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田
《著作權法》第三次修改是國情巨變的要求
劉春田
為了應對時代的挑戰和國情的巨變,著作權法第三次修改工作已經拉開序幕。要進一步推進著作權制度的改革和發展,就必須將之放在我國甚至全球政治、經濟、文化等社會大環境和我國著作權司法發展大背景中來考量,秉承積極、穩妥、科學和理性態度,正確處理好技術進步導致的經濟關系變革、市場經濟的要求和文化發展等重要問題之間的關系,努力實現權利保護、作品傳播和正當使用之間的協調和平衡。如此,方能構建起完善的著作權法律體系,培育國民對知識產權的普遍信仰。
著作權法 第三次修改 法律體系 國情 信仰
2011年7月,國家版權局啟動了《著作權法》第三次修改工作,并委托三家學術機構分別起草三個專家建議稿。2012年1月,國家版權局召開了修改《著作權法》工作會議,就三個專家建議稿進行說明和討論。隨后,國家版權局參酌專家建議稿,短短兩個月就提出了一個新的草稿,提交專家組。為了加快進度,版權局法規司要求專家只需指出草稿中顯而易見的硬傷,不必議論制度設計臧否和條文取舍。隨后,正式推出國家版權局版的著作權法修改稿, 這份文件共8章88條,并于3月31日以“《著作權法》(修改草案)”名義公布,向社會征求意見。嚴格的說,這還不是即將交付立法機關表決的法律草案,只是由國家版權局出具的一份征求意見稿,與提交全國人大常委會的著作權法修正案,乃至最終通過的新的著作權法,還有相當的距離,還有足夠的時間和充分的討論空間。這意味著《著作權法》的修訂工作已經拉開了序幕。作為中國人民大學提供的修改建議稿的參與者和專家組成員,本文就《著作權法》修改應當解決的幾個問題談以下意見。
為什么要修改法律,它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在哪里,不修改行不行,推遲幾年再改行不行,這是修改任何法律都必須首先回答的問題。本文認為,首先要歷史的看待這個問題。當下啟動修改《著作權法》,為什么是必要和緊迫。這既是適應生產力進步的需要,也是順應經濟基礎變遷的挑戰,還是經濟全球化的要求。與20多年前新中國初建著作權法律制度時相比,今天我國的國情以及國際環境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變。作為現代社會最重要的法律之一的著作權法,必須適應已經改變并在不斷改變的國情。1990年制定著作權法時,我國還處在以傳統印刷技術為代表的復制產業和相對落后的農業社會階段,處于計劃體制和兩個陣容、兩個市場的國內外大環境下??傮w上講,我們的國家是落后的,個人是貧窮的。當時的社會條件與知識產權可謂水火不容、格格不入。作為民事權利的知識產權在我國缺乏民事法律制度、知識與觀念的涵養,還處于無理論、無制度、無實踐、無人才的“四無”階段。新興產業剛剛起步,現代權利意識有待啟蒙。起草者的知識、眼界和思維方式受到時代和體制的種種局限,不是今天的新人可以理解的。1986年底,記得在設計職務作品的著作權歸屬時,長期委決不下。我提出用合同這個今天看來最正常不過的辦法解決的意見,話音未落,當場就遭到一位老同志的嚴厲批評,認為這個意見是舊社會的沉渣泛起,是典型的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想,弄得我啼笑皆非。參加起草工作的政府和立法機關官員,以及四位學者謝懷栻、郭壽康、鄭成思和我,也是邊干邊學。歷史地看,第一部《著作權法》大體是符合當時國情的。但是,其后的20年,變化巨大,人類進入數字技術時代,全球化已成為不可逆轉的潮流。作品的創作、傳播和使用技術不斷創新,著作權的內容和實現方式日新月異,與著作權相關的產業推陳出新、迅猛發展,由此引發的經濟關系日趨復雜,傳統的原則、法與非法的界限與尺度不斷遇到挑戰,比如,信息網絡傳播與傳統廣播的關系,網絡條件下作為私權的著作權與公共利益的界限,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或搜索、鏈接服務的網絡服務提供商在侵權行為中的責任界限,網絡環境下的侵權賠償問題等,都要重新思考。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乃至于一些發展中國家,紛紛修改著作權法。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在1996年也因應數字技術發展形勢制定了新的國際公約。這20年,我國的變化較之任何國家都更為劇烈、深刻,除了面對數字技術與全球化這一各國共同問題外,我國又特有的由計劃經濟轉入市場經濟,經濟成分由單一公有制轉變為多元的財產關系,文化也由單一的傳統意義上的社會主義文化,變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多元文化。