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佩紅宋寶玲婁亞茹
子宮肌瘤的B超診斷
白佩紅1宋寶玲1婁亞茹2
子宮肌瘤;B超診斷
子宮肌瘤是女性生殖系統最常見的良性腫瘤,發病率較高。子宮肌瘤多發生于中年女性,年齡結構在20~60歲之間,平均40歲左右,多有經期改變、陰道不規則流血、月經周期短、經量多,經期延長等癥狀[3-7],偶伴有痛經史[5,8]。婦科檢查發現子宮增大、質硬,表面有單個或多個不規則結節狀突起[4,5]。許多子宮肌瘤并無臨床癥狀,在30歲以上的婦女中約20%潛在有子宮肌瘤[1]。一般認為長期大量持續雌激素刺激為子宮肌瘤的主要發病因素,尤其在只有雌激素作用而無孕酮作用時更易發生[2]。按肌瘤與宮壁間的關系可分為肌壁間肌瘤、漿膜下肌瘤和黏膜下肌瘤三類。超聲檢查是一種無創傷、操作簡單、無痛苦,且患者容易接受的檢查方法,可為臨床診斷提供可靠的依據,B超普查有助于子宮肌瘤的早期發現,已成為子宮肌瘤輔助診斷的重要手段。因此本文就子宮肌瘤的B超診斷做一分析。
為了避免腸道氣體的影響,一般于檢查前 2~3h飲水 500~700ml,使膀胱適度充盈(膀胱充盈標準以顯清子宮底部為佳)。檢查時,常規平臥位,在恥骨上做縱切、橫切、斜切探查,對相應部位做重點掃描,仔細觀察子宮大小、形態、邊緣情況、內部回聲特征、內膜線位置、厚度和附件情況等[3-7]。
1.1子宮形態子宮不同程度增大,輪廓變異,瘤體形態欠規則,不規整,且宮腔線有偏移[3-5]。
1.2假包膜由于有假包膜呈環狀包繞,子宮肌瘤邊界清晰,內部回聲多不規則[3,6]。子宮與肌瘤間疏松的結締組織在聲像圖上可表現為低回聲暈圈[4-5]。
1.3內部回聲根據B超影像灰階的特征,子宮肌瘤在聲像圖上可表現為高回聲、低回聲、中等回聲和混合性回聲等四型。回聲強弱取決于肌瘤中平滑肌細胞與纖維結締組織含量的比例,以及肌細胞與纖維組織的排列狀況[5]。子宮肌瘤多表現為低回聲型[3-4]。
2.1子宮腺肌癥臨床特點為月經多,痛經明顯[5],子宮大多呈對稱性增大,且有經期子宮增大,經后子宮縮小的特征。B超影像圖示子宮呈均勻增大,邊緣輪廓規則,回聲無改變,或低于正常子宮回聲,無包膜,無結節,子宮前后壁不對稱性增厚,以后壁增厚明顯[4,6,9]。子宮內宮腔線居中,位置一般無改變,但局限型可偏移[5,10]。
2.2子宮肥大癥子宮均勻、明顯增大,似球形,但很少超過2個月妊娠子宮,且觸不到瘤體感[4]。內部回聲均勻,無結節,宮腔線回聲居中[6]。
2.3卵巢腫瘤一般無月經變化,多為偏于一側的囊性或實性腫塊,與子宮分開。腫瘤表面多不光滑,且回聲較低,多不均勻[4,9]。
2.4盆腔炎癥性包塊多有發熱、腹痛等盆腔感染的病史,包塊邊界不清,與子宮粘連,有壓痛,通過抗炎治療后可好轉[4]。多位于盆腔后部,形態不規則,內部回聲不均勻,有時可呈囊實性,無包膜,與周圍多有粘連,多切面掃查有助于診斷[9]。
2.5其他注意和子宮內膜病變、子宮畸形、妊娠子宮、不典型滋養細胞疾病和極度后傾子宮等的鑒別診斷[4,6,9]。
B超以其方便、快捷、低廉的費用,以及較高的準確率在子宮肌瘤的診斷中普遍應用,但子宮肌瘤患者的不典型B超圖像易造成漏診和誤診。在臨床應用中,應結合臨床癥狀、婦科檢查和B超檢查,以提高子宮肌瘤的診斷準確率。
[1]毓星,吳乃森.計劃生育超聲診斷學[M].哈爾濱: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
[2]靳先珍.B 型超聲診斷子宮肌瘤的探討[J].醫學影像,2007,4(21):138.
[3]鄭桂霞,張立志,劉立巖,等.B超診斷子宮肌瘤的價值[J].中國醫學創新,2009,6(17):146.
[4]李光翠.118例子宮肌瘤的 B超診斷[J].新醫學導刊,2008,7(5):76.
[5]仲云霞.B超在子宮肌瘤診斷中的臨床應用價值[J].當代醫學,2009,15(18):59-60.
[6]茍洪秀.淺析B超普查對于子宮肌瘤的診斷價值[J].實用醫技雜志,2008,15(28):3845-3846.
[7]梁顯巖.B超對子宮腺肌癥與子宮肌瘤圖像分析的臨床價值[J].新醫學導刊,2008,7(2):59.
[8]羅勁,葛華,許耀輝.宮腔鏡與 B超診斷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DUB)和黏膜下子宮肌瘤(SMU)的結果與技術要點[J].中國醫藥導報,2009,6(12):155-156.
[9]陳滿.B超對診斷子宮肌瘤的臨床價值[J].中國中醫藥咨訊,2009,1(6):158.
[10]陳錫楓.子宮腺肌病與子宮肌瘤血清CA125及B超診斷的對比分析[J].海南醫學,2009,20(8):52-53.
1 河南省平頂山市第二人民醫院超聲科,河南平頂山 467000
2 河南省平頂山市第四人民醫院,河南平頂山 46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