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專業合作社法》頒布后,隨著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數量、規模呈現加速增長的態勢,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的發展也提上了議事日程。在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較快的一些地區出現了自下而上發展聯合組織的現象。其基本方式有兩種:一種是開放式的,也是較為普遍的,即合作社與其他從事相同業務甚至是相關業務的企業、個體戶等的聯合;另一種是封閉式的,即僅局限在合作社與合作社之間的聯合。盡管《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并沒有涉及聯合社的問題,但是,合作社聯合組織的發展勢頭已經顯現。
聯合社不再局限于是“同類農產品生產者”的聯合,無論是合作社的成員構成還是服務內容都體現出多元性和綜合性。
首先,聯合社成員構成具有多元性,農戶有種植大豆的,也有種植玉米的。聯合社以地域為單位,統籌該區域內所有類型的專業合作社,其成員必然呈現出多樣性特征。其次,聯合社表現出服務的綜合性,與服務對象的多樣性相適應,其服務內容必然是綜合的。既包括多種種植業的生產服務,也包括養殖業的生產服務;既包括銷售服務,也包括金融服務;既有技術推廣服務,也會發展出社員的生活服務。
目前,同產業合作社橫向聯合成立聯合社是合作社聯合的主要方式。聯合社的成立有效地提升了合作社的市場話語權,降低了經營風險。北京市昌平區昌農聯農產品合作社是由昌平區域內12家實力較強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帶頭人聯合發起,并不起眼的身軀依托的是昌平區域內200多家農民專業合作社各類名、特、優、鮮農產品攜手闖市場的巨大合力。合作社有各種產品6大系列120多個單品,現有社員500人,涉及養殖、種植、農產品加工等各個行業。聯銷合作社的優勢在市場。專業合作社現已在北京天通苑、回龍觀等社區開設了直營門店,更廣范圍、更便捷地使專業合作社的產品與城市消費者實現了面對面的“對接”。
另外一種聯合方式就是合作社與企業之間的聯合。與農業企業聯合,提升了合作社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也提升了合作社通過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所取得的增值效益。2010年東臺市民星蠶業專業合作社牽頭與南京、南通、徐州、蘇州、鹽城、連云港的26家蠶業專業合作社和16家龍頭加工企業在江蘇省率先建立“江蘇民星蠶業專業合作社聯合社”,實現了產銷統一。聯合社擁有注冊資金5108萬元,成員8萬多戶,帶動農民20多萬人,總規模達到江蘇蠶業的1/3,形成了推動整個江蘇繭絲綢產業發展的強大動力源。
除成立聯合社外,一些地方開始探索成立合作社區域聯合會,加強信息交流、技術合作與生產服務,有的還為合作社提供融資擔保和銷售平臺。如浙江、湖北、海南、江西等地的示范社聯合發起成立省級合作社聯合會,在民政局注冊成為社會團體,增進信息技術交流、打開銷售渠道、統一展示平臺,取得了不錯的效果。除以省為單位外,浙江省各市縣也設立聯合會,如臨海市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會、溫嶺市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會等。
我們可以看到,不管哪種方式的聯合都是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的有效途徑。農民專業合作社之間走向聯合,有效形成了規模優勢,加快主導產業的培育與壯大。不管在農資購買、農產品銷售過程中合作社均取得主動地位。聯合社有效解決了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促進了橫向一體化規模化經濟和縱向一體化產業經濟的發展,成為引領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組織形式。在聯合社里,合作社成員之間可以實現資金的互助,解決生產資金短缺問題。聯合社還可與農業科研院所對接,建立技術合作關系,定期開展技術教育和培訓,建立科技示范園區,推動農業規模化和標準化建設進程。
目前,農民聯合社的發展已經表現出了強大的生命力,但還處在探索階段,不僅沒有現成的運行模式,也沒有可遵循的法律規范。因此,急需立法予以確認。如明確聯合社的組織構成、職能、聯合社與專業合作社的關系、政府相關部門與聯合社的關系等。為符合《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相關規定,部分聯合社以所屬各個專業合作社領頭人為發起農戶,重新登記為專業合作社,但這樣一來,聯合社其他未登記的非領頭成員的利益就因缺乏法律依據無法得到有效維護。一些聯合社為避免麻煩,便以社團法人身份注冊,但這一身份不利于其開展經營活動,相關農業、工商部門也難以掌握其經營狀況。對于直接注冊為企業法人的聯合社,一方面其法人身份與組織形式沖突,另一方面農戶開展經營活動的成本更高了,除在組織形式上需符合公司法相關規定,還需繳納大量的營業稅增值稅等,無疑有悖合作社成立的初衷,加重了農民負擔。
另外,聯合社的經營管理水平還亟待提高。許多合作社本身運作就不夠規范,財務、分配制度不健全,由此形成的聯合社更加難以規范。一些聯合社沒有完善的章程和管理制度,即便有也是由領頭人按照示范章程照抄照搬,理事會、監事會名存實亡。有的聯合社雖然制定了章程和管理辦法,但有相當一部分流于形式,重大決策往往少數人說了算,缺乏有效的民主管理與監督機制。
因此,發展合作社的聯合應把握“五性”的原則,即在發展趨勢上把握民主性、在組織形式上尊重多樣性、在功能定位上注重經濟性、在價值取向上體現服務性、在政府扶持上突出針對性。當前聯合社可以在開展資金互助、互助保險、銷售合作、 “農超對接”、自辦加工企業、承擔國家項目、進行質量認證等領域發揮作用,應加大資金投入,加強人才培養,引導規范發展,加強合作社聯合的研究,提高聯合社的競爭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