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雯 蔡 潔 董 丹
CPM結合康復訓練在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后的應用
文 雯 蔡 潔 董 丹
目的研究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Total Knee Replacement,TKR)后早期應用關節持續被動活動器(Continuous Passive Motion,CPM)結合康復訓練的效果,探討TKR后早期康復治療的意義及價值。方法對我院68例骨性關節炎患者接受TKR后早期應用CPM結合康復訓練治療方法,以KSS評分作為評定標準。結果68例患者均于術后第3d下地,術后膝關節KSS評分平均為89.3分。結論早期應用CPM機結合康復訓練可促進關節功能早日康復。
CPM;康復訓練;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
TKR后關節功能的康復訓練,對提高手術療效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關節 CPM常被作為一種常規的康復手段,以提高關節活動功能[1];TKR后早期康復訓練,可以促進關節功能恢復,獲得理想的手術效果[2]。為此,回顧我院于2010年7月~2011年12月先后施行TKR患者68例76膝(其中雙膝關節同時置換8例)患者,早期使用CPM結合康復訓練進行治療效果,現報道如下。
1.1臨床資料本組患者共68例(76膝),入院診斷均為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女36例,男32例;年齡48歲~69歲,平均58.5歲;其中60例為單側關節置換,8例為雙側關節置換。術前患者膝關節屈曲0°~20°。
1.2被動活動器練習
1.2.1 CPM使用方法首先確定患膝處于機器的正確位置,根據患者的自我感受情況,調整關節活動度,運動幅度及速度,以患者承受能力由小到大,由慢到快,循序漸進,逐漸增加活動范圍,開始活動范圍為0~30°,每次增加約5~10°,每次訓練的開始角度應低于上一次訓練角度 15~25°,直至可以達到 90~ 120°,每天2次,每次45min,1周內達到或接近膝關節屈曲90°,2周達到120°,2周后可不再使用CPM機,并指導患者自行負重屈伸鍛煉膝關節。
1.2.2 CPM使用中護理①重視心理護理,因突發外傷患者多有恐懼、焦慮、怕痛、怕傷口裂開等心理反應,應詳細介紹 CPM的性能及無痛性,解釋早期功能鍛煉對恢復膝關節活動的重要性,消除顧慮,增強信心配合治療。②患肢置 CPM機上系好固定帶,大腿應盡量貼于活動架上,防止肢體離開機器支架,而影響治療效果。③小腿常呈外旋位,在局部應墊棉墊,防止體位性腓總神經損傷或局部發生壓瘡。④有負壓吸引管的注意開機時關閉負壓吸引防止引流管內的血液倒流造成院內感染,停機時開放引流管注意引流量。
1.3術后康復訓練
1.3.1手術當天回病房后予足后跟墊一軟枕,將膝部騰空以保持患肢呈伸直位,膝蓋上放一冰塊以消腫止痛,并保持足高髖低舒適體位,麻醉清醒后即開始活動足趾及踝關節。
1.3.2術后第一天進行踝關節屈伸活動(在屈伸之間每次停滯5s)及股四頭肌等收縮練習(繃緊大腿前方肌肉,盡量伸直膝關節),以上訓練每項完成10組,每組20次。
1.3.3術后第二天床上主動和被動屈伸膝關節:①屈曲膝關節:取仰臥位,即足跟不離開床面,將小腿向近端滑動,盡量屈曲髖關節和膝關節;取仰臥位,患肢抬高,雙臂抱于大腿中下段,利用重力使小腿下垂并用力屈曲膝關節。②伸直膝關節:取仰臥位,膝關節下墊軟枕,進行小腿抬高運動,要求足跟離開床面,達到5s的騰空滯留時間;取坐位,患肢平放于床上,足跟下置軟枕,緩慢持續用力下壓膝關節,使膝關節被壓直,緊貼床面并滯留5s,以上訓練每項完成10組,每組20次。
1.3.4術后第三天仰臥位直腿抬高練習:攝線片復查假體位置后,無痛情況下進行,先用力使腳背向上勾,再用力伸直繃緊膝關節,慢慢抬起使下肢離開床面,維持幾秒鐘后放下。每5個或10個為1組,每天3~5組。
