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評論員
9月2日,為期5天的第十九屆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圓滿閉幕。此次圖博會有來自75個國家和地區的2000多家海內外出版單位參展,從參展國家和地區規模來看,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已經位列世界第四大書展,成為重要的國際性文化交流平臺。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決定》提出要廣泛參與世界文明對話,促進文化相互借鑒,增強中華文化在世界上的感召力和影響力,共同維護文化多樣性,這無疑是我們的努力方向。我們應當承認,相比西方發達國家,目前我國文化走出去發展的力量還較為薄弱,中華文化在全球,特別是西方發達國家的影響力還需要進一步增強。開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層次的對外文化交流活動,積極促進文化產業更好地走出去發展,不斷提升和我國國際地位相適應的中華文化軟實力就成為發展文化事業的迫切需要。在這個過程中,通過圖書出版交流思想文化是世界許多國家采用的一種重要方式,西方發達國家上百年來大都采用會展等形式,全面展示本國文化,促進不同國家的文化交流。著名的法蘭克福書展、倫敦書展和美國書展,在世界圖書市場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已然成為各自國家的文化名片。相比這些國際書展,開始于上世紀80年代的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還是很年輕的,但其成長更為迅速、影響不斷擴大。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立足出版,以出版的視角,展現中國文化豐富、精彩的內涵,成為溝通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橋梁。
當今世界,由于經濟發展和科技革命的影響,世界文化市場正在經歷著歷史性的深刻變化,從現代傳播規律上講,要提升文化軟實力,需要實現“從內容到產品、從產品到商品、從商品到品牌”的轉變。具體到出版領域,就是要推進出版內容、創作思路、傳播方式、閱讀載體等方面的創新,實現出版產品原創性、時代性、市場性的有機統一。著眼于全球競爭的需要,出版產品要體現中國文化的本土特色,同時還要堅持貼近市場,特別是國際主流市場,也即“中國出版、世界傳播、全球市場”目標。本屆圖博會上,國內參展出版企業展現出更國際化、更成熟、更自信的參展態勢,從出版策劃、編輯到發行,中國出版的品牌化和國際化發展趨勢日益顯現,充分體現了中國出版業不斷提升的國際化競爭水平。長期以來,我國圖書版權輸出主要局限在中醫、古籍等特定領域,版權輸出的市場也是以華文市場為主,在人文社科領域則是版權引進占主導地位,而此次圖博會上我國出版業在人文社會科學等傳統薄弱領域開始大舉拓展發達國家市場,版權輸出呈現新的發展態勢。例如,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與美國麥格勞-希爾教育出版公司為《大國競爭的金融戰略》《世界經濟中的中國因素》等本土社科類圖書舉辦英文版簽約儀式,這是雙方合作出版的“中國經驗”系列叢書的一部分。鳳凰出版傳媒旗下的江蘇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的曹文軒文學作品已被海外出版社購買版權,進入包括英、法、德等國的西方主流市場。這充分說明,隨著出版業改革的深化,我國出版企業市場化、國際化經營的程度不斷提高,出版業品牌塑造取得了長足進展,這有力地推動了出版業更好地走出去發展。
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是國際出版業發展的風向標,此次圖博會我國出版業走出去發展的新氣象對促進文化產業國際化發展是一個巨大的鼓舞。正如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同志在參觀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時所指出的,我們要加快培育具有核心競爭力和國際知名度的外向型出版企業和中介機構。目前,通過深化出版發行體制改革,我國出版業以企業為主體的市場化運行格局已初步形成。未來我們要立足于打造更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出版企業,在世界市場增強中國出版品牌的影響力,讓更多代表中國風格和氣派的中國出版物走進世界主流市場,不斷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