我國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人均收入接近5000美元,沿海發達地區國民的物質與文化生活水平幾乎可與發達國家媲美。開放的我國融入了國際世界,這既是我國,也是人類社會史無前例的巨變。國情的這些復雜而大幅的變化對現行著作權法構成了巨大的挑戰,面臨制度設計的更新與換代。我國《著作權法》雖在2001年和2010年先后兩次修改,但總的來講基本未變,還屬于傳統印刷技術時代的法律。但是,對于修改《著作權法》不是沒有質疑的。有觀點認為:必須拿出一個《著作權法》非改不可的理由,不改,日子就過不下去,這樣才好說服立法機關動手修改。與2001年和2010年的兩次修改相比,看不出此次修改《著作權法》有這樣的理由。2001年我們要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不修改《著作權法》達不到世界貿易組織的要求,無法加入。2010年是為了執行世界貿易組織要求修改《著作權法》的裁決,若不執行,會危及國家的重大利益。這次修改,并沒有來自外部的壓力。我認為,這次修改,根本的動力來自我國自身技術進步和經濟社會的發展,來自國情的巨大變遷,來自社會實踐和司法實踐的迫切要求。所謂國情變化,也包括來自國際環境的深刻變化和國際社會知識產權體系對我們的期待與要求。如果把現行著作權法比作一列零部件完好、系統自洽、運行正常的普通火車,承載它的又是傳統鐵路,那么二者就是相互匹配、運行和諧的。但是,我們面臨的是數字技術形態、全球化的知識經濟時代和規則一體化的普遍要求,已經發展成設施先進的高速鐵路系統,再完好的普通列車也不能跑出該系統所要求的高速,必須重新構思、更新設備,設計制造出新的列車。我們經常強調國情,強調中國特色,我認為,國情并不是一個凝固、僵化、一成不變的概念。我們幾十年來的不斷改革,改造的就是中國國情。30多年的巨大變革,變的也是國情。因此,國情的迅速、不斷和巨大變革,以及社會關系的推陳出新、與時俱進才是中國特色,也是中國邁入現代社會必備的本色。同時,應當看到國情的另一面,計劃經濟體制和傳統思維方式還深刻地影響著知識產權這個基本財產制度,影響著著作權制度充分有效的實現它的宗旨和功能。這既不利于對著作權人、作品傳播人和正當使用人的保護,也不利于相關產業的壯大和經濟、社會發展,還影響到社會的穩定與國家的安全。近年來,我國知識產權糾紛,特別是著作權司法糾紛案件大幅上升,受到社會前所未有的關注,這意味著知識產權在當代社會生活中的地位、作用越來越重要。據最高人民法院的一個統計,2011年全國各級法院受理一審知識產權案件共58,745件,其中著作權案件35,185件,占59.8%,涉及互聯網糾紛的案件又超過半數。實踐迫切要求著作權法與時俱進,適應技術、經濟與社會的發展??陀^的講,我國現行著作權法“設備老化”,不但與技術進步、社會發展不相適應,落后于發達國家,甚至不如印度、南非、巴西等發展中國家。囿于立法體制的落后,多年來常常要靠行政機構制定行政規章和司法機關的“司法解釋”、“意見”乃至個案判決來規范各種新型的利益關系和行為。這種情況延續太久,不利于法制的規范和統一,必須通過修改法律加以解決和完善。我們知道,我國臺灣與大陸2001年底先后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但其后臺灣地區于2003、2004、2006、2007、2009、2010年先后6次修改“著作權法”。我們只是在2010年因執行世界貿易組織裁決對《著作權法》第4條作了修改。面對國際國內的變化大局,面對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歷史任務,我們有必要適時對著作權法做出新的修改。
民主立法、科學決策是我國著作權法制定工作的歷史傳統。這次修法,先期委托不同學術機構分別提出專家建議稿,為修法工作做初步的調查研究,凸顯了國家版權局在指導思想上的開放、開明的心態,以及廣開言路,察納多元訴求的工作方法。三家學術機構受托,分頭作了認真的工作。事實說明,三個專家建議稿,分別反映了對著作權法律制度相關問題的多元看法,以及如何進行制度設計的不同思路,可以提供不同的方案與模式,以相互啟示。中國人民大學的建議稿,組織了全國二十多所大學和其他機構幾十位專家共同參與,并力所能及的吸收和反映權利人、產業界、司法機構的意見?,F行《著作權法》共61條,我們的建議稿則增至77條,其中保留現行法16條,吸收《著作權法實施條例》4條,修改34條,新增23條,在三個建議稿中對原法改動最大。