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發展道路從來就是不平坦的,當前狀況只不過是一種階段性困難,深深根植于浙江土壤之中的深厚活力,是我們長期可持續發展的最基本因素
浙江草根經濟遭遇嚴重的瓶頸制約。今年一二月份,浙江經濟成績單不堪卒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僅2.9%,比全國平均低8.5個百分點,僅居全國倒數第二位,其他數據也不甚理想。
浙江經濟增長正處于從未有過的歷史性低位。改革開放以來,浙江只有兩個月度的增長狀況與今年類似。1990年因受上年政治風波影響,一二月份工業同比負增長;2009年因受全球金融危機影響,一二月份工業比上年同期下降8.2%。不過,與歷史狀況相比,當前嚴重性不僅跌入全國末位,且速度與全國平均水平具有大幅落差。深入分析可以發現,浙江草根經濟正在遭遇“四剪齊發”的瓶頸制約。
一是素質性制約。當浙江的草莽英雄們開始創業的時候,他們不僅口袋里沒錢,而且腦袋里缺少文化知識。前些天,在一個浙商座談會上,原新華社浙江分社名記者胡宏偉說,他早年認識的溫州那些老板,大都文化很低,有些甚至是文盲。第二次全國經濟普查數據表明,浙江企業從業人員中,大專以上職工僅占15.6%,比全國平均低6.7個百分點,為全國最低。因創業初期技術門檻很低,所以低素質不一定是問題。現在就不一樣了,企業要做大,就必須調整產業結構;企業要做強,管理就要精準化;競爭力要持久,就必須不斷地推進技術進步。所以,浙江經濟越發展,草根創業的素質性制約就越嚴重。
二是結構性制約。浙江產業結構存在著非常嚴重的“三十年如一日”狀況,標志性的是紡織業長期坐大。1985年,浙江與江蘇上海以及全國一樣,紡織業產值比重居工業首位,30多年過去了,上海紡織業早就不見了蹤影,江蘇紡織業產值也落到了工業的第7位,全國紡織業亦僅居工業第11位,可是浙江紡織業仍居各鰲頭。2010年浙江食品紡織服裝等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比重,高達25.8%,比全國平均高7.7個百分點。更嚴重的是受持續的投資低增長和出口下滑影響,今年1至2月份,全國紡織業同比增長14.1%,浙江紡織業僅增長4.0%,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正在拖累浙江經濟。
三是要素性制約。浙江各地正在鬧“地荒”,一般的大縣一年僅1000多畝建設用地,小縣甚至只有數百畝,一些地方空有好項目而難以“落地”;勞動力價格快速上升,近幾年農民工工資正以兩位數的速度提高;貨幣緊縮也在這個時候火上加油,貸款難、利率高,幾乎逼得一些小微企業無路可走。更嚴重的是經濟下行激發了原本“潛伏”著的民間信用危機,更給了浙江經濟以沉重一擊。浙江大量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特點是粗放增長,可以說是“用工大王”,用地也比較粗放,這些狀況顯然是難以持續的。
四是制度性制約。改革開放30余年,浙江最大特點就是活力很強,所以盡管不同時期都會有不同的制約,然而大致都能“年年難過年年過”。但是現在情況就不一樣了,這幾年經濟體制出現了一定程度的倒退,社會體制改革進展也不快。且由于應對全球金融危機的4萬億元投資向國有企業傾斜等原因,導致國企日子普遍好過。所以,一方面是浙江改革領先優勢弱化,難以抵消前述素質性、結構性和要素性制約;另一方面是大環境不利于浙江民營經濟,甚至可以說是出現了制度劣勢。
我們當前最重要的是要內心堅強。浙江發展道路從來就是不平坦的,當前狀況只不過是一種階段性困難,深深根植于浙江土壤之中的深厚活力,是我們長期可持續發展的最基本因素。我們還是得按照市場化改革的道路繼續往前走,不怨天憂人,不驚慌失措,不動作變形。解放思想,積極推出對全局有重大推動作用的改革舉措,提振信心,優化環境,重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