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曉波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與血液流變學的相互關系分析
余曉波
目的研究并探討血液流變學和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相互關系。方法選取我院在2009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糖尿病患者40例,將其作為觀察組。觀察患者的血液流變學與腓淺神經的感覺神經傳導速度(SNCV)和運動神經傳導速度(MNCV)[1]二者的相互關系。同時,選取40例NCV正常的健康人作為對照組,將兩組資料進行分析和比較,進行回顧性分析研究。結果觀察組患者的病程較長時,其NCV的異常率也比較高;在全血粘度以及紅細胞的聚集指數方面,NCV的異常率也明顯的高于對照組NCV正常的健康人士。結論將血液流變學不斷的進行改善,對于延緩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發生具有極高的應用價值,意義非常大,另外通過血液流變學來研究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是具有極高的臨床的可行性、科學性以及安全性。
血液流變學;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SNCV;MNCV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在糖尿病疾病中,以慢性并發癥之一的糖尿病神經病變最為常見。據相關文獻報道,目前該病在糖尿病中所占的比例高達65%。不過雖然如此,醫學界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原因還沒有得到清晰的闡述[1]。而由這種疾病所引起的病變包括中樞神經及周圍神經和遠端感覺神經病變。對此,我院在2009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糖尿病患者40例,將其作為觀察組,觀察患者的血液流變學與腓淺神經的感覺神經傳導速度(SNCV)和運動神經傳導速度(MNCV)二者的相互關系。同時,選取40例MNCV正常的健康人作為對照組。將兩組資料進行分析和比較,并進行回顧性分析研究。現將研究成果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選取我院在2009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糖尿病患者40例,作為觀察組,其中男22例,女18例;年齡在35~65歲,平均(44.2± 9.6)歲;患者的病齡為1.5~8年,平均(2.5±1.2)年。觀察患者的血液流變學與腓淺神經的感覺神經傳導速度(SNCV)和運動神經傳導速度(MNCV)二者的相互關系。同時,選取40例NCV正常的健康人作為對照組,年齡在45~75歲,平均(46.2± 6.6)歲;病齡為1.2~7年,平均(2.2±1.0)年。兩組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上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觀察組和對照組(血糖達到穩定的狀態)均需要進行血液流變學的測定。采用丹麥DANTEC公司生產的Keypoint型肌電誘發電位儀,分別測定觀察組和對照組的腓淺神經的感覺神經傳導速度(SNCV)值和運動神經傳導速度(MNCV)值,并將所得到的數值,進行比較研究。
1.3統計學處理統計學處理的所有數據均按照SPSS 11.0的軟件進行過處理[2]。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的腓淺神經的感覺神經傳導速度(SNCV)的異常率為 57.8%,運動神經傳導速度(MNCV)的異常率為53.2%。當糖尿病患者的病齡<3年時,MNCV的異常率為30.32%;當糖尿病患者的病齡>3年<5年時,MNCV的異常率為50.32%;當糖尿病患者的病齡>5年時,此時MNCV的異常率甚至高達60.42%。觀察組的全血粘度和紅細胞聚集指數均明顯高于對照組。但在紅細胞方面,觀察組的指數明顯低于對照組。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發病機制一般包括代謝紊亂中的多元醇途徑,糖基化終末產物形成;氧化應激;神經營養因子缺乏;血管損傷[2]。據相關文獻報道,由高血糖所導致的代謝異常被認為是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發生的相關因子。在這次研究中,我們發現,在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患者中都出現了小血管腔內的纖維素沉積和血管阻塞的現象,其次閉塞毛細血管的個數與患者的神經病變的程度主要呈現出正相關性。而對于血管的病變,其主要發生在下肢遠端,之后再發生在患者的上肢遠端。形成這種狀況的主要原因為小動脈平滑肌的失交感神經在支配之后發生了變化。對于糖尿病患者來說,其血液一直維持在高灌注的狀態,從而導致了纖維素樣的沉積以及出現紅細胞變形能力變差,流動的速度減慢等情況。最終使紅細胞出現聚集粘連,血流緩慢,誘發和加重神經內膜缺血的情況。將血液流變學不斷的進行改善,對于延緩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發生具有極高的應用價值,意義非常大,另外通過血液流變學來研究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是具有極高的臨床的可行性、科學性以及安全性。
[1]湯曉英,楊秉賢,高秀賢.運動及感覺神經傳導速度測定在糖尿病性神經病早期診斷中的價值[J].中華神經精神雜志,1982,15:78.
[2]張蜀平,陸菊明.糖尿病神經病變發生機制研究的若干進展[J].國外醫學內分泌學分冊,1996,16(4):184-187.
廣西省河池市第三人民醫院,廣西河池 54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