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 《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的實施,近幾年,農民在農業產業鏈上的地位有了比較大的提高,農民的收入較之前也有了大幅度增長,然而,在我國生產類合作社仍占很大比例,農民處于產業鏈的低端環節,只能分享產業鏈的生產環節的利潤,而不能分享農產品的加工、銷售等產業鏈上大多數利潤。
當前,農業產業鏈的焦點已不單單集中在生產這個環節,而是整個環節,包括流通、貯藏、設計和銷售等多個環節,而且相對于整個環節而言,生產所創造的價值比重已經越來越低,個別甚至低于10%。所以,農民只有更多地釋放到其他環節中去,才有可能變得更富裕。要真正實現農民增收,僅僅靠農民專業合作社組織農民進行大規模生產是遠遠不夠的,需要通過合作社這樣的組織來增強農民在農產品產業鏈中的地位,能夠參與到產業鏈的加工、包裝、物流、銷售等環節,獲得產業鏈上其他環節的利潤。
對于農產品此類的附加值低的初級產品,如不經過加工處理直接運往各地批發市場或者加工工廠,農民就只能獲得產業鏈上生產環節的微薄利潤,因此合作社不應只把目光瞄準生產環節,更應該注重農產品深加工、包裝等價值增值較大的環節。資金實力雄厚、規模較大的合作社可以考慮在本合作社生產的農產品的產業鏈基礎上建立農產品的儲運加工工廠,專門從事本合作社的農產品的包裝加工工作,讓農產品在進入流通領域之前就實現價值的增值,為合作社的農民帶來更多的利潤,也可以為其他有同樣需求的合作社提供農產品的加工工作。農民專業合作社可以向前延伸產業鏈,合作社通過權衡專用資產的投入與預期收益之間的關系來決定以何種方式參與農產品的加工、儲運等環節。如果沉淀成本過高或者合作社實力不強,則可以通過產業鏈橫向整合,與其他企業合作等方式來參與產業鏈上其他環節的活動。
不可忽視的是,很多合作社在產業鏈建設過程中資金籌措仍有很大的困難,不少合作社所處鄉鎮的金融機構如農村信用合作社在貸款方面仍未能夠為農民專業合作社提供優惠政策,部分地區關于農民的優惠政策仍未實施到位。基于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還處于起步階段,政府應對此給予一定支持,通過信貸政策和財政政策支持基礎設施發展,提供農產品包裝、倉儲和運輸設施的貸款、財政支持、技術指導和標準監督。通過信貸和財政方面的支持,使專業合作社能夠盡可能發展自身實力,組織農民參與到產業鏈上生產以外的其他環節上,獲得產業鏈上其他環節的利潤。對我國農業發展來說,也是一種有益的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