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徐劍峰
(作者為浙江省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不久前,國務院批準設立溫州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并明確了“十二項主要任務”。溫州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已成為浙江省第四大國家戰略,為溫州經濟以至浙江經濟的改革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
溫州金融綜合改革的目的在于解決民間資金過多、投資出路難找,而中小企業多、融資難的“兩多兩難”問題。更長遠的目的在于深化金融體制改革與經濟體制變革,促進經濟轉型發展與結構升級。這次溫州金融綜合改革的核心是對民間資本開放金融業,“十二項主要任務”具體包括建立民間金融監管機制等五個方面:
——民間金融的開放與監管機制創新:第一條,規范發展民間融資。制定規范民間融資的管理辦法,建立民間融資備案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民間融資監測體系。第十條,加強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推進政務誠信、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和司法公信建設,推動小微企業和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加強信用市場監管。第十一條,完善地方金融管理體制,防止出現監管真空,防范系統性風險和區域性風險。建立金融業綜合統計制度,加強監測預警。第十二條,建立金融綜合改革風險防范機制。清晰界定地方金融管理的職責邊界,強化和落實地方政府處置金融風險和維護地方金融穩定的責任。
——金融組織創新:第二條,加快發展新型金融組織。鼓勵和支持民間資金參與地方金融機構改革,依法發起設立或參股村鎮銀行、貸款公司、農村資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組織。符合條件的小額貸款公司可改制為村鎮銀行。第三條,發展專業資產管理機構。引導民間資金依法設立創業投資企業、股權投資企業及相關投資管理機構。第五條,深化地方金融機構改革。鼓勵國有銀行和股份制銀行在符合條件的前提下設立小企業信貸專營機構。支持金融租賃公司等非銀行金融機構開展業務。推進農村合作金融機構股份制改造。
——金融工具或產品創新:第六條,創新發展面向小微企業和“三農”的金融產品與服務,探索建立多層次金融服務體系。鼓勵溫州轄區內各銀行機構加大對小微企業的信貸支持。支持發展面向小微企業和“三農”的融資租賃企業。建立小微企業融資綜合服務中心。第八條,積極發展各類債券產品。推動更多企業尤其是小微企業通過債券市場融資。建立健全小微企業再擔保體系。第九條,拓寬保險服務領域,創新發展服務于專業市場和產業集群的保險產品,鼓勵和支持商業保險參與社會保障體系建設。
——市場改革創新:第七條,培育發展地方資本市場。依法合規開展非上市公司股份轉讓及技術、文化等產權交易。
——開放個人對外直接投資:第四條即是研究開展個人境外直接投資試點,探索建立規范便捷的直接投資渠道。
由于目前一些客觀條件的限制,作為金融市場化的重要標志之一——“利率市場化”與“開放商業城市銀行”沒有納入本次改革范疇。而上述五個方面涵蓋了從產品、機構、市場、監管、對外開放各個方面,屬于全國首發試驗地,具有綜合性與創新性兩大特點。
溫州金融綜合改革是我國一場創新型的、深層次的一次改革試驗,它對溫州本地的金融業發展、產業結構升級、實體經濟提升都有著積極的意義。
——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長期以來,以現代銀行業為主的合法、規范的正規金融,和以臺會、互助會、民間借貸為主的灰色的傳統資金市場二元并存的結構,是溫州金融的一大特色。這種二元金融結構與當地民營經濟的發展相輔相成,特別在溫州經濟起飛之初民間金融對實體經濟特別是對個私小微企業的創業發展起到了重要的資本支持。但是,民間金融運作不規范,融資借貸普遍沒有擔保和抵押物,主要憑借建立在血緣、親緣、地緣關系上的個人信用來維系,由于其不合法性,主要在民間地下運作,因而不時產生臺會倒閉、借貸鏈條斷裂等風波,影響溫州經濟的穩定發展。尤其是近年來,伴隨著實體經濟經營環境的惡化,虛擬經濟過度擴張,民間融資規模迅速擴大,溫州民間金融風險日益突顯,對經濟社會的沖擊越來越大。
