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曉露
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研究現況
周曉露
該文總結了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因素,并通過實證研究回顧加以分析,為以后更全面探討大學生心理健康影響因素提供方向和依據。
大學生;心理健康;影響因素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激烈的競爭環境,有心理問題并對社會和他人造成傷害的大學生日益增多。以清華大學劉海洋、云南大學馬加爵、西安音樂學院藥家鑫為代表的所做所為讓我們深思,為什么具有較高文化水平的大學生會做出這樣讓人不解的事情?通過研究發現,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很多[1],如社會因素、家庭因素等。本文就此進一步探討,為采取相應措施促進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提供依據。
近年來,國內外學者對大學生心理健康進行了大量的研究,認為主要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有①家庭因素: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有父母的教養方式、家庭的經濟狀況、父母的教育水平等。父母的言傳身教對子女有重大的影響,有些家長奉行棍棒下出人才的理念,希望通過嚴厲的教導讓子女成才,殊不知這樣的專制型和暴力型教育方式給子女留下重重的陰影,極大的影響了大學生的身心健康。家庭的經濟收入狀況也是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之一,不少貧困生除了面對學業的壓力,還要承受因高額的學費和生活開支而帶來的經濟壓力。因此,貧困生的心理負擔明顯超過其他同學,極易出現心理問題。父母的教育水平和家庭氛圍也是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②學校因素:學校是大學生的第二個“家”,大多數大學生從一種習慣的生活環境到一切都要改變和適應,容易產生心理波動,孤獨寂寞感會油然而生。加之大學里的同學來自不同的地域,文化背景、價值觀念不盡相同,其個性、習慣的差異易發生人際關系摩擦與沖突,并無力自行妥善解決,導致交往受阻。在學習方面,部分大學生學習目標不明確,學習方法不得當,他們不知道在大學里除了競爭學習外,更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如眼界學識、社交能力等都成了考核的內容。在這種情況下,大學生們覺得壓力過大,很容易產生巨大的心理落差,而對自己進行整體否定。因此,如果大學生不能正確的看待自己所處的環境變化,及時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很容易出現各種情感壓力,一旦不能得到及時有效的緩解和調適,就可能引起心理失衡,嚴重的會導致精神類疾病。③社會因素:隨著我國各項改革的深入發展和人才培養及就業制度的引進,使高校大學生面臨著各種競爭的壓力。我國許多機構單位正在進行人事制度改革,社會的下崗失業人數逐年增多,以及社會在用人上的不正之風等等,均使大學生感到前途渺茫,產生心理問題。④個體因素:大學生活是大學生夢寐以求的,進入大學后,由于學習生活環境的變化,自身所具備的特長等因素的影響,對自我的評價也在發生變化。當擔任相關班級職務后覺得高人一等,取得成績時容易沾沾自喜,受到老師批評時,難以理解,遇到挫折易自卑,因此不斷調整自我認知對大學生非常重要。
除了上述幾個方面的影響,還有重大生活負性事件的發生,也會影響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如父母離婚、親人去世、父母下崗、失業,天災人禍如地震等等。
2.1家庭環境與心理健康盧勤[2]采用臨床癥狀自評量表(SCL-90)對成都市某大學2009級5090名新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評定,結果表明,非獨生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顯著低于獨生子女,具有童年創傷或留守經歷的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很低,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明顯低于經濟不困難的學生,單親家庭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家庭完整的學生,家庭氣氛越不和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越低,民主型養育方式的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更高。
季良靖[3]采用自編《大學生心理健康調查問卷》從南京市高校中隨機抽取六所高校近 1300名大學生,對其進行大學生心理相關因素和大學生心理健康量表的調查研究。得出和諧的父母關系有利于子女的心理健康發展,不和諧的父母關系更容易造成子女的心理問題。父母文化程度越高,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就越少,反之,大學生心理問題發生率相對較高。父母的要求越高,對子女造成心理壓力越大,心理產生問題的概率就越高。家庭處于城市環境中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較高,家庭處于鄉鎮農村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較低。是否獨生子女與其心理健康無直接的因果關系。
2.2學校環境與心理健康楊新惠[4]分析了自然環境、人際環境、校園文化環境、信息環境、情感環境、輿論環境六大學校環境與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關系,認為學校環境的優劣對大學生的身心健康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提出應營造美的校園,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內化校園文化理念,深化校園文化實踐,優化信息環境,優化教師隊伍,提高教師素質,大力加強校風、班風建設。
楊汝奎等人[5]通過對500名在校大學生進行的《精神癥狀自評量表》、《大學生生活事件量表問卷測試調查》、《應對方式量表》、《艾森克人格問題》調查,結果表明,學習環境不適會引起心理沖突,影響大學生的心理健康。
2.3大學生個人行為方式與心理健康劉建東[6]隨機抽取 203名在校大學生,采用自評量表(SCL-90)測試其心理健康狀況,同時調查其體育活動、業余愛好、擔任班級或學校組織職務、對學習興趣、有無知心朋友等情況。結果從事體育活動多者、對學習有興趣者的心理健康狀況比體育活動少或無者、對學習無興趣者好。結論體育活動和對學習有興趣有助于提高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
熊明生等人[7]隨機抽取武漢大學、武漢體育學院132名進行有關鍛煉行為、經歷、意愿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有鍛煉行為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要明顯優于沒有鍛煉行為的大學生。參加體育鍛煉可以有效的改善心理健康狀況,對于抑郁、焦慮、強迫、恐懼等心理狀態以及人際關系有顯著性積極作用。
通過上述實證研究發現,有關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研究多從家庭環境這一角度加以分析,家庭經濟地位、父母受教育程度、父母教養方式、是否是獨生子女等影響大學生的心理健康。但從學校環境和個人行為兩方面的研究較為欠缺,如在行為方式上多以體育鍛煉行為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研究,其他的因素如抽煙、酗酒、網絡、作息是否規律、人際關系等很少涉及。因此,要想全面了解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必須從多個方面加以考慮,如學校環境、家庭因素、個人行為方式等,并探討影響因素之間哪些是主要因素,為有針對性的開展大學生健康教育活動提供依據,更好的促進大學生的健康。
[1]周留柱.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現狀成因分析及對策[J].中國高教研究,2006,(7):67-68.
[2]盧勤.家庭因素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J].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29(1):107-110.
[3]季良靖.家庭環境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相關研究[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9(2):108-113.
[4]楊新惠.學校環境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及對策[J].河北軟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9(4):25-28.
[5]楊汝奎,滕青.外界因素與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關系[J].衛生職業教育,2008,26(4):23-24.
[6]劉建東.大學生行為方式對其心理健康的影響[J].中國校醫,2006,20(6):640-640.
[7]熊明生,郭煦澄.鍛煉行為、經歷、意愿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1,45(3):48-51.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Status
Zhou Xiaolu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factors affecting college students'psychological health,and through a review of empirical research to analyze,for the better after the comprehensive discussion of College Students'psychological health influence factors provide direction and basis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health; Influence factors
鄂州職業大學醫學院,湖北鄂州 43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