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祖輝
(作者為浙江省政府咨詢委員、浙江大學中國農村發展研究院院長)
改革開放以來,浙江山區在資源環境保護、百姓脫貧、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特色產業發展等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山區經濟社會發生了深刻變化。但是,與發達的沿海平原地區相比,尤其是按照傳統的區域發展指標衡量,山區在工業化、城市化、經濟總量、人均收入以及基礎設施和社會公共體系等方面,還存在明顯差距。與此同時,在經濟轉型和可持續發展的新形勢與新背景下,山區在資源環境、綠色產業、人力資源等方面的發展潛力巨大。在新形勢新背景下,如何既實現山區轉型發展和跨越式發展,又確保山區資源環境開發利用的可持續性,形成山區發展基本共識是重要前提。
山區的發展條件今非昔比。目前的浙江山區已經解決溫飽問題,山區人民生存已不再依賴山林砍伐,這使得山區的生態環境與林相景觀大為改觀,而多年來政府對山區基礎設施的不斷投入,又使得山區的交通通訊等條件大為改善。這些變化將為山區的開放發展與轉型發展提供嶄新的發展平臺。
山區的比較優勢日趨顯現。很顯然,隨著我國沿海發達地區資源短缺的加劇、環境壓力的加大,要素價格的上升,區域經濟發展的比較優勢已經發生重大變化。過去沿海發達地區在信息、交通、土地、勞力、市場等方面的比較優勢在逐漸喪失,正面臨著產業轉型與轉移的變革,相比而言,山區在要素價格、資源環境等方面的比較優勢卻日趨凸顯。與此同時,與國內其他地區的山區相比,浙江山區緊鄰我國經濟最發達的長三角地區,這一獨特的山區區位比較優勢,具有獨占性和不可估量的發展潛力。山區這一比較優勢的顯現,將為山區的持續發展和科學跨越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山區的后發優勢蓄勢待發。如果說過去30年沿海地區的快速發展與它的先發優勢有關,那么未來山區的快速發展將與它的后發優勢相關。浙江山區的后發優勢集中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豐富的生態資源和優良的生態環境。這一優勢及其價值,在其它地區生態資源普遍短缺、生態環境普遍遭受破壞的情況下,已愈來愈顯示出來。二是廣闊的發展空間和多元的市場需求。浙江山區面積占陸域70%,盡管其中有不少區域是禁止或限制開發區,但仍有大量的空間,尤其是大量的地低丘緩坡帶,可供開發利用。此外,山區豐富多樣、安全優質的山林產品,景觀別致、綠色健康的休閑旅游,環境優美、價格適中的養生房產,對于經濟相對發達的浙江省和長三角地區乃至國外的消費者,具有極大的吸引力,市場需求前景極佳。
總之,無論從山區目前的發展環境看,還是從山區的比較優勢和后發優勢看,山區絕不是我們發展的“包袱”,而是實實在在的“寶貝”。山區的青山綠水就是山區的金山銀山。
可持續發展的本質是科學發展,目的是持續發展、永續發展。資源環境狀況是可持續發展的前提條件,經濟社會發展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目的。就山區而言,可持續發展無疑應該做到山區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的有機統一,并且相互促進。因為很顯然,如果山區僅僅是承擔生態環境保護的職能,山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將難以如愿,但如果山區的發展不建立在生態環境保護的基礎上,那么山區的發展很可能是短期的,是不可持續的。
實踐中,已有不少把山區環境保護與開發利用有機統一起來,并且相互促進的成功案例。從這些成功的案例中可以發現:科學的山區發展觀和考核體系是山區環境保護與開發利用能否有機統一,并且相互促進的重要關鍵;激勵約束相容的資源產權制度和合理的開發利用規劃是兩者有機統一,并且相互促進的基本保障;生態保護有償化,生態需求多元化,生態產品優質化和高值化是兩者有機統一,并且相互促進的有效途徑。
無論從山區目前的發展環境看,還是從山區的比較優勢和后發優勢看,山區絕不是我們發展的“包袱”,而是實實在在的“寶貝”
山區是人類之源,是生態之源,是革命之源。山區是我們的大氧吧、大水源、大屏障和大花園。隨著我國城鄉居民對優質安全食品、健康生態休閑需求的不斷增強,能夠同時滿足這兩大類需求的資源在其它地區已經幾乎不復存在,只有在資源環境得到有效保護的山區才存在這樣的資源,這是一種極為寶貴與稀缺的資源。因此,只要堅持科學發展、綠色發展和體制機制創新,山區就完全可以避免沿海一些地區在發展過程中“先污染后治理、邊污染邊治理”的發展老路,就完全有可能依托山區自身獨特的生態資源稟賦優勢,走出一條綠色發展、生態富民和科學跨域的發展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