1.3.5術后第四天①坐位屈伸練習:患者坐于床邊,兩手扶床,雙下肢憑借重力自然下垂,健側足放到患肢前方,幫助患肢膝關節盡量屈曲,即可增加屈膝角度,用力大小以能夠忍受為度,屈膝角度逐漸加大,直至達到或超過 95°,每次屈膝到底時應停滯5s再放松。②輔助下蹲練習:患者雙手握住床頭扶手或其他固定物,逐漸屈膝下蹲,要求膝關節屈曲達到或超過95°。
1.3.6術后第五天在護士或家屬看護下借助行器或雙拐下地站立,逐漸進行行走訓練,注意安全,并逐漸脫離輔助器材。
KSS評分:采用美國膝關節協會評分(American knee society knee score,簡稱KSS評分)[3],考評內容為兩部分:臨床評分和功能評分,每一部分總分為100分。臨床評分包括疼痛(50分)、穩定性(25分)、活動范圍(25分,每5°為1分),減分項目為屈曲攣縮畸形、伸膝缺失和對線不良。功能評分包括行走情況(50分)、上下樓梯情況(50分),減分項目為使用手杖、拐杖或助行器。另有一項附加項目(實際活動范圍,肌力情況和畸形情況),根據評分將臨床方案評定為優(85~100分),良(70~84分),可(60~69分),差(<60分)四級,本組68例患者均獲隨診1~3個月,術后3個月復查,優50例,良18例,其中12例患者生活完全自理,關節穩定性增強。
3.1 CPM使用后療效①減輕疼痛,術后使用CPM 機使活動關節不斷將刺激信號經關節束的神經末梢上傳神經中樞,抑制了痛覺信號上傳而達到止痛的目的。②利于消腫,使患肢處于抬高位促進手術部位血液和關節滑液的循環,利于腫脹消退。③可避免關節囊粘連和攣縮,改善關節活動度,盡快恢復膝關節的功能;促進關節軟骨損傷的自身修復,避免或減輕創傷關節炎的發生。④助于肢體靜脈和淋巴返流,阻止液體返流到細胞外間隙[4],減少下肢靜脈血栓的發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3.2康復訓練的注意事項康復訓練的量應當由小到大,循序漸進,以不引起患膝不適為宜,一些患者可能會出現膝關節的酸痛,尤其是在白天較大的活動量后,這是康復過程中的正常反應,疼痛程度與術前膝關節的功能狀態有關,可以口服或外用一點抗炎鎮痛藥物,抑制軟組織水腫和疼痛,同時適當調整活動量。
3.3康復訓練的作用早期訓練能促進患肢靜脈血回流,減輕腫脹,防止下肢靜脈血栓形成,減輕周圍組織粘連,降低并發癥的發生率。
3.4康復訓練的原則[5]遵循個體化、全面訓練、循序漸進三個訓練原則。對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TKR是目前常用的改善膝關節活動和矯正畸形為目的的手術,但是術后早期康復護理及功能鍛煉不當,大量新生的膠原組織會迅速沉積于關節周圍,從而造成膝關節粘連限制膝關節活動,使膝關節達不到日常所需的活動度[6]。本組經過一年半的隨訪,發現隨著術后恢復時間的增加,癥狀逐漸好轉,臨床效果滿意,提示采用CPM機輔助持續被動活動,同時配合康復訓練,可提高關節的活動度,對患者的身體狀況和功能改善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1]徐曉靜,朱月英,楊勝武.CPM 鍛煉對全膝關節置換術后早期療效的影響[J].護士進修雜志,2009,24(3):279-280.
[2]劉靜,解雪,張其亮,等.疼痛控制對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后患者早期康復效果的影響[J].中華護理雜志,2010,45(6):512-514.
[3]Greenwald AS,Black JD,Matejczyk MB,et al.Total knee replacement[J].Lnatr Course Lect,1981,30:301-341.
[4]鄭濤俊,陳欣杰,沈計榮.全膝關節置換術后早期康復配合CPM 機鍛煉對膝關節功能恢復的影響[J].中國康復討論與實踐,2007,13(4):380-381.
[5]陸建仁.全膝關節置換術的康復治療[J].國外醫學骨科學分冊,2002,8(23):141-143.
[6]陳以靜.膝關節置換術后 CPM 在功能恢復中的應用[J].職業與健康,2005,21(7):1081.
廣州軍區武漢總醫院骨科,湖北武漢 430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