戰略舉措后,浙江省、麗水市都把目光轉向山區。7月,浙江省委、省政府出臺了《關于加快山區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發布了《浙江省山區經濟發展規劃(2012-2017)》,批準在麗水、衢州、湖州三個山區市設立省級試驗區。
近年來,麗水市立足于欠發達山區和生態屏障地區的市情實際,緊緊圍繞生態文明建設總戰略,大力推進林權體制改革,截至今年8月底,全市發放林權抵押貸款余額28.3億元,居全省首位,不良貸款率僅為0.2%;大力推進農民異地轉移,2008年至今年8月,已整村搬遷1227個村5.8萬人,農民異地轉移3.15萬戶10.7萬人;大力推進危舊房改造為主要內容的宅基地置換改革,截至今年8月底,全市累計實施農村危舊房改造14.73萬戶,實施舊村改造村570個。
今年7月,浙江省政府批復同意麗水山區科學發展綜合改革試驗區總體方案,麗水將通過體制機制創新,實現麗水“綠色崛起、科學跨越”。重點是完善生態產業發展機制,建立以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現代服務業及生態休閑旅游養生(養老)業為主體的高效生態產業體系;完善要素保障機制,著力推進低丘緩坡開發利用試點,推進農村金融改革試點,創新人才培養、引進、使用機制;健全開放合作發展機制,深化山海協作機制,創新山區幫扶開發長效機制,增強山區合作發展、借力發展能力。試驗區將著力推進“四大改革試點”。
——推進低丘緩坡開發利用試點。國土資源部將麗水列為全國首批低丘緩坡開發利用試點,四年給予麗水5.6萬畝的低丘緩坡開發規模,在全國率先探索“臺地產業、坡地村鎮”的低丘緩坡開發利用新模式。到目前已完成土地征收1.6萬畝,辦理林地征(占)用手續2.3萬畝,完成場地平整7000畝。規劃總面積達42.7平方公里的浙江麗縉五金科技產業園區(籌)已開工建設。
——推進農村金融改革試點。央行、浙江省人民政府聯合印發《關于在浙江省麗水市開展農村金融改革試點工作的通知》。麗水將以“行省共建”模式為有效抓手,開展農村金融組織、產品和服務創新,積極穩妥地推進重大政策突破。推進林權抵押貸款、農村信用體系建設、銀行卡助農取款服務等金融支農工作。探索建立農村物權集中登記服務體系,啟動“中小企業融資服務中心”和“民間借貸管理服務中心”建設,探索設立創業風險投資引導基金,推進全國保險服務民生示范區建設。
——推進扶貧開發改革試驗。去年11月,國務院扶貧辦聽取麗水工作匯報,今年8月,省農村改革試驗區工作聯席會議專題審議并原則通過麗水市的扶貧開發改革試驗方案。《方案》提出“一主線三配套”為主要內容的扶貧開發綜合改革試驗,即把促進農村人口向中心城鎮和中心村集聚作為扶貧開發的主線,配套推進戶籍制度、農村產權制度、異地轉移農民安居樂業保障機制改革創新。通過申報設立扶貧開發改革試驗區,有望在扶貧開發政策和體制方面取得一系列突破。
——推進生態經濟創新發展綜合配套改革試點。2010年,浙江省確定以生態經濟創新發展作為全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綜合配套改革在麗水的試點主題,改革試點著重在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和環境管理生態上著力,重點是推進生態環境保護機制創新,更加重視規劃環評和項目環評,建立了建設項目前期呈報工作制度,深化資源要素市場化改革;構建低碳經濟發展機制,發布實施《麗水市低碳經濟行動計劃》,探索開展污染物排污權交易和有償使用試點相關工作;推進生態產業培育提升機制創新,建立健全“四區”(現代農業園區、生態工業園區、服務業集聚區和生態休閑旅游景區)發展機制以及生態休閑養生(養老)產業發展機制,著力打造“秀山麗水,養生福地”區域品牌。
為更加有效地推進試驗區建設,麗水市對《總體方案》的工作任務進行了分解,制定了《2012-2017年工作任務分解方案》和《2012-2013年重點工作實施計劃》。建立健全分類分級的考核指標體系,制定實施生態文明建設指標體系及考核辦法,對全市9個縣(市、區)完成目標情況分階段進行監測,列入各級黨委政府干部政績考核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