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衛民
鎖骨骨折內固定術后骨不連的因素及觀察
黃衛民
目的對鎖骨骨折內固定術后骨不連的因素及預防治療措施進行統計和分析。方法選取我院收治的鎖骨骨折患者80例,均進行手術治療,隨機分為甲組40例采用鋼板內固定術的治療;乙組40例采用克氏針內固定術進行治療,術后發生骨不連的因素及治療措施進行統計和分析。結果對80例鎖骨骨折患者術后進行6~12個月的隨訪,甲組患者的骨不連的發生率顯著低于乙組,差異性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發生骨不連患者均為萎縮型骨不連,并且發生骨不連患者骨折類型均為粉碎型骨折,發生因素為骨折周圍血運供應障礙導致。結論采用克氏針內固定術發生骨不連的患者顯著高于鋼板內固定術的發生率,其發生骨不連的骨折類型為粉碎型骨折。
鎖骨骨折內固定術;骨不連因素;鋼板內固定術;克氏針內固定術
鎖骨骨折是臨床上較為常見及多發的骨折部位,從前主要采用手法復位固定治療的方法,近些年來為更好的進行治療,促進骨折的愈合及增加骨折預后的臨床療效,而切開復位內固定治療鎖骨骨折具有復位確切、內固定牢固、早期可行功能鍛煉等優點,逐漸被接受。但其主要并發癥可導致延遲愈合或骨不連,其發生原因還有待進一步探討[1]。
1.1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10年11月~2011年11月收治的鎖骨骨折患者80例,其中男56例,女24例,年齡24~56例,平均(45.5±2.5)歲,所有患者經門診詢問病史,體格檢查及X線檢查明確診斷為鎖骨骨折,其中墜落傷25例、擠壓傷例9、摔傷10例、交通意外傷36例。隨機分為兩組,對比兩組的性別、年齡、病程及導致骨折的原因無顯著性差異,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兩組患者均進行充分的術前準備,甲組40例,依據骨折情況選用適宜大小的鋼板及螺釘,進行切開復位后,進行鋼板內固定術的治療;乙組40例,依據骨折的類型及位置,選用適宜長度的克氏針進行復位后,進行內固定術的治療。對兩組患者術后隨訪6~12個月,對比分析骨不連的發生幾率及發生骨不連的主要原因。
1.3影像學資料通過術前 X線片判定骨折形態及粉碎性骨塊數量(結合手術記錄);在術后X線片上測量骨折線至鎖骨錐狀結節之間水平距離及鎖骨全長,計算兩者比值,表示鎖骨骨折位置[2]。
1.4統計方法統計學分析選用SPSS 13.0統計軟件,以(±s)表示計量資料,應用t檢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為P<0.05。
對80例鎖骨骨折患者術后進行6~12個月的隨訪,其中甲組發生骨不連1例,發生率為2.5%,乙組4例,發生率為10.00%,對比兩組患者術后情況,甲組骨不連的發生率顯著低于乙組,差異性顯著(P<0.05)。發生骨不連患者均為萎縮型骨不連,并且發生骨不連患者骨折類型大部分為粉碎型骨折,主要原因是骨折周圍血運供應障礙導致。經過治療發生骨不連的患者均治愈出院,未發生嚴重不良反應。
一般認為,鎖骨骨折傷后16周仍未愈合即為骨不連,其發生率相對較低為0.1%~15%。筆者施行的鎖骨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術后其骨不連發生率為6.3%,其中克氏針內固定為10.0%,鋼板內固定為2.5%。相關文獻報道,鎖骨骨折患者發生術后骨不連的主要因素是再骨折發生、開放性骨折,伴隨嚴重性創傷,患者骨折發生時,初始移位較嚴重,術中及術后鎖骨固定關系穩定性及牢靠性較差[3]。為更好的進行治療和鎖骨骨折發生骨不連的情況,對其高發因素分析如下。
3.1骨折位置因素通過對兩組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現骨折線距錐狀結節的水平距離占鎖骨全長的11.4%~18.6%。據報道鎖骨全長為(148± 6.2)mm,因此鎖骨中段距錐狀結節 1.69~2.75cm(平均2.1cm),發生骨不連的危險區域[4]。
3.2克氏針因素采用克氏針治療的患者發生骨不連的原因主要因素有①普通克氏針對骨折固定的穩定性相對較差,不能牢靠的進行固定骨折部位,在患肢的康復運動時會導致骨折部位的松動及骨折部位的錯位發生。如盡早的進行撤針及拔針時,尤其是對鎖骨多處骨折及粉碎型骨折的患者,易導致骨折處發生移位,導致骨不連的發生[5];②對骨折情況錯誤評估,采用的克氏針較短,不能良好的貫穿骨折部位,不能良好的連接及固定骨折位置,如克氏針針尖穿過斷端的距離低于4cm時,易發生移位及固定穩定性較差,導致骨折愈合較差導致骨不連發生[6];③在選用克氏針直徑過細,在對骨折部位的固定缺乏牢靠性,在進行恢復功能的康復運動時,導致骨折部位負重性較差,克氏針彎曲或是斷裂,導致骨不連的發生[7]。
3.2鋼板因素采用鋼板治療鎖骨骨折導致骨不連發生的原因有①鋼板的選取不當導致,對鋼板選取過短,導致骨折部位不能獲得良好的穩定效果,在術后恢復中導致骨折部位發生再骨折,進行 2次手術治療,使骨折周圍血管和肌肉組織受到嚴重破壞,導致術后患者骨折部位周圍血運發生障礙,引發骨不連的不良后果;②鋼板型號選用錯誤,其彎度不適宜骨折部位的弧度,使其不能較好的對骨折部位進行固定,導致骨折處發生預后延遲,甚至骨不連[8]。
3.3骨不連原因發生骨不連的原因主要是粉碎型骨折及多發生處骨折,骨折部位穩定性較差,術后未愈合或過早的進行康復鍛煉,及過度負重鍛煉,使其發生骨折愈合不良,導致骨不連的發生。
[1]黃長聯,董海輝,李勇軍.鎖骨骨折克氏針內固定術后骨不連原因及治療[J].中醫正骨,2006,18(9):23-25.
[2]何道輝,趙杰才,梁慶槐,等.骨圓針內固定加植骨治療鎖骨骨折骨不連及再發骨折[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0,19(4):78-79.
[3]朱通伯,顏小瓊.論“骨折不愈合”的發生原因及其治療方案[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06,14(24):1841-1843.
[4]白愉樂,齊欣,寧漱巖,等.鎖骨中段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術后骨不連的原因分析[J].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08,23(11):919-921.
[5]鐘康華,韋健,韋哲,等.改良克氏針鋼絲法治療鎖骨骨折骨不連[J].中醫正骨,2008,20(3):57.
[6]毛瑞軍.克氏針治療鎖骨骨折鋼板固定術后骨不連11例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07,2(4):60-61.
[7]黎文,吳梅祥,白波.鎖骨骨折克氏針內固定術后骨不連原因分析[J].廣東醫學,2005,26(8):1109-1110.
[8]張耀強,徐火榮.鎖骨骨不連不同手術方法比較[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6,15(13):1149-1151.
廣西昭平縣人民醫院,廣西賀州 546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