我們還將建議稿譯成了英文,廣泛征求世界知識產權組織、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以及我國臺灣學者、歐洲美國等學術機構和專家以及政府、非政府組織的意見,直至今天,我們還在就版權局的修改征求意見稿和國內外的專家、機構和政府部門交換意見。國家版權局在這次修改著作權法中,扮演的角色是為改法提供基礎的方案,最突出的亮點是開放性。其重點不是立法技術問題,而是廣泛聽取創作者、權利人、產業界和社會各界的意見,盡可能客觀、全面的反映他們的訴求。版權局的征求意見稿公布以后,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強烈反響,現行《著作權法》存在的固有矛盾和版權局意見稿所反映的新問題交織在一起,形成了若干《著作權法》修改的熱點。
關于開放改法,這一點要特別說明。工業文明改變了世界,數字技術使經濟全球化成為現實。以科學技術、文學藝術為表現形態的“知識”的聚散、流通沖破了國家的藩籬,隨時隨地的被商業化的利用。在知識產權制度的基本原則下,對知識產權充分、有效地保護應當成為人類社會的普世價值。與20年前的中國不同的是,在知識商業化的名利場中,匯集了人類豐富多彩的多元文化,因此,也有了越來越多的利益攸關方。其中,越來越多的外國權利人,隨著知識流通、聚散的全球化,為了實現和維護他們的利益,紛至沓來。我國包括著作權法在內的知識產權法治狀況,是各國知識產權權利人的利益所在。因此,我國的知識產權狀況,不僅受到我國人關注,也受到世界各國知識產權權利人的關注。在這個問題上,外國的權利人、產業、政府和非政府組織關心、過問,甚至直接、坦率的表達自己的意見和利益訴求,都是十分正當的。參酌、吸收和借鑒發達國家,甚至發展中國家的成熟經驗與制度,為我國的知識產權法治建設所用,順理成章。也只有集中人類已有的共同文明成果,才有可能把修改法律的工作做得好一些。
我國政府計劃在2020年把我國建設成創新型國家,并建成完全的市場經濟社會。為此制定了包括知識產權戰略在內的一系列國家戰略。知識產權法律體系正是實現上述戰略的法律保障。《著作權法》的修改,就是這一戰略的組成部分。因此,修法工作應當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為實現著作權法的基本功能,應當重點考慮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第一,回應技術進步所導致的經濟關系變革。數字技術是對以印刷技術為代表的傳統技術的革命性變革,它徹底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致使知識載體、知識的復制和傳播方式推陳出新。傳統印刷技術時代形成的諸多著作權制度的基本概念必須重新定義,與此相對應的具體制度必須重新設計,利益關系必須重新調整。上述情況已導致主要發達國家著作權法的變革。我國著作權法是印刷技術時代的產物。目前我國一部分經濟也已進入數字技術時代,技術無國界,我國在數字技術經濟領域遇到的法律問題,與發達國家沒有區別。適時地對著作權法做出調整與改革,是人類社會發展共同面對的問題,中國不可能例外。法律是一種工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痹谥R的高速公路上,誰的工具先進,設備完善,誰就在競爭中居于優勢、領先的地位,誰就會在經濟競爭中獲得先機。在高速路上,若不肯換設備,迷戀于對50年代“解放”牌卡車修修補補,即便勉強上路,也不可能與“奔馳”、“奧迪”并駕齊驅,遑論超越。因此,如果不因利乘便,主動適應技術進步,談何與人競爭!若不對著作權法果斷實行變革,必將落后于國際社會;
第二,回應文化發展的要求。文化是經濟發展的一翼,同科學技術一樣,文化也是生產力。文化產業是文化發展的載體,也是現代文明的重要體現。發達國家以及諸多發展中國家在音樂、影視、動漫及游戲產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越來越大,在美國,文化產業的出口規模,超越了汽車、航空等傳統制造業。我們由于在文化問題上長期拘泥于意識形態的束縛,自捆手腳,失卻了太多的時間與大好的商機??上驳氖?,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解放思想,沖破傳統意識形態的藩籬,提出發展、繁榮社會主義文化的戰略任務。這是繼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開辟“科學的春天”之后,迎來的“文化的春天”。藉此,文化產業將有可能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新的增長點。著作權法是文化產業發展的法律保障,沒有先進的著作權制度,不可能建設現代的文化產業;
