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 強
中西醫結合治療萎縮性胃炎的臨床研究
付 強
慢性萎縮性胃炎是我國的常見病、多發病及難治病之一,是導致發生胃癌的危險因素,目前西醫對萎縮性胃炎的治療以對癥為主,主要以抑酸、保護胃黏膜、促胃動力等,但療效欠佳[1]。生脈注射液有養陰、益氣、健脾之功效,在臨床上使用生脈注射液聯合西醫治療在萎縮性胃炎有顯著療效。
中西醫結合;生脈注射液;萎縮性胃炎
慢性萎縮性胃炎(Chronicatrophicgastritis,CAG)是以胃黏膜表面反復受到損害后胃黏膜上皮和腺體萎縮、甚至消失,黏膜肌層增厚及伴有腸腺化生、不典型增生為特征的慢性疾病。慢性萎縮性胃炎以病情遷延,長期消化不良為特征,主要表現為腹脹、稍微多食則腹脹更明顯、口淡無味、胃脘部隱痛不適、疲乏、消瘦、納差、貧血等,屬中醫“痞滿”、“胃脘痛”等范疇。《陰陽應象大論》說“燥勝則干”。張介賓注:“燥勝者津液枯涸,內外干澀之病”。結合慢性萎縮性胃炎的黏膜固有腺體萎縮,消化液分泌不足,中醫辨證屬陰虛,其甚者屬燥。治療以補益胃陰為主,萎縮性胃炎以脾胃為中心,其病理性質為萎縮性胃炎之脾胃虛弱,正虛邪實、虛實并見,脾胃氣虛,胃體失養為其本,胃絡血瘀,當以氣虛為先,以氣虛為主。脾胃虛弱,氣機雍滯是萎縮性胃炎的基本病理機制。老年陰虧,七情內傷,飲食痰積,久病致瘀等諸多因素都可使脾胃功能受損,脾胃升降無力,氣機運行不暢,而呈現胃脘部脹滿、隱痛、納差、乏力等癥狀[2]。日久可見虛弱癥狀,有的可出現舌炎。在本病的治療上,目前西醫無特效的治療藥物和方法。近年來,隨著中醫藥事業的迅猛發展,人們對中醫藥的認識也逐步提高,越來越多的人崇尚天然藥物,中醫藥在臨床上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中醫藥對本病的治療具有明顯的優勢,是一個值得研究和開發的寶庫。筆者自 2008年 10月~2011年10月采用了生脈注射液配合常規治療萎縮性胃炎,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總結如下。
1.1一般資料病例來自2008年10月~2011年 10月期間在我院住院患者60例,其中男性40例,女性20例,平均年齡4.35歲,均為萎縮性胃炎患者。
1.2治療方法采用從整體出發,根據辨證論治的治療原則,用生脈注射液治療,輔助以對癥抑酸、保護胃黏膜等藥物治療,療程為1~3個月不等。
2.1療效標準[3]顯效:臨床癥狀及體征基本消失,食欲改善;胃鏡示胃黏膜灰白區基本消失,顯紅白相間以紅象為主,未見藍色血管;病理檢查示胃黏膜萎縮,非典型增生及腸上皮化生三項中有兩項從重度轉為中度或從中度轉為輕度。好轉:臨床癥狀及體重明顯減輕,但仍遺留一部分癥狀;胃鏡示胃黏膜區白區范圍縮小,藍色血管透見影像;病理檢查示萎縮病變范圍縮小或胃黏膜萎縮,非典型增生及腸上皮化生三項中有一項重度轉為中度或從中度轉為輕度。無效:臨床癥狀及體征略有改善或無改善;胃鏡示胃黏膜萎縮未減輕或加重;病理檢查示固有膜腺體萎縮程度和范圍均無變化或加重。
2.2治療效果采用中藥生脈注射液聯合西醫療法治療的60例患者中,顯效31例,好轉24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為91.7%。
生脈注射液源于生脈散,由紅參、麥冬、五味子等成分組成,為益氣滋陰之要方。紅參具有補氣、滋陰、益血、生津、強心、健胃、鎮靜等作用。麥冬,養陰為主,輔以益氣。現已證實虛證特別是陰虛發生時,組織的鋅銅比值往往降低。麥冬含鍶低、含鋅量及鋅銅比值高,可以養陰益氣。五味子屬滋補性中藥,具有益氣、強陰、明目、壯筋骨等功效。現代藥理研究證明,紅參性溫,大補元氣,補脾益肺;麥冬寒涼,養陰生津;五味子酸收,性溫斂陰。三藥合用,相伍為用,及陰陽并補,陰中求陽,陽中求陰,共奏益氣養陰,復脈固脫之功效。生脈注射液的質量控制,對該藥得到更廣泛的應用具有重要意義,能明顯改善本病的臨床癥狀,且對胃黏膜腺體萎縮有一定的逆轉作用,是治療本病較好的藥物[4]。生脈注射液已廣泛應用于臨床,并取得較好療效,對其認識也不斷提高。隨著現代醫藥工藝的不斷發展,必將給人類健康作出更大貢獻。生脈注射液安全、有效、無毒、價廉,其具備了在臨床上一定范圍內使用的基本條件,為臨床上眾多疾病的治療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新的途徑。該藥為純中藥制劑,應用前景較廣,但其作用機制尚需進一步深入研究,其臨床療效也需進一步加以驗證。
[1]隆獻,萬亮瑜.生脈注射液和參麥注射液異同之探討[J].中醫藥通報,2004,3(4):42.
[2]張丙臣.辨證治療慢性胃炎 187例體會[J].河南中醫,2005,25 (5):42-43.
[3]孫蕾民,喬樵.健脾益氣化濕中藥對慢性萎縮性胃炎表皮生長因子水平的影響[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01,21(7):510-512.
[4]葛文松,劉杰民.中醫藥對逆轉慢性萎縮性胃炎病理變化的探討[J].四川中醫,2004,22(1):19-20.
河南中醫學院,河南鄭州 4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