《十二條》規定,民間資本可以依法發起設立或參股村鎮銀行、貸款公司、農村資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組織;符合條件的小額貸款公司可改制為村鎮銀行;培育發展地方資本市場,依法合規開展非上市公司股份轉讓及技術、文化等產權交易;研究開展個人境外直接投資試點等。這些內容的綜合效應是國務院為溫州開拓出一條化解民間資本投資難、民營企業融資難的新路。金融改革的中心是民間金融的陽光化、規范化與法制化,這為溫州豐富的民間資本提供合法、規范、穩定的投資渠道,直接金融交易和間接金融交易都可以進行試驗性運作。這可以為溫州中小企業融資搭建快捷高效的交易平臺,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引導民間資金流向實體經濟,進而重建民間信用、完成溫州經濟的產業升級換代重任。
——引導溫州地區整個資源的有效配置。金融市場是全社會資源配置的總指揮棒,通過規范的金融機構與合法的工具、市場,在產業政策的配合下,可以引導資金流向效益高的領域,如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先進設備制造等新興產業,從而促進溫州地區產業升級與轉型。
——拓寬老百姓的投融資渠道。民間金融的開放,可以為溫州充裕的民間資金找到正當合理的出路,如小額貸款公司、創業投資、股權投資、股權文化與技術產權的交易,為民間資本提供了更多的投資渠道,有利于提高居民財產性收益與投資性收益,對實現“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同步”有著積極的意義。
——促進本地金融業的發展與升級。引導溫州民間融資規范發展,可為溫州企業與個人提供新的投資與創業平臺,吸納眾多資金與就業人員,促進金融服務業大發展,為溫州經濟創造新的亮點與增長點,有利于溫州經濟持續發展。
——為浙江與全國金融改革與經濟深層次改革提供樣本與示范。溫州金融綜合改革試驗,不僅是溫州的改革大事,也是浙江省委、省政府列明的全省重大改革工作。浙江省委、省政府和溫州市委、市政府分別建立了省市兩級溫州金融綜合改革領導小組,兩級政府主要領導分別擔任這個機構的“一把手”,直接部署、指揮溫州金融綜合改革,其影響面直接擴展到全省。溫州金融改革更為全國金融改革提供樣本示范。這項改革的背后蘊含著國務院對溫州金融改革期寄希望:通過溫州的改革試驗,探索與積累經驗,為今后全國的金融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鑒和示范,對浙江省以至全國都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溫州金融綜合改革對溫州本地經濟,乃至浙江與全國的金融改革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但由于其改革試驗性以及一些客觀條件的制約,短期內的影響還不能過高預期,同時也存在著一些潛在的風險,需要從方案設計、風險監管防范、政策引導等方面來綜合推進。
一是金融綜合改革創新,需要穩步有序推進。溫州金融改革是涵蓋民間資本進入村鎮銀行、貸款公司、創業投資、股權投資、資產管理機構、債券融資、股權文化技術的產權交易、個人對外直接投資等多個方面的綜合性改革,涉及到新生的民間金融與現有的金融體系的關系重建,對溫州整個經濟社會有著深遠的影響。另一方面,它在我國又是一次前無先例的創新型試驗。在改革試驗過程中,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甚至可能會遭遇風險。因而需要首先理順經濟發展與金融發展的關系、地方政府與金融市場的關系,需要事先制定一攬子方案、有整體的計劃與步驟安排,從而有序、高效率地展開。爭取在5年左右的時間內,基本上建立起較為穩定的民間金融體系,并與現有的金融體系融合,形成穩定的多元化金融體系。其次,圍繞十二項主要任務,需要制定實施細則及其時間表,從易到難,逐步推開,并且能在改革進程中,不斷總結經驗教訓。
二是防范金融風險。在改革之初,要防止民間資本蜂涌向金融業,在實體經濟需求難以有效提升的條件下,這將不可避免地導致虛擬經濟再起,而抵押貸款、股權投資與交易、信用擔保與保險在監管不到位的情況下,非常容易出現虛擬化與泡沫化,民間資本就會出現“炒錢”的自我循環。與此同時,民間金融的過熱將使相關部門監控難度加大。如果民間金融的基礎——實體經濟一旦出現問題,將引起整個民間金融產業鏈的斷裂,引發地區性的金融危機,對整個經濟造成重創。
三是引導民間資本流入實體經濟。近些年,由于市場競爭激烈與勞動力、土地、資源等要素價格不斷上漲,溫州地區以傳統制造業為代表的實體經濟面臨著滑坡的威脅,傳統產業的盈利水平難以承受目前借貸資本的價格成本,其高風險性決定了金融資本進入實體經濟心有余悸,而逐利性更加明顯的民間金融資本對此將更加敏感,有可能出現大量民間金融業逃避小微企業與實體經濟。如果不從政策上予以引導,民間金融改革創新的結果反而事與愿違。可以說,只有通過讓農民合法住宅、承包土地的融資抵押合法化,對村鎮銀行實行較低的存款準備金比例標準、減免微小企業的稅收與民間金融業的稅收、鼓勵民間資本投向戰略性新興產業,嚴格監控民間資本流向、限制股權過度交易炒作等,才能有效引導民間資本的流向,有效緩解小微企業融資難、促進實體經濟的轉型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