第三,充分考慮發展市場經濟的要求。產生于單一公有制和計劃經濟時期的著作權法,已經無法充分、有效地服務于市場經濟的發展。市場經濟帶來了多元的財產關系和多元的文化,也形成了較之單一公有制和計劃經濟復雜得多、活躍得多的社會關系。這些市場經濟所固有的新的社會關系反映了新的社會財富增長手段,應當為我國的現代化建設服務;
第四,適應全球化的發展。全球化已成世界大勢。我國若不想落后于人,不想受制于人,必須順應世界大勢。法治建設必須考慮全球化,民主與法治并非專屬于西方,無論東方還是西方,只要科學,就要學習,只要先進,就應效仿。在全球化的條件下,任何一國的事,都是全球的事。著作權法的修改,并非純中國自身的事,會影響到全球多數國家的利益,萬眾矚目。我們和別國生活在一個世界,一個市場中,我們在調整本國國內各方財產關系,捍衛自己的利益的同時,必須接受國際社會普遍遵循的準則,充分考慮左鄰右舍,尊重他人的利益,學會雙贏,共同發展;
第五,總結和吸收20多年我國知識產權的理論成果和實踐經驗。其中,司法經驗尤為重要,經提煉后反映在著作權法中。著作權法既是行為規范,也是裁判規則。著作權法的條文只是一個文本,司法活動及其結果才真正使它由靜止的文本轉化為真實、鮮活的社會生活,轉化為實實在在的法律。自20世紀80年代起,我國法院積累了長期的著作權法實踐經驗,近年來,法院審理著作權案件的水平不斷提高,已引起國內外法律界的極大關注。這些,完全有條件為立法提供豐富的營養。因此,這次修法應當特別重視法院的經驗。
法律是一個復雜的規范系統,法學既是一門科學,也是一個專業。著作權法是單行的民事法律,它自身是一個體系化的規則系統。設計者應當從實際出發,科學的運用邏輯,建立起一個術語清晰、準確,制度融通慣一,使各項制度可以自洽、和諧的融于一體的著作權法。必須看到,著作權法只是法律體系中的一個子體系,必須有機的把它放在整個法律體系中,才能在實踐中加以適用。還應當看到,我國的知識產權制度是國際知識產權體系的組成部分,它還要與國際體系相連,并相互兼容,才具備可適用性。融入國際社會,接受人類社會業已形成的共同準則,既是我國根本和長遠利益所在,也已成為我國國民的共識。遺世獨立,自外于國際社會知識產權體系,斷無生命力。因此,建設一個既有中國特色,又具普世價值,兼容并包,讓適用者既能入乎著作權法其內,又能出乎著作權法之外的著作權法治環境,這也是擺在著作權法修改者面前的重要任務。
這次著作權法的修改,究竟有多大幅度,會涉及哪些制度和條文,是大改、中改,還是小改,對此,國內外都很關注。本文認為,現行《著作權法》無論實體規定,還是立法技術上的專業性、邏輯性、系統性要求,這兩方面都有很多問題,二者綜合反映在條文中。關于實體規定,按照文化發展、繁榮市場經濟和融入國際的要求,在現有基礎和框架下,著作權法有必要進行較大的調整,從立法宗旨、保護對象、權利主體、法律功能、權利體系設計、權利歸屬、保護期限、著作權登記、權利利用與處分、鄰接權、權利限制、著作權合同、技術措施、法律責任、歸責原則、侵權賠償、著作權集體管理、行政執法、司法,以及著作權糾紛的調解制度,與國際條約的關系等,都需要進行體系化的調整,否則不足以勝任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需要。還有因應數字技術出現的問題,如計算機程序、技術措施、臨時復制、向公眾傳播權等制度,也應當認真應對。
為便于說明,謹以現行《著作權法》第1條為例做些分析。眾所周知,《著作權法》第1條的任務是開宗明義,規定著作權法的本質、宗旨、指導思想、法律原則和職能,這是著作權法的“憲法”性條款。它反映一個國家對待知識產權制度的認識水平、根本態度和政策,絕不是毫無實質意義的擺設。如何表述這一條,具有指標意義?,F行《著作權法》第1條規定:“為保護文學、藝術和科學作品作者的著作權,以及與著作權有關的權益,鼓勵有益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物質文明建設的作品的創作和傳播,促進社會主義文化的科學事業的發展與繁榮,根據憲法制定本法。”該條條文的表述集中反映了20多年前的社會背景、價值取向、理論水平和立法能力。按照我們現在的知識、眼界、法律追求、立法技術和邏輯安排,可以指出諸多可以修改的地方。比如:1.“作品”一詞足可涵蓋所有作品形式,不必再列舉文學、藝術、科學;2.“著作權”是該法的核心術語,實踐中著作權人不限于作者,現行法律條文的描述局限于“作者的著作權”是不準確的;3.除創作、傳播外,法律還保護與鼓勵對作品的“正當使用”行為;4.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物質文明的范圍是有局限的,難以涵蓋我國當下的文化與物質建設現狀。因此,中國人民大學的建議稿將第1條修改為:“為保護著作權以及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鼓勵作品的創作、傳播和正當使用,促進社會文化的發展,根據憲法制定本法”。對這一條,認識并不相同,國家版權局以及三個建議稿也見解不一,有的稿子原封未動,人大的稿子作了修改。
