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張漢東
(作者為浙江省國際經濟貿易研究中心主任)
一季度浙江外貿低開穩走,是短期因素使然,還是反應長期趨勢?筆者認為,浙江外貿正在艱難爬坡,當前外貿出口面臨的問題,既有外患,更有內憂,是典型的轉型期陣痛,是一種“成長的煩惱”。邁過這道坎,浙江外貿將再上一個臺階,在更高水平上獲得更大發展,否則可能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窘境,進入較長的低迷期。
3月份的數據是全年經濟形勢的重要風向標,各方莫不翹首以盼,外貿出口尤其如此。剛剛新鮮出爐的中國外貿數據顯示,3月份進出口同比增長7.1%,達3259.7億美元,其中出口增長8.9%,達1656.6億美元。進口增長5.3%,達1603.1億美元。前三個月我國外貿進出口達8593.7億美元,同比增7.3%。其中,出口4300.2億美元,增長7.6%;進口4293.5億美元,增長6.9%;累計貿易順差為6.7億美元。
杭州海關的數據顯示,3月份浙江省實現外貿進出口總值261.7億美元,同比增長8.5%,高于全國平均增速1.4個百分點;其中出口178.5億美元,同比增長12.7%,高于全國平均增速3.8個百分點;進口83.2億美元,同比增長0.3%,低于全國平均增速5個百分點。一季度浙江省實現外貿進出口總值699.5億美元,居全國各省市第5位,比去年同期增長5.2%,低于全國平均增速2.1個百分點。其中,一季度浙江省出口473.4億美元,同比增長6.1%,低于全國平均增速1.6個百分點,出口值居全國各省市第3位,出口增速在出口值前5位省市(粵蘇浙滬魯)中列第一;進口226.1億美元,同比增長3.5%,低于全國平均增速3.4個百分點,進口值位列北京、廣東、上海、江蘇、山東之后,居全國各省市第6位。
解讀3月份和一季度浙江外貿出口,有兩點值得注意:一是浙江外貿和全國外貿季度增速創出金融危機以來的新低,首次跌至個位數,表明外貿出口增幅大幅下滑,外貿發展面臨壓力加大;二是浙江1、2月份外貿出口增幅低于全國,3月份則好于全國,季度增幅低于全國,表明浙江由于民營企業為主,勞動關系的穩定性低于國企和外資,受春節因素影響大于全國。
一個月前,浙江省國際經濟貿易研究中心發布了浙江外貿形勢的春季報告,對一季度和全年外貿走勢作出了分析和判斷:“綜合當前國際國內經濟形勢,總體上判斷,2012年浙江對外貿易發展環境更為復雜,困難更多,壓力更大,不容樂觀。外貿出口增速將進一步趨緩,省政府確定的10%的增長目標經過努力有望實現,但需要付出巨大努力,不排除下降到個位數的可能,因而要進一步提振信心,努力開拓市場,保持外貿增長。”目前來看,我們的分析和判斷得到了一季度數據的支撐。之所以做出這樣的判斷,是基于內憂外患兩個方面的形勢分析。
——從外患方面來看:世界經濟基本面脆弱,但不會出現嚴重衰退。自2011年下半年以來,聯合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和世界銀行等權威機構數次調低了世界經濟增長預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最近將2012年世界經濟增長預期從4.0%下調至3.3%。世界經濟復蘇放緩和下行風險增加,勢必對浙江外貿穩定發展帶來諸多風險和挑戰。從今年華交會上調研的情況看,不少國外客戶都希望把庫存維持在一個較低的水平,客戶下單非常謹慎,詢價議價過程較長,成交較為平淡,就算下單也以小單、短單為主。部分企業反映,去年三季度以來,出現訂單“吃不飽”的情況。據浙江省商務廳對1700家重點聯系的外貿企業監測數據顯示,2月份出口訂單景氣指數為102.1,連續第5個月處于微弱景氣區間。其中出口訂單同比增長及持平的企業比重為71.2%,較上月回落了0.9個百分點。從趨勢來看,出口訂單同比增長及持平的企業比重自去年4月份80.4%的高位開始一路下滑,至11月份后逐步趨穩后一直在70%附近徘徊不前,暫時沒有進一步回暖的跡象。出口訂單短期化現象仍然明顯,三個月之內的短期訂單為主(占總訂單金額比例超過一半)的重點聯系企業比重為57.3%。
從地區國別來看,歐盟影響最為明顯。歐盟委員會2月23日發布的2012年中期經濟預測報告顯示,受債務危機及內外部市場環境不景氣的影響,2012年歐元區經濟呈現“溫和衰退”,下降0.3%;歐盟經濟將停滯不前,保持零增長。3月份,歐元區和歐盟經濟景氣指數分別為94.4和93.2,較上月分別下跌0.1和0.8個點。歐盟經濟下滑嚴重影響了浙江的外需市場。2011年浙江省對歐盟出口占全部外貿出口的比重為25.78%,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約10個百分點。一季度浙江對歐盟出口114.9億美元,同比下降5.8%,低于平均增長11.9個百分點,拖累浙江外貿出口增幅至少3個百分點。
