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仁玖
腦保護裝置下支架置入治療頸動脈狹窄的研究進展
蒙仁玖
頸動脈狹窄是主要的心血管疾病,是頸動脈作為血液流通部位出現狹窄的情況。一般來說頸動脈狹窄是由于頸動脈粥樣斑塊引起,發病部位在頸內動脈起始以及頸總動脈分叉,在老年人中發病率奇高,目前治療該病的方式主要是外科以及藥物。腦保護裝置下支架置入治療頸動脈狹窄具有患者恢復快、患者創傷小以及患者臨床適用范圍廣等特點,逐漸成為一種新興的、極具發展優勢的治療方法,腦保護裝置下支架置入治療頸動脈狹窄作為研究的熱點和難點,獲得了學者以及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本文研究腦保護裝置下支架置入治療頸動脈狹窄的臨床研究進展、效果和作用,并提出了展望,為腦保護裝置下支架置入治療在頸動脈狹窄在臨床進一步推廣應用提供參考。
腦保護裝置下支架置入;頸動脈狹窄;研究進展
頸動脈狹窄的病因主要有動脈粥樣硬化、纖維肌性發育不良、大動脈炎、外傷、先天性動脈閉鎖、動脈扭轉、腫瘤等。在我國約 80%的頸動脈狹窄性病變都是由于動脈粥樣硬化引起的,其中好發部位為頸總動脈分叉處,其次為頸總動脈起始段,在發生動脈粥樣硬化時,在頸動脈會產生一些斑塊,隨著斑塊增大以及破裂,造成頸動脈狹窄,低灌注性腦梗死。這種病的發病人群多為中、老年人以及青年女性,臨床表現為腦部缺血、一側肢體感覺或運動功能短暫障礙、偏癱、失語、頸動脈搏動減弱甚至消失,頸根部或頸動脈行經處聞及血管雜音等癥狀。
孫韶剛[1]對中醫證型的分布規律研究表明,頸動脈狹窄患者80%也是腦梗死、短暫性腦缺血患者,在早期頸動脈狹窄患者主要的癥狀是血瘀以及痰濁,但是晚期比較嚴重主要表現為血瘀,因此在早期中醫治療主要以治療痰濁,晚期則應該向醫治血瘀轉化。
目前治療頸動脈狹窄的主要方法分為支架置入治療和其他方法兩大類,目前最為重要的支架置入治療方法分為血管內支架治療以及腦保護裝置下支架置入治療頸動脈狹窄。
血管內支架治療[2]指根據患者的臨床癥狀,通過相應的頸部血管彩色多普勒檢查來確診患者,給予服用阿司匹林、抵克立得,手術前注射魯米那,然后根據患者體重建立靜脈通道,肝素鈉肝素化患者全身,明確血管開口情況進行全腦血管造影確定頸動脈狹窄大小,選擇適合的支架,送入球囊擴張狹窄部位,支架置入后要造影,觀察血流,術后 4小時拔出導管鞘,包扎,用沙袋壓迫保持患者平臥4小時,治療前后P<0.05,有統計顯著性差異,血管內徑>80%,血流比較通暢。姥義等[3]應用在顱外段頸內動脈狹窄處進行支架置入,彩色多普勒血流顯像發現,在進行支架置入術后,顱外段的頸內動脈嚴重狹窄得到了比較好的治療,原本頸動脈狹窄部位的內徑明顯增寬,而在收縮期流速的峰值逐漸降低。劉芳等[4]針對20例患者研究不同時段包括置入即刻、半小時、18小時以及6天纖維蛋白原受體、血小板-單核細胞聚集體、血清可溶性 CD 40配體等指標,結果發現各指標均較置入前升高,平滑肌細胞增殖并且遷移。
其他方法包括球囊擴張治療方法,內膜剝脫術治療頸動脈狹窄、球囊擴張治療,這種方法的主要觀測指標為球囊擴張后頸總動脈狹窄率,通過應用模型的方式,使用八個大氣壓,共擴張三次,每次持續時間是30秒,應用Philips DSA隨機攜帶軟件,測量單純球囊擴張之后狹窄率。一個月后復查球囊擴張組的平均狹窄率是(37.6±6.3)%。谷涌泉等[5]對58例頸動脈內膜剝脫術治療頸動脈狹窄進行了研究,采取內膜剝脫后動脈單純縫合、人工材料以及自體靜脈補片成形等方法對比研究,TCD監測的方法,結果表明頸動脈內膜剝脫術治療頸動脈狹窄是一種有效的方法。張善春等[6]分別利用血管超聲以及腦血管造影方法來診斷頸動脈狹窄,觀測特異性、敏感性以及準確性大小,得出結論血管超聲診斷的效果較高,對于重度頸動脈狹窄的情況,還需要使用數字減影血造影術的方法進行診斷。
宋善軍等[7]指出首先應用放在比較狹窄的遠處阻斷裝置來將球囊遠置并使其充盈,使動脈的血流受到阻斷,在完美的釋放支架之后,將有斑塊的血液用鹽水來沖洗并且抽吸。其次是運用腦過濾保護裝置,這種裝置內部有很多小的網眼,將其在狹窄遠端放置好,讓血液以及粥樣碎片順利通過。最后是使用近端的球囊阻斷裝置,將兩枚球囊放置好,阻斷頸的所有動脈,用相應的導管來抽吸釋放完支架的斑塊血流。Wholey[8]曾經在一個研究中指出,使用腦保護裝置的情況下,能夠導致卒中相關性發生率是2.2%,未使用的為5.3%。
