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淑英
淺談醫院檢驗質量管理的新模式—責任管理
馮淑英
檢驗質量管理;溝通意識;責任意識;責任管理
所謂責任管理就是在平常的檢驗工作中挖掘,歸結,發現的一些問題責任到組、到人。做到人人有責,環環相扣,切入點明確的一套管理理念,將繁瑣低效的管理變得程序化。在患者或其標本進入檢驗科以前,其責任在患者、臨床醫生和采集標本的護士。因此,檢驗科有義務對所作檢驗項目和標本提出要求,如采集標本的時間、容器要求、標本量、患者體位、飲食情況、用藥情況進行告知。當患者或其標本進入檢驗科開始責任就均進入檢驗科。
按照檢驗科的各項制度和操作規范嚴格把關,發現問題,按照檢驗科責任追究機制追究責任人,透過現象看本質,找到問題產生的最終根源,為最后解決問題,改進績效提供依據。
2.1建立監督責任小組在檢驗科內建立五個監督小組:檢驗質量監督組,組織紀律監管組,學習檢查組,檢驗器械保養監管組,漏費控制檢查組。這五組人員各有職責,并且互相督促使得檢驗工作井井有條。
2.2監督檢查考核方法
2.2.1檢驗質量監督組在明確了檢驗科人員的日常工作任務的同時,做好室內質控,免疫項目做好陰性對照和陽性對照,對于不符合試驗要求的標本做好拒收標本紀錄,對于危急值的要有危急值報告紀錄。負責監督檢驗質量的監督小組定期檢查,并且召開包括主任在內的討論會議,及時發現和解決問題。各專業組缺少以上登記的各項記錄,每月按分值發放效益工資。
2.2.2組織紀律監管組對于違反勞動紀律的檢驗人員按小時記假,分解勞動時間的輕重,如上午時間檢驗標本多的時候請假,1h按2h記假,每月按勞動時間發放效益工資。
2.2.3學習檢查組每周安排科內業務學習,每月進行自學筆記討論,每月進行業務自測一次,對于檢驗工作有幫助的讀書筆記,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對于考試不合格的在效益工資中體現。
2.2.4檢驗器械保養監管組定期檢查各專業組儀器的衛生和保養紀錄,對于保養不當造成的儀器損壞,使用人和責任人扣除一部分當月效益工資。
2.2.5漏費控制檢查組由于小單位的熟人效應,檢驗費用漏收嚴重,對于這一項做到誰接標本誰負責的原則,對于檢查出漏收的項目有檢驗人員在當月的效益工資中扣除,科內通報。
在醫院領導下的檢驗科,科主任為第一責任人的組織管理體系,促使科主任對發現的問題,每一環節查責任、查關聯,為解決問題找準方向,建立制度,籌劃改進措施。定期對檢驗人員進行培訓,嚴格檢驗前質量控制,經常利用各種途徑搞好與臨床醫生的溝通,提高了臨床留取檢驗標本的質量,對于檢驗結果的抱怨大大減少。檢驗科的學習制度的建立,提高了人員素質,對于檢驗結果的“危急值”人人會分析并能解決。對于問題結果,能夠查找到問題出現的真正原因,無論分析前、分析中還是分析后的質量控制,做到結果準確可靠。科內監督制度的建立,使得人人處于監督與被監督狀態,促使其提高了責任心,責任感,促進了醫療服務質量的提高。總之,檢驗科的責任管理,是切合實際容易操作的管理方法。
[1]潘振明.問題管理在中型企業中的運用[J].管理前沿,2006,10 (9):12-14.
[2]陳輝,曹艷杰,韓梅.淺灘護理質量管理新模式—問題管理[J].中國醫院管理,2010(5):51.
滄州市傳染病醫院檢驗科,河北滄州 06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