世界經濟的下滑也伴隨著貿易摩擦的加劇和出口收匯風險的增加。浙江一直以來是全國遭遇貿易摩擦的重點地區,全國70%的的貿易摩擦案件涉及浙江,涉案金額占全國的1/4。2011年,浙江共遭遇貿易摩擦案件93起,涉案金額為14.08億美元,涉案數量超2009年金融危機時水平,創歷史新高。與此同時,客戶的支付能力特別是歐洲客戶的支付能力明顯下降,交易風險較金融危機前大幅提高。根據出口信保浙江公司提供的資料顯示,2011年歐洲成為浙江出口企業的第一大報損地區。全年報損430筆,報損金額1.02億美元,分別同比增長43.3%和53.2%。中東及北非地區戰爭和政局動蕩,使企業在遭受買家破產、拖欠、拒絕接收貨物等傳統商業風險的基礎上不得不面對來自于買家所在國的國家風險。
另一方面,目前世界經濟也有一些樂觀因素,短期內不會出現嚴重衰退,世界市場需要可望保持基本穩定,浙江外貿出口仍有較好的發展空間。以美國為例,作為世界經濟的最大經濟體,美國經濟審慎樂觀。據《華爾街日報》2月27日報道,全國企業經濟學協會公布的調查結果顯示,今年美國就業將穩步增長,新屋開工數將增加,并且企業支出將有強勁表現,但對總體經濟增速的預期仍然謹慎。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4月11日發布的全國經濟形勢調查報告說,今年2月中旬至3月底,美國不同地區繼續呈現緩慢到溫和的經濟增長步伐,但油價上漲引發擔憂。一季度浙江對美國、東盟、日本的出口增長分別達到了13.8%、13.1%和17.4%,均高于平均增幅??梢栽O想一下,如果浙江對歐盟出口能夠達到以上國家和地區的增幅,則浙江出口增幅可以提高4.5個百分點,達到10%以上!
——從內憂方面來看:企業總體經營環境趨緊,國際競爭力受到沖擊。當前企業總體經營環境趨緊,特別是民營企業經營壓力進一步增大,用工難、融資難、用電難、用地難和人民幣會升值、大宗原材料價格波動、稅費負擔過重等多種因素制約外貿出口,短期內難以得到有效解決,部分因素可能會進一步加重,在很大程度上阻滯浙江產業向外拓展,擠壓企業利潤空間。
用工成本上升問題最為突出。輕紡企業反映,過去幾年,勞動用工成本每年增長15%以上,制造業普通用工成本幾乎上漲一倍,按勞動用工成本占企業銷售成本的15%-20%計算,每年企業因此增加的成本達到2%-3%;浙江紡織服裝出口基地平湖市反映,五年前多數服裝出口企業人工工資占服裝出口加工費的20%,而目前這一比例已經超過60%。同時部分企業仍存在招工難。用工不穩定、工人流動性增大,目前企業職工的月流動率在8%-12%之間,而較為正常的情況則應在4%-7%之間,給企業管理帶來較大的難度。浙江作為勞動力輸入大省,招工難現象突出,不少勞動密集型企業由于缺工導致開工不足。諸暨市年初對422家規模以上企業調查,截止到2月10日,企業開工率僅為59%,明顯比往年滯后,中小企業更遲,義烏市反映,今年出口企業節后開工比上年延遲一個多星期。
民營企業融資困難。在國家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偏緊的形勢下,民營企業,特別是中小型民營企業融資環境進一步惡化,資金短缺問題尤為突出。半數以上的企業表示融資出現困難。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貸不到款或授信額度不足;另一方面是貸款利率偏高。企業目前所獲貸款額度,一般采取“現金+銀行承兌匯票”打包方式獲得,其綜合年利率比基準利率高得多。此外,銀行還要求企業保持一定的存貸比,要求購買理財產品,要求苛刻的資產擔保+企業相互擔保,部分民營企業還遇到銀行抽貸,個別企業出現資金鏈斷裂導致“跑路”現象發生。
人民幣匯率升值壓力仍然較大。自2010年6月央行調整了金融危機爆發后實施的人民幣盯住美元的匯率政策以來,人民幣已累計升值8.4%,2011年人民幣升值幅度為5.1%。近期人民幣升值壓力有所緩解,匯率有走穩的跡象,但中長期走勢仍需觀察,進一步緩慢升值仍是大概率事件。人民幣升值客觀上提高出口商品價格,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出口競爭力。更重要的是,匯率穩定是企業的殷切期盼,匯率不穩也使得交易雙方預期不明,為防止匯率風險而推遲或減少減小訂單。
綜合以上分析:內憂外患導致出口產品受到兩面夾擊,競爭優勢削弱。而多年的價格提升,使得中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價格優勢逐步削弱,企業和產品的國際競爭力面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兩面夾擊。與發展中國家相比中國出口產品可以說已經沒有什么價格優勢可言,甚至處于相對劣勢,在低端市場受到東南亞、非洲、拉美國家的強烈沖擊;而在中高端市場,由于與發達國家相比技術、品牌、質量等方面存在差距,即便價格仍然略低,總體上并不占優,再進一步提高出口商品價格難度加大。加之當前低迷的市場需求和激烈的市場競爭,“高不成、低不就”現象開始出現。
浙江經濟外向度很高,出口是消化過剩產能的有效方法,是保持國民經濟穩定增長的重要途徑。大浪淘沙,不進則退,退回到那種依靠資源消耗和低廉的人力成本為主要競爭力的發展模式已不可能,轉型發展是必由之路,但轉型升級是一個長期過程,絕非一日之功,需要付出艱苦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