趙振偉等[9]提出了利用濾網式腦保護裝置來進行支架置入治療頸動脈狹窄的研究,使用自膨脹支架行頸動脈支架置入手術,對過濾網進行回收,并且觀察腦栓塞的發生等,保持術后的回訪,結果發現所有的案例均成功的進行,組織碎片有八個,無腦栓塞的并發癥發生,腦缺血事故并無發生。劉西平等[10]對腦保護裝置下支架置入治療頸動脈狹窄的臨床進行研究,發現14例中只有2例,14.29%發生輕度卒中,患者治療一般在兩天以內完成,只有6例42.86%出現了低血壓以及心率降低等情況,可知腦保護裝置下支架置入治療頸動脈狹窄既安全又可靠。王艷玲等[11]關于腦保護裝置下支架置入治療頸動脈狹窄的研究中指出,保護傘的位置不能過高,防止影響顱內灌注等,在進行腦保護裝置選擇時要注意相關的原則,包括對保護傘與狹窄遠端 2cm處的動脈直徑要保持相等,保護傘也要保持在血管內的穩定,防止斑塊的脫落等問題發生。李均榮[12]著重突出了在進行腦保護裝置下支架置入治療頸動脈狹窄以后的術后處理工作,由于在進行手術之后會在患者的身體中存有肝素等物質,因此需要對患者進行24小時的監護觀察,主要觀察指標是患者神經系統體征、血壓以及心率,要輔以口服阿司匹林等藥物,并且要在凝血活酶比較正常時才能拔出鞘,在這以后的兩個小時之后進行速避凝的注射,三天內注射六次,每十二小時進行一次的注射。劉健林等[13]指出了在應用腦保護裝置下支架置入術治療頸動脈狹窄時的一些相關技術以及特殊情況的處理,主要技術包括多血管病變處理、支架置入后擴張、頸動脈到位技術、狹窄血管預擴張、穿過病變技術等,特殊情況包括多血管病變、重度的頸內動脈狹窄、單側出現重度的狹窄伴隨對側閉塞等。
總之,作為一種相對新的治療方法,腦保護裝置下支架置入治療頸動脈狹窄確實具有一定優勢,但是在今后的研究中,要著重注意由于該種方式導致的并發癥現象。
[1]孫韶剛.頸動脈狹窄中醫證型的分布規律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2011,14(20):2340-2342.
[2]陳瑞文,王明理.血管內支架治療頸動脈狹窄28例臨床分析[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0,13(19):1-3.
[3]姥義,趙寶珍,柳標.顱外段頸動脈狹窄支架植入術前后顱內外血流動力學變化的研究[J].中華超聲影像學雜志,2006(09):22-25.
[4]劉芳,王大明,劉加春.頸動脈支架置入術后循研血小板活化和聚集的系列變化[J].血栓與止血學,2008(02):56-34.
[5]谷涌泉,張建,齊立行,等.頸動脈內膜剝脫術治療頸動脈狹窄58例臨床分析[J].中華普通外科雜志,2010,25(11):864-868.
[6]張善春,遲路湘.血管超聲與腦血管造影診斷頸動脈狹窄的對比研究[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12,14(4):408-410.
[7]宋善軍,韓興軍.頸動脈狹窄的支架治療[J].醫學影像學雜志,2008,18(10):1100-1102.
[8]Wholey WA.A cariologist in the carotids(review),2004.
[9]趙振偉,曲友直,秦懷洲,等.濾網式腦保護裝置下頸動脈狹窄支架置入術的臨床研究[J].實用放射學雜志,2007,23(3):264-367.
[10]劉西平,高勵,張仲,等.頸動脈狹窄在腦保護裝置下的支架置入治療[J].實用放射學雜志,2007,23(6):198-800.
[11]王艷玲,張秀海,張分明,等.腦保護裝置下支架置入治療頸動脈狹窄的研究及隨訪[J].神經疾病與精神衛生,2007,7(4):295-297.
[12]李均榮,李圣華,陳米明,等.腦保護裝置下支架置入術治療頸動脈狹窄的臨床研究[J].東南大學學報(醫學版),2005,24(6): 410-412.
[13]劉健林,馬強.高危復雜頸動脈狹窄患者的支架置入治療[J].國際腦血管病雜志,2011,19(4):258-260.
廣西河池市人民醫院,廣西河池 54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