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泉 高壽林 殷圣平
“臨平副城”作為杭州市“一主三副六組團”的三大副城之一,處在長三角城市群中心和杭州都市經濟圈的重要節點,是余杭區今后建設發展中的重點區域,面臨的區域競爭日趨激烈,承擔的功能和任務十分重大。如何提升臨平副城的首位度,在區域競合贏得先機,占據制高點意義非常重大。
臨平副城包括臨平街道、東湖街道、南苑街道、星橋街道、崇賢街道、喬司街道、運河街道、塘棲鎮、余杭經濟開發區和錢江經濟開發區,總面積283.6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8.8萬人。近年來,臨平副城經濟實力顯著提升,2011年臨平副城(不包括錢江經濟開發區)實現生產總值289.74億元,占余杭區經濟總量近40%;配套功能較為完善,副城的城市生活和消費功能、公共服務功能,金融、保險、咨詢、商務辦公以及旅游接待等商務功能,公共服務設施日趨完善;交通網絡初步形成,對外輻射已有基礎,在一定程度上已經成為周邊地區居民購物休閑、居住娛樂的中心,對區外服務有著較好的人文基礎;重點平臺加快建設,目前余杭區集中資源要素重點建設的“五城一基地”產業平臺中,臨平副城就有余杭經濟開發區、臨平新城、國際商貿城三大產業平臺。
臨平副城堅持特色化發展有其必要性和緊迫性:
(1)同城化趨勢,勢不可擋。同城化,不僅大大提升了城市之間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商務流的流量與流速,而且將推動區域經濟格局的重新調整,加速杭州與上海的聯動發展。臨平副城已經具備“雙鐵”的交通優勢,應及時把握和順應這一趨勢,加快培育自身特色和個性,吸引高端要素資源,實現跨越發展。
(2)區域聯動發展,時不我待。隨著《長江三角洲地區區域規劃》以及《杭州都市經濟圈發展規劃》相繼公布實施。區域規劃的實施和區域聯動發展給臨平副城發展帶來了契機,特別是臨平副城與周邊區域已有較好的合作基礎和條件,區域聯合發展必定能增強臨平副城的發展優勢,迎來其他地區所不可比擬的發展,同時也將創造多贏。
(3)主城城市功能,加速外溢。當前主城區的經濟承載能力已趨于飽和,對城市交通和生態環境造成較大壓力,特別是交通擁堵已成為主城區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而臨平副城擁有更大的經濟容量和發展空間,應積極加強對接,突出同城概念,加快引進主城優質資源要素及商業商務、公共服務、醫療教育等功能,進一步提升優化副城城市功能、環境和品質,增強副城的反磁力。
(4)休閑消費需求,加快釋放。長三角是我國經濟最發達地區之一,以“休閑”為標志的服務性消費需求加速釋放,休閑產業已初具規模。2011年長三角人均GDP已超過8000美元,將成為我國率先進入“休閑時代”的地區之一。而臨平副城擁有發展休閑產業的優越條件,應推動潛在的人文、生態資源優勢向現實的發展優勢轉化。
未來,臨平副城將重點面向杭州東部區域培育具有差異化的城市特色功能,吸引和集聚國內外高端要素,走特色化發展之路,將定位由區域內中心提升為跨區域的中心,進一步打開發展空間,擴大輻射半徑,增強輻射力,提升區域首位度。其特色化目標在于,發揮和放大服務周邊的傳統優勢,拉大城市框架,做好消費文章,在為本地居民提供更完善服務的同時,進一步吸引和集聚來自周邊地區的消費客流,提升臨平副城的集聚度與輻射力,著力打造成為區域性要素集聚中心、產業服務中心,著力打造面向杭州東部的區域性商業商務中心、旅游集散中心、休閑娛樂中心。
要按照構筑跨區域中心的標準提升城市服務功能,適應消費升級和多元化的發展趨勢,依托現有較好的服務業基礎,積極延伸服務產業鏈,促進產城融合;加強國家級余杭經濟技術開發區等產業平臺建設,推進副城產業能級和綜合服務能力提升;以臨平新城為重點,加快商貿、現代金融、商務樓宇、休閑娛樂等現代服務業發展,進一步提升國際化開放水平,吸引和集聚國內外高端要素,調整完善城市框架結構,提升城市品位和承載力。
下一步,臨平副城將強化市級商業功能培育,打造市級商業副中心;促進區域聯動競合發展,構筑生產要素集聚平臺;精準把握休閑旅游訴求,打造都市休閑旅游優選地;乘勢大力發展樓宇經濟,實現副城核心商務功能;充分發揮交通區位優勢,打造區域物流集散基地;加強商貿服務配套建設,提升房產居住區消費功能,以及推進重大項目建設等方面加大措施力度,加速臨平副城特色化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