關于修改的任務與原則,閻曉宏副署長提出很好的意見,他認為修改的標準是“當與不當”,并提出堅持中國特色與國際條約的統一,外國經驗與中國制度的統一,立法原則與法律條款的統一。
關于“當與不當”看似主觀標準,實則有界限可以劃分,標準有兩個:一是是否合于邏輯,二是是符合實際需要。比如,現行《著作權法》第6條:“民間文學作品的著作權保護辦法由國務院另行規定?!边@是1990年新中國第一部《著作權法》就規定了的內容。但是,時至今天國務院仍然沒有拿出這個規定辦法。今天看來,原因很簡單,首先,在邏輯上對這類作品的利用行為,不適合用私權手段規范。其次,用著作權法規范這類社會關系難以施行,著作權法已實施20多年,民間文學的使用實踐對著作權法并無需求。再次,有關國家如日本、韓國的實踐,已經為這類作品的流傳實施了不同于私權手段的有效的特殊辦法,可供我們借鑒。當然,對如何對待著作權法的這一條規定,也有不同認識,還可以繼續討論。但有一點可以明確,衡量當與不當,一定要遵循理性、客觀、法治的原則,不可以憑感情用事,也不宜有其他標準。凡是違反理性,不合法治原則的規定,最終會被法律所剔除。應當坦誠,二三十年前,我們在計劃體制條件下,在市場經濟的沙漠上草創知識產權制度,囫圇吞棗、照貓畫虎,無知與錯誤在所難免。今天,在國情翻天覆地變化,建設完全市場社會和創新型國家的形勢下,完全不必背負幼稚甚至錯誤的歷史包袱?!吨鳈喾ā吩?條的歷史命運就是這一道理的最好佐證。
修法應當明確兩個任務,一是完善法律的體系化,前面已經提到,現行著作權法無論從實體功能,法律技術,還是語言邏輯上,都有進一步專業化、體系化的任務。二是突出修改重點。同時要從實際出發,千頭萬緒,抓住重點,修改好重要的制度。至于最終修改幅度多大,是大改、中改、小改,沒有人可以未卜先知,大家希望力所能及做好。修法結果最終取決于立法機關對著作權法和我國技術、經濟、文化發展現實的矛盾的理解,對與國際社會相銜接的認識和對所謂”中國國情”的解讀、定性,對社會公平正義的認知,對知識產權正當性的認可,對知識產權制度本質與功能的認同,以及理論指導、經驗總結、立法技術、立法程序,還取決于立法者的眼界、責任心和決心。在修改過程中,權利人、產業的訴求和公眾等各方利益的平衡以及國際關系等因素,也是修法必然要考量的重要因素。
與專利法、商標法、不正當競爭法相比,著作權法無論從調整的社會關系,還是立法技術本身,都遠為復雜。新中國第一部商標法、專利法分別用了3年和5年,著作權法則用了11年。數字技術以及相關產業的發展對經濟和社會生活的影響,作用最大、影響最復雜、最全面、最深刻的也是著作權制度,因此,這次修改著作權法仍然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
此外,修訂工作應當理性看待業界對征求意見稿條文設計的反響。國家版權局的征求意見稿公布以后,引起國內外的普遍關注。國內有些領域反應尤其強烈,有的藝術家、產業界人士對個別條文的設計提出了強烈的批評。既有針對制度設計提出的批評與質疑,也有針對制度的具體運作情況所做的評價。
修法的進度,處理好急與緩的辯證關系。修法茲事體大,牽一發而動全身。若不慎,則失之毫厘,謬以千里。因此,既要有緊迫感,又要從容不迫。戰略上要有緊迫感,戰術上要從容不迫,穩扎穩打。要秉持法治理念和專業精神,力求概念準確、制度合理、體系嚴謹科學、符合國情、面向國際、用語精當,我們有充裕的時間可以把它做得更好,精益求精。另外,修法是事涉全體國民核心利益和社會根本秩序的基礎工作,不可以摻雜任何部門或個人的利害。切勿把修法工作“工程任務化”,切勿趕工期,趕進度,不要搞大躍進。無數的實踐證明,凡是按照這種思維模式完成的東西,都經不起歷史檢驗。也要力戒修法工作“部門政績化”,修法要完全按照自身的需求與邏輯安排進度,不要與國家的政治生活事件掛鉤,不搞獻禮,不作秀。
從長遠看,要讓著作權法與時俱進,還應當考慮建立適應技術、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立法的長效機制。
著作權法應當具有綱領性、前瞻性。囿于我國目前的立法體制和機制,著作權法沒有條件兩三年就修改一次。因此,這次修改實際是在為2015年以后的社會生活設計著作權法,也就是為創新型社會提供法律保障。一部落后的著作權法律制度,不可能有效的促進和推動創新。因此,修法必須有超前意識。否則,法律會成為創新型社會的障礙。
我國自建立知識產權制度以來,一直面臨修改的壓力。表面上看,壓力來自發達國家,但歸根結底源于我們的制度與迅速發展的技術、經濟不相適應。今天,我國經濟與世界經濟已經須臾不可分。我國的知識產權制度已成為國際知識產權制度體系的組成部分,其優劣牽動全球利益。如果知識產權制度長期落后于技術經濟的發展,不但影響自身的利益,也會影響我國經濟賴以發展的國際經濟環境。因此,適時地修改知識產權制度,以保障經濟的健康、較好發展,是天經地義的事,也是現代國家共同奉行的普世價值。
我國在知識產權問題上,從上到下,從官方到民間,從學界到產業界,總體上說,我們的國民還缺乏普遍共識。必須看到,知識產權制度是同人類工業經濟與生俱來的法律文明,它不是資本主義的專利,而是伴隨工業社會和市場經濟的新型財產制度,凡是要進入工業文明的社會,無論民主國家,還是集權國家,無論北半球,南半球,西方,還是東方國家,不論自覺還是被迫,都必然或必須接受知識產權制度。因此,知識產權制度的正當性是不容質疑的。我國社會長期處于農業經濟,傳統財產制度均以勞動相關,所有財產的載體形態,都局限于以勞動成果為基礎。與之相適應的財產觀念和法律文化,本能的抗拒以創造成果為核心基礎而產生的作為私權的知識產權制度,這是不健康、不全面的,限制了我們的發展??傊覀兊膰摇⑸鐣?、國民,總體上還沒有做好迎接知識產權這種屬于市場經濟和工業文明的嶄新的財產制度的思想、文化、制度準備。這顯然是一項長期的任務。法律是一種信仰。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知識產權也是一種信仰。現代社會,知識已成為經濟、文化發展的原始動力,知識產權制度逐漸成為財產制度的核心,屬于社會的核心價值。權利意識,特別是知識產權意識,在現代國家理應成為國民常識,也是一個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在我國,卻是稀缺的國民素質之一,亟待普及。知識產權的核心價值,就是誠信。沒有誠信,就沒有基本的道德和秩序,就沒有國家、社會、個人的安全。因此,知識產權法是法治建設,也是道德建設。我國國民的誠信素質重建,若能從知識產權法治開始,可能是個合適的起點。
In order to face up with the challenges of the times and the great changes of national condition, the third revision of copyright law has seen its initiation. There would be no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copyright law system unless the revision is carried out under the current global political, economical, cultural and social surroundings and the overall process of our copyright law system, and unless the revision is made to properly deal with the problems such as economical relation's innovation, market economy's new requirement and cultural evolution brought by the technological progress with a positive, prudent,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attitude to make a sound balance among the rights protection, works dissemination and fair use. So, the complete copyright system could be constructed and the common belief in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uld be cultivated.
Copyright Law; the third revision; legal system; national condition; belief
劉春田,中國人民大學知識產權學院院長、教授,中國知識產權研究會學